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的战火从国际蔓延到国内。
在百度开了个头之后,国内企业开始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比拼。4月以来厂商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布时间之密集,让人工智能爱好者们用不过来了。
4月8-9日 华为盘古大模型发布会
4月10日 商汤大模型发布会
4月11日 阿里大模型发布会
4月14日 同花顺 AI产品发布会
4月18日 阿里行业类模型发布
ChatGPT掀起来的人工智能狂潮,至今已快半年时间。按照以往科技热点转瞬即逝的趋势,这波AI热现在早该「退潮」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
从如今国内大厂一个赶一个地发布AI大模型来看,如今这股AI热,不仅没有一点「潮落」的迹象,似乎有一种越演越烈之势。
随着华为、中兴等厂商下场,如今这股战火似乎烧到智能手机行业。
ChatGPT的推出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iPhone时刻」,稍微了解智能手机发展历史的人,都会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毫无疑问,如今的智能手机市场早已经不是一个代表未来的行业。那如果这真是人工智能的「iPhone时刻」,手机厂商们就不怕落后挨打,甚至沦为下一个「诺基亚」吗?
即便人工智能已经火得一塌糊涂,但是如今人类与数字世界交互最重要的设备和媒介,仍然是智能手机。
从最近五十年科技发展的历史来看,谁掌握了这个人类与数字世界交互的入口,谁就最有前途。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1967年-1986年),IBM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企业。因为它掌握了当时人类和数字世界交互的入口——大型计算机。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全世界绝大部分的个人电脑,都需要用到他们家的产品Windows。
2010年以来,人类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苹果在2011年8月以3371亿美元的市值成为全球第一大上市公司,也是全球第一大IT公司,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推出的iPhone定义了如今的智能手机,成功打造了软硬件一体的生态系统。
所以,到目前为止,仍然掌握着人类与数字世界交互最重要入口的智能手机厂商,依然是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企业之一。比如说苹果就是现今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
然而,每一个新科技时代的到来都会有新的科技巨头崛起,而下一个人类与数字世界的交互入口,绝大概率是人工智能技术主导。
不过,我们看到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并非手机厂商主导,而是由OpenAI这样的新兴机构,微软这样的老牌巨头共同引领。甚至在AI领域技术积淀最为深厚的谷歌,也被甩在了后面。
但从目前的条件来看,智能手机厂商仍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最有潜力的玩家之一。
在如今这个人工智能时代早期,智能手机仍然是人们与数字世界交互的最重要的设备和媒介。
手机厂商拥有海量的用户数据和使用场景信息,可以用来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和驱动力。
如今OpenAI利用公有数据,就能训练出GPT-4这种神兽,而手机厂商除了公有数据之外,还掌握着OpenAI无法触及的、可以合规使用的数据,而且这个量还不小(想想你每天要用多长时间的手机),这无疑是手机厂商的一个独家优势。
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手机厂商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各大智能手机厂商通过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人工智能助手Siri、小爱同学等领域的布局,早已积累了大量利用人工智能的经验。比如说文字和语音识别、智能推荐等。虽然Siri和小爱同学等助手,目前来看还有些「智障」,但是如果使用上ChatGPT相同的能力,无疑将极大重塑如今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格局。
此外人脸识别、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技术,让智能手机变得更加「智能」的同时,也在为其他行业提供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硬件方面也有很大优势。虽然很多智能手机厂商不做机器人(小米就推出了一个四足机器人),但是智能手机的很多硬件其实都是配合人工智能使用的。
无论是谷歌自研Tensor芯片刷新了计算摄影的天花板,还是vivo推出的V系列芯片对于多场景下的拍照优化,都不难看出芯片加上人工智能技术展现出的神奇效果。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智能手机的性能和用户体验,而且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至于使用场景和用户基础,这个更是智能手机厂商的独有优势。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的当下,如果智能手机想推一个类似ChatGPT的人工智能应用,来抢占人工智能的入口和流量,那几乎是佛挡杀佛。
可以说从数据、应用场景以及用户基数来看,手机厂商几乎都有自己的独家核心优势。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一波浪潮中,不怎么见到手机厂商的身影呢?
特别是全球最值钱的科技公司苹果,除了推出黄色iPhone和库克访华有些热度后,好像对这波人工智能浪潮不怎么感冒?
