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现代社会带来诸多便利,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发生于多个领域的舆论争端,而在爆炸式的舆论事件背后,隐藏的正是AI对于人类社会更深层的影响和冲击,掩盖着某种不被人发现却值得玩味的现象。有时,我相信主角不只站在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因此在本期文章中我们将着重考察AI威胁下不同群体的不同反映,尤其是写手圈极具反差的“平静”表象,探寻画手与写手背后的行为逻辑,讨论(挑刺)知名作家余华最近发表的关于AI写作的态度是否能说服公众。
以上为原推文开头,正文只节选其中一部分。
在正式开始探讨AI与文学创作圈的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AI对艺术领域各位同胞的影响——虽然当前对于AI的舆论争议聚焦于绘画领域,但AI对流行文化尤其艺术领域的入侵远远不止如此。纵观各大艺术门类,会发现目前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已有AI的身影……
绘画
AI种类较多(WPOMBO Dream、Disco Diffusion、Midjourney、DALL·E),基于画家的作品数据库进行风格化创作(以二次元、真人风格为主),此领域是舆论前线和版权失地,有国内绘画平台举办专门AI绘画比赛但非常神秘。
电影
AI目前完成生成基础画面(Midjourney、Firefly)、对画面进行动画化处理(Topaz Labs)、对已有电影进行加工(flawless AI)、转变电影风格(GEN-1)等操作,同时有AI电影节(Runway ML于2022年12月7日举办首届AI电影节)。
文学
该方向AI精于建立在数据库上的文风模仿和情节续写,仅考虑可以进行文学写作的AI,目前大多AI专注于作品续写,国外有基于GPT-3的Sudowrite,国内有续写小说的彩云小梦及写诗的小冰。
音乐
AI从独立作曲到与歌手合作出专辑都有相关表现,谱曲类有对音色、乐器的模拟(例如Harmonai‘s Dance Diffusion),作词类有对词风、韵律(例如小芝)
除此之外,隶属于文学之下的应用写作领域(新闻、论文等),隶属于音乐之下的配音领域也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AI。
另一方面,时间序列下AI事件的始末就如同一场步步逼近的战争,重建与毁灭并存,两方对垒,难分胜负,万幸看似步步后退的同时也有火光燃起——
前夜|先声
……
微软(MS)在2016年推出AI聊天机器人Tay 因性别歧视、种族主义发言在16小时后停止运营。
2017年5月微软“小冰”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韩国ScatterLab公司在2020年12月23日推出ai聊天机器人“李LUDA”,并于1月12日因其学会脏话并屡次发表歧视少数派言论而停止运营服务。
2021年10月“夏语冰”创作水墨画《山水精神》成为唯一入选去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的人工智能绘画作品。
……
入侵|争议
……
⃰2022年8月 Jason Allen使用Midjourney创作的画作《太空歌剧院》(Theatre d'Opera Spatial)在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美术比赛的“数字艺术/数字操纵摄影”类别中获得大奖。
2022年12月1日 有用户发现Sudowrite (基于OpenAI)疑似在抓取和挖掘 AO3的数据。
2022年10月4日 韩国插画家金政基去世,随后有人在推特上po出了自己通过AI创作的金政基风格画作。类似情况屡次发生其他在世/去世画手身上,如:qinni、焦茶、Greg Rutkowski。
2023年1月31日 由日本奈飞(Netflix JP)、日本WIT工作室、微软小冰公司日本分部(rinna)共同制作的的动画《犬与少年》,是历史上第一部用AI技术生成背景的商业动画短片。
2023年3月20日 Midjourney V5上传一对AI情侣,打破大众普遍认为“AI不会画手”的认知。
2023年2月15日 国内画师卜尔Q公开游戏《白夜极光》情人节贺图画稿,引发网友怀疑疑似是AI作画。
2023年2月21日,科幻杂志《克拉克斯世界》不堪大量AI作品投稿的骚扰,宣布暂时关闭投稿链接。
2023年2月22日,克里斯·卡什塔诺娃使用Midjourney创作漫画《黎明的曙光》,并试图申请版权保护遭到美国政府拒绝。
2023年3月9日 参与2023年春晚神兽创作的画手卜噜噜在Lofter上回应网友争议,称“AI作品也是作品”。此前,国内外绘画/同人平台曾因设立AI专区或引入AI绘画引发争议,其结果是pixiv、Artstation被AI作品屠版,Lofter、易次元遭画手用户集体抗议。
……
谎言|剥削
……
AI的出现伴随着诈骗与信息盗取的风险,例如:模拟声音、人脸等。
AI合成新闻照片的案例屡见不鲜,流传较广的有蔡英文下跪、川普被警察追捕等合成照片。
AI被用户用于对JK和其他女生照片进行色情化处理,合成淫秽照片威胁女性,也应用于合成虚拟coser(甚至色情化合成中出现了儿童的身影)。
讽刺的是,为了建立AI的安全系统(减少暴力、仇恨言论和性虐待的数据)OpenAI 从 2021 年开始向肯尼亚一家外包公司Sama雇用廉价工人进行人工审核。因审核内容造成多名员工心理受损,并于2023年3月提前结束与OpenAI的合作。
……
重建|反击
……
与此同时,各国逐渐出台相关政策法律以应对层出不穷的AI问题——
中国2023年1月10日上线《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生成类AI进行了初步的管制和规定(但还未在案件中使用)
英国取消“允许更多地使用人工智能文本和数据挖掘的版权资料“计划法案
美国版权局认为“AI自动生成的作品,不受版权法保护”(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完全由机器人自动完成,并且训练的数据是基于人类创作的作品,因此,不受版权保护)
学术界也尝试应对AI对艺术创作的损害。例如:为了防止AI强盗,芝加哥大学教授及团队研发软件GLAZE。
此外,民间也出现了抵制AI创作的浪潮。各大绘画平台的创作者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对AI创作的运动。
有趣的是,近日此类抵制运动再度升级。画手开始以“魔法打败魔法”的方式对AI作品进行“二次偷盗”。
……
如今AI与人类在艺术领域混作一团,既有恐慌与伤害,也有希望与坚守,不禁让人好奇人类的命运究竟要走向何方?然而AI带来的并非只是对未来分工的再洗牌,还倒逼我们对当下创作现状的反思。如此这般的当下,仍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继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