当前位置:首页|资讯|生成式AI

出门问问通过IPO备案:营收利润双下滑,大模型成逆袭关键

作者:钛媒体APP发布时间:2023-12-30

原标题:出门问问通过IPO备案:营收利润双下滑,大模型成逆袭关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AI大模型工场,作者|星奈,编辑|方奇

如果有无数只猴子,并且它们有无尽的时间,那么这些猴子就有可能打出完整的《哈姆雷特》。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将这些打字的猴子比作一个能够生成随机字符的程序,而将《哈姆雷特》看作是一个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字符序列,那么无限猴子的原理就与现在的大型GPT模型非常相似。

出门问问自研的大模型“序列猴子”的名字就来源于此。我们只需要给机器提供大量的文本序列,然后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进行训练,最终就可以得到一个拥有智能的“序列猴子”大模型。

今年4月诞生的“序列猴子”在经历8个月的生长后正在成为出门问问的王牌产品,此时,出门问问正凭借“序列猴子”冲刺港股“AIGC”第一股。

中国证监会国际部于12月21日披露了关于出门问问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出门问问已完成港股上市备案,或很快进行上市聆讯,此外,出门问问将计划发行不超过2.2063亿股普通股。

虽然过去一年大模型炙手可热,但港交所仍未出现AIGC概念公司。如果此次成功上市,也就意味着,出门问问将成为港股“AIGC第一股”。

大模型经过近一年的野蛮生长,基础模型的竞争已经告一段落,应用落地的序幕刚刚拉开。在大模型所带来的变局中,出门问问在一众大模型公司中优势在哪里?能否成功上市?面临的挑战又有那些?以及如何构筑自己的护城河?

第二次冲刺港股上市

早在今年5月30日,出门问问就第一次递表港交所,试图冲击“AIGC第一股”,后于11月底失效,并于第二天更新招股书,中金公司与招银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而这一次,出门问问的上市之路注定不易。

出门问问成立于2012年,由李志飞带头成立。李志飞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曾任职于硅谷研究院,从事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领域的核心算法研究和开发。

公司以生成式AI和语音交互技术为核心业务,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建立通用大模型能力的AI公司,也是是亚洲最早开发和商业化生成式AI大模型的公司。

据招股书显示,出门问问从2013年至2019年间共进行了7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2.3亿美元,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海纳亚洲创投基金、真格基金、Google、大众汽车集团等知名企业及投资机构。

该公司的估值也从A轮融资的510万美元,飙升到D2轮融资后的7.57亿美元,估值暴涨140多倍。

在资本的强力助推下,出门问问业绩发展迅猛。从财务上看,2020—2022年间,出门问问营收为2.65亿元、3.98亿元、5亿元,对应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57亿元、-0.73亿元、1.09亿元。

不过到了2023年上半年,出门问问营收、利润双降。据最新招股书显示,出门问问上半年营收为2.62亿元,经调整利润为6509万元,相较去年同期,该两项指标分别下滑23.7%、63.3%。

究其原因,主要系智能设备及硬件业务和车载业务收入下滑的影响。

目前,出门问问的业务可分为两大模块:AIoT解决方案以及AI软件解决方案。

出门问问将TicWatch系列智能手表、智能跑步机、智能家居等产品纳入AIoT智能设备业务。在2022年之前,是出门问问的核心业务,2020和2021年分别贡献了83%和85%的收入,2022年,AIoT解决方案在营收中的占比大幅下滑,至39.4%。

AI软件解决方案包括面向内容创作者的AIGC解决方案以及针对企业的AI软件解决方案。

具体来看,面向内容创作者的AIGC产品包括AI配音助手“魔音工坊”及其海外版“DupDub”、AI写作助手“魔撰写作”、AI数字人“奇妙元”。

在B端,出门问问为汽车、金融行业等多个行业提供人性化、智能化的AI语音交互解决方案。但事实上,该业务主要是为汽车附属A服务。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6月,来自于公司向最大客户A的收入占比总收入的0.8%、42.6%、53.0%。外界不少声音猜测,此处的大客户A即为大众汽车。

而2022年合作收入剧增源于2021年底双方签署的一份知识产权协议,即出门问问为大众汽车提供汽车语音交互解决方案等服务,合约金额5500万美元。

随着今年6月该知识产权协议的结束,出门问问在车载市场长远发展的稳定性堪忧。

押注序列猴子,用大模型增势

在招股书中,出门问问提到AIGC近250次,公司对大模型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李志飞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一批关注到GPT-3的人,2020年6月,GPT-3出现后,出门问问就开始探索中国版的GPT。他曾在多个场合表示:“GPT-3 是暴力美学的一次胜利。”