我们先来看看,如今引发这波人工智能浪潮的,究竟是什么技术。
以ChatGPT来说,这一基于OpenAI GPT-3 模型开发的聊天机器人工具,可以根据用户的输入快速生成各种类型的内容,如文章、故事、歌词、代码等。ChatGPT 也可以回答用户的各种疑问,甚至模仿不同的人物风格和语气。
正是这种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了利用自然语言和人类进行流畅对话的方式,得到了广泛关注。
写文章、编代码、回答问题,这些技能很好,但是和智能手机厂商的业务相关度并不大。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智能手机厂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计算摄影,就是一个强相关的业务。但是生成式对话不是。虽然Siri们也是人工智能业务的体现,但是这明显不是可以影响到手机厂商核心业务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点,ChatGPT 虽然很强大,但也有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比如,ChatGPT 可能会生成一些不准确、不合适或者有偏见的内容,甚至会泄露用户的隐私或机密信息。ChatGPT 也可能会被滥用或误用,造成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
这对于OpenAI这种本身就是探索新兴业务的创业型公司来说,由于没有历史包袱,可以放开手干(虽然实际上OpenAI也做了很多预防风险的措施)。
但是对于苹果、三星等企业来说,他们在全球拥有十几亿用户。如果推出的ChatGPT出现问题的概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受影响人群也会上亿。这个引发的舆论风暴,对于品牌损害相当大。
这方面不妨看看谷歌就可以了。虽然谷歌的pixel手机出货量少得可怜,但是其谷歌搜索全球用户数也有十几亿。这也是为什么,即便面对微软人工智能加持下的New Bing,也显得小心翼翼。
往更大层面来说,苹果、三星等企业对 ChatGPT 看起来无动于衷,可能是因为这些手机企业本身就有自己的人工智能战略和布局,不需要跟风。
比如,苹果除了有自己的人工智能语音助手Siri外,还开发了自己的机器学习框架Core ML、增强现实框架ARKit等,三星有自己的语音助手Bixby、物联网平台SmartThings、虚拟现实平台Gear VR等。
实际上,手机厂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远比我们想象的时间更早。
以苹果来说,十三年前,也就是2010年2月,Siri就出现在了苹果应用商店里面。
但那时Siri还只是一家初创公司,并不为苹果所拥有。
Siri在App Store上架两周后,其联合创始人兼CEO达格·基特劳斯(Dag Kittlaus)接到一个电话:
「嗨,我是史蒂夫·乔布斯,明天能来下我家吗?」
从此开启了Siri和苹果的缘分。遗憾的是,在Siri作为苹果语音助手iPhone 4S发布会首秀第二天,乔布斯与世长辞。
随后Siri得到大力发展,并最终成为iOS、iPadOS、macOS、WatchOS等苹果操作系统全家桶的标配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苹果为了使Siri更加智能,陆续收购了英国语音识别公司Novauris Technologies、人工智能研究公司Lattice Data等公司。此外,智能音箱HomePod也被认为是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硬件化尝试。
最近十年以来,苹果在人工智能技术上,基本上都是稳扎稳打,几乎每年都有进展,积累不可谓不深。
我们更熟悉的另一家中国手机厂商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累也不可小视。
2019年7月31日,任正非在一场名为「千疮百孔的烂伊尔2飞机」战旗交接仪式上,做了题为《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的讲话,他在会议上提及人工智能时表示:
「5G就是一个小儿科,过于被重视了。5G提供高带宽、低时延,支撑的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才是大产业。人工智能是又一次改变信息社会格局的机会,它需要超级计算、超大容量的数据存储和超速联接的支撑,才能实现。」
而在说这番话之前,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有了深厚的技术布局。比如2018年提出的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包括基于达芬奇架构的昇腾系列AI芯片、芯片使能CANN、训练和推理框架MindSpore和应用使能ModelArts等。
2019年推出的鸿蒙OS,作为一个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也集成了包括语音交互、视觉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
2021年发布了华为盘古大模型系列,也远远早于如今ChatGPT掀起的浪潮。
其他手机厂商vivo、OPPO、荣耀、小米等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多有积累,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再赘述。
虽然手机厂商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已经有诸多积累,但是目前来看在谨慎发展和创新突破之间,还是偏向于前者。
从前文来看,智能手机厂商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积累方面并不落后,但相对OpenAI等新兴企业来说,应用上还是过于保守。
无论是苹果的Siri还是谷歌的Google Now,这两项随手机赠送的语音助手服务,在用户的实际应用中颇受冷落。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Siri们太过「智障」,不够智能。只有Siri们能表现出ChatGPT般的智能,Siri们才不会落上「电子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