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币贬值,短期内由两大因素导致
前天央行降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又再度贬值,突破7.3。什么造成了人民币贬值,米筐投资分析指出,这次人民币贬值再度狂飙并非降息扩大利差所致,而是我们疲软的经济创造不了“利”才导致利率走低,中美利差扩大所致。短期主导人民币脱离贬值轨道主要有两股力量:
一是美国经济因为加息而衰退会对人民币形成支撑。但是,就目前而言它仅能在后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是房地产和地方债的信用能否尽快修复,从而避免信用风险进一步扩大压制人民币升值。
目前,第二种占主导,也是人民币贬值最主要的内部原因。
从这个角度讲,央行接下来向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地方增信的概率会越来越大。
这也是短期修复人民币锚(信用)阻止人民币贬值的重要手段。
然而, 从根本上阻止人民币贬值的最好方式还是居民收入提高,避免消费不足再度引发信用风险。
2、多地发文促进青年就业!措施包括就业补贴、扩大政策性岗位规模等
稳就业是当前关注度最高的经济话题之一。据澎湃新闻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至少有广东、上海、江苏、安徽、辽宁、重庆、福建、四川、湖南、云南、海南、甘肃等地出台省级或市级相关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举措,政策出台时间多集中在7月下旬以后。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明确提出拓宽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包括,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对企业招用毕业年度或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鼓励引导基层就业;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规模等。
从重点政策举措来看,上述各地几乎都提出,对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的,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
3、银行理财首次被公墓基金超越,上半年各月度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39%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2023年上半年报告》披露,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5.34万亿元,较2022年同期下降了3.81万亿元,较2022年底下降了2.31万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6月末,我国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7.69万亿元。这意味着,银行理财首次让出资管业“头号交椅”,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已经到来。
分析人士指出,银行理财的规模高点出现在2017年之后,随着资管新规出台,银行理财打破刚兑,低风险高息产品成为历史,银行理财规模也开始缩水,至今仍未突破前期高点。相比之下,公募基金余额则逐年攀升,基金投资者超过7亿人,成为全民级理财新选择。
评论人士指出,银行理财由于净值波动加大,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冲击,尤其是投研能力弱的中小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而理财产品竞争力被削弱后,将利好具有较强专业投资能力的公募基金行业。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2023年上半年报告》还有一些数据值得关注。与此前投资者印象中银行理财大面积破净的印象相反,其实在投资收益方面,2023年上半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稳健,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310亿元,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39%,较2022年2.09%的各月度平均收益率水平显著回升。
另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的破净率降至3%左右,已达到去年“赎回潮”前的水平。
4、跌了50%,医药指数还能投吗?
最近,医药行业掀起一轮声势浩大的“反腐”运动,受此影响下,医药板块也出现了大幅下跌。
其实从2021年算起,中证医药指数从高点跌了近50%,投资医药行业基金的朋友,这两年基本上没赚到钱。
简七读财公众号分析指出:医疗反腐的主要背景是,在“两票制”“医药集采”陆续实施后,国内高价药现象有所遏制,但“带金销售”依然屡禁不止,且这两年以“学术推广费”的形式愈演愈烈,终于引起国家高度关注,成为本轮专项整治的重点。
从长期看,医药反腐是一件有利于行业健康的事,医药企业不必把大量资金用于销售端,而是投入到研发端,倒逼企业开发真正有疗效的新药,靠产品质量去赢得市场获取利润,而不是靠行贿卖药,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短期来看,部分药企(特别是销售费用率高的公司)受到消息面冲击,这段时间股价跌幅较大,体现出投资者的恐慌情绪。
实际上类似的“黑天鹅”,在乳制品行业(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白酒行业(2012年限制三公消费政策)都发生过,事后看对整个行业也不是毁灭性的打击,而是短暂的插曲。
同样地,医药行业的长期投资逻辑没有改变,人们吃药看病的需求还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还在,医药行业还是有投资机会的。
对大部分人来说,医药股的投资门槛较高,不妨可以考虑医药行业指数,比如中证医药(000933)更偏向于药企,中证医疗(399989)更偏向于医疗器械。
查了一下两只指数的销售费用率,近5年整体趋势都在下降,截止今年一季度销售费用率均在12%左右。
进一步分析各家公司财报,大多数医药公司的销售费用是上升的,销售费用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这些公司的营收大幅增加,营收增速高于费用增速,拉低了销售费用率。
可见,我们除了看销售费用率,还要关注销售费用的金额能否得到控制。
不过随着医药反腐的深入,未来企业的销售费用会被压低,行业的销售费用率仍然可以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信度过这段低谷期后,医药行业会迎来健康的发展,我们需要更耐心地等待。
5、资金、人才、算力和应用落地问题,是当前AI大模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海内外一系列AI成果的落地再度将人工智能推至聚光灯下,其中,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更是引爆了市场,此后AI大模型的创新浪潮迅速席卷了全球。
为了抢占新一轮的AI高地,百度、阿里、腾讯、360、华为等国内企业相继推出大模型。据《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截至2023年5月底,国产超10亿参数的AI大模型已达79个,美中两国数量超过全球总数的 80%。
国家在政策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4月28日和7月24日,政治局会议分别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促进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等内容;8月15日,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
据了解,现在的大模型大概可分为四层,分别为基础层、模型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软通动力人工智能专家孙洪军分析指出,大模型未来的市场应用主要有To C 和To B两块内容。
To C方面可能涉及到个人的隐私数据,而这部分数据会不会被公司拿来做别的事情是当前最主要的担忧之一。不过,隐私问题虽然在当前是个障碍,但随着保障制度的完善,在监管之下To C方面的广泛应用还是值得期待的。
To B方面,对企业来讲可能会进入一个更加内卷的时代。企业会拼命地去把经营效率做到极致,一方面会把一些工作时间压缩,另一方面还会大量减少人工成本。
资金、人才、算力和应用的落地等问题,也是当前AI大模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孙洪军表示,算力方面,当前市场也在等待着科学发展,期待着大模型厂商能够解决算力上的问题;应用方面,目前市场上推出的大多是一些小型的、对算力要求不太高的垂直领域专项的应用。此外,要去发展、维护这个产业,人才也是必备的,但当前并没有成熟的人才培训市场。不过,未来随着上述问题的解决,AI大模型将成为新的“经济发动机”,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会登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