2021年出门问问正式发布大模型“UCLAI”,但由于难以在商业化落地和研发成本之间找到平衡,便停止了对大模型的投入。直到ChatGPT横空出世,AIGC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兴赛道,出门问问重拾大模型研发,并于今年4月推出大语言模型“序列猴子”。

再次出发的出门问问,似乎对如何做大模型、以及如何实现商业化都有了全新的思考。

在大模型建设层面,多模态能力成为出门问问发展大模型关注的重点。李志飞表示,大模型最终要产生各行各业的应用的话,一定是要通过Agent或者Copilot的方式去落地。而Agent的输入输出都依赖于多模态,没有多模态,就没有Agent。

出门问问推出的“序列猴子”不仅限于语言能力,更是一款具备多模态生成能力的大语言模型。该模型不仅具有逻辑、推理、对话等通用语言能力,还能够同时支持文字生成、图片生成、3D内容生成、语音生成和语音识别等不同任务。

李志飞认为未来,大模型最好的“工作” 是做人类的 CoPilot (助理),并预测CoPilot将会无处不在,在创作者、C端、B端将会有广泛的应用。

在商业化落地层面,出门问问正在探索两种新的商业模式:To PC(professional consumer),专业个人;To SMB(small and media business),中小型企业,即更关注创作者和小B端的商业化机会。

目前,出门问问To PC的商业化路径已经较为清晰,盈利模式也相对成熟,采取按月付费+按使用量付费的混合模式。官方数据披露,截至2023年11月28日,出门问问的魔音工坊、魔撰写作、奇妙元等AIGC产品拥有超过800万名累计注册用户,以及约60万名累计付费用户。

在小B端,出门问问主要提供定制大模型服务,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目前已与春秋航空、趁早、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易车APP、中国工商银行、VIPKID等500余个行业客户开展合作探索,覆盖企业咨询、教育培训、出海产品介绍、口播短视频、直播等多类场景。

出门问问在大模型领域正在积极探索,但是能否真正跑通还有待时间验证。

出门问问的故事怎么讲?

大模型的发展前景无疑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出门问问在招股书中提到,根据灼识咨询,按收入计,预计到2027年,中国AIGC市场规模将达326亿元,2022年至2027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36.3%。

水大鱼大,纵使大模型商业前景还是一片蓝海,但是大模型研发“烧钱”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没有几家企业能够真正利用大模型赚钱也是事实。

以LLaMA-13B版本为例,按Meta论文中的数据,其预训练用A100(80GB显存),跑13.5万GPU小时。假设1000张卡,跑135小时,相当于5天半左右。而这1000张显卡就差不多1亿人民币。如果再加上其他硬件服务器、数据中心、电费、研发人员的成本,大模型预训练的资金门槛就在几个亿到几十亿之间(对应百亿级到千亿级参数的模型)。

李志飞曾公开表示,“序列猴子”模型参数量约为百亿级别,可想而知其烧钱程度。尽管李志飞曾坦言出门问问近期不考虑融资,不需要外部融资也能支撑研发投入,但是深挖一下其融资进度就会发现,出门问问自2019年获得最后一笔约1687万美元的投资后,已经长达4年时间再未获得过投资。

在最新的招股书中显示,截至2023年10月31日,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有1.598亿元。背后缺少资本支持的出门问问能走多远?

除了现金捉襟见肘外,出门问问还需要应对激烈的外部竞争。

ChatGPT出现后,国内一年时间里就诞生了238个大模型,百度、阿里、腾讯、科大讯飞等大厂纷纷下场,并在8月份陆续面向社会开放。除了来自大厂的压力,出门问问也面临着来自同类型产品的竞争。

面对如此多麻烦的出门问问,在冲刺港交所IPO之际,如何用现有资源构筑自己的护城河,打消资本市场的疑虑?

如果说大模型上半场的竞争壁垒是算力的壁垒,实际上是钱的壁垒,那么进入到大模型竞争下半场,数据和用户或许能成为企业新的护城河。

有人说垂直领域的数据积累是企业的护城河,并且可以利用数据飞轮加宽这条河。实际上,大家都很容易获取的数据不是壁垒,用户在自己产品中交互沉淀的数据才是壁垒,将数据与自己的产品相结合,形成数据飞轮,这才是比模型和算力更靠谱的壁垒。

具体到出门问问身上,无论是推出的AI智能手表、智能跑步机等智能硬件产品还是基于“序列猴子”推出的“魔音工坊”、“魔撰写作”、“奇妙元”等AIGC产品,出门问问都在努力将用户的使用数据和产品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数据飞轮,以加深其护城河。

未来,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宽,数据和用户的重要性将会更加凸显。对于出门问问来说,如何更好地利用数据飞轮效应,将其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将是决胜大模型竞争下半场的关键。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