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即将过去的一年,一件件具有影响力的商业事件给2023留下特殊的印记。
这一年,“人工智能”和“减肥神药”火爆全球,部分公司抓住机会成为大赢家,英伟达登顶“芯片之王”,诺和诺德成“欧股一哥”。
同时,产业新纪元也在这一年开启,苹果AR叩开“空间计算时代”大门,SpaceX星舰试飞照亮商业航天前路,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浪潮到来。
当然,也会有一些狗血和乌龙事件,OpenAI“宫斗大戏”多次反转,室温超导深陷真假疑云。
临近年末,华尔街见闻盘点具有代表性的2023全球十大商业事件:
1、AI大模型激烈混战 各领域百花齐放
2023年全球掀起了人工智能的热潮,科技巨头打响了“千模大战”,“大小”模型之争、开源和闭源优劣比较、通用和行业路线之争......在这一年上演。
海外大模型可谓是“神仙打架”,凭借先发优势,;下半年,号称“史上最强”的谷歌Gemini模型登场,在部分基准测试中击败GPT-4;Meta选择走“开源”的路线,发布开源模型Llama 2。
,百度文心一言打响第一枪,随后华为盘古、360智脑、阿里通义千问、科大讯飞星火、腾讯混元……AI大模型先后登场。前几日,全国首个官方“大模型标准符合性测试”结果公布,百度文心一言、腾讯混元大模型、360智脑、阿里云通义千问(开源)四款国产大模型首批通过测试。
“大模型”激战正酣的同时,“小模型”在开辟新战场。性能比肩GPT-3.5,且小到足以在一台电脑上运行。,发布27亿参数规模的小语言模型Phi-2在部分基准测试中超过谷歌的Gemini Nano 2。
开源和闭源路线也在博弈,,则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开源模型与工具,将研发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开源社区
展望未来,从山姆·奥特曼的圣诞愿望清单,引人注目有:GPT-5、视频、开源、更好的GPTs / 个性化部署,这几项内容可能带来AI开发生态、用户体验、及产品能力上质的跃迁。
2、被“世敌”5折收购 百年瑞信黯然谢幕
年初硅谷银行倒闭引发全球恐慌,拥有167年历史的金融巨头瑞信,数年来负面新闻缠身,一朝爆雷后被竞争对手吞并。
3月中旬,随着金融环境动荡加剧,市场不安情绪如滚雪球般加剧,,大股东也“撒手不管”,触发了瑞信的暴跌。
关键时刻,,“强按着瑞银”收购瑞信。在这场强盗逻辑发挥到极致的收购中,股东被剥夺决定权,为了平息股东众怒,瑞士当局又无视清偿顺序,。
事实上,近年来瑞信深陷一系列丑闻和动荡,包括基金爆仓,业绩暴跌、涉及贩毒、洗钱等,在一场接一场危机中步履蹒跚。
“一排树墙引发的高管内斗大戏”生动地道明了,瑞信糟糕的内部文化,最终把高管间的裂痕变成了覆灭的种子。
在瑞银三季报发布会上,瑞银CEO安思杰也表示,这场危机并不是资本和流动性要求不足造成的,稳健的风险管理文化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更为重要。
3、SpaceX星舰两度爆炸 照亮商业航天前路
人类追逐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未停止,2023年马斯克“火星梦”迈出了新的一步,尽管“星舰”两次试飞均以爆炸告终,但炸掉的“烟花”换来了宝贵的实测数据,同时也照亮商业航天发展前景。
当地时间4月20日,星舰点火升空,随后重型助推器和星舰分离失败,失控在空中爆炸,从起飞到爆炸共持续约4分钟。
当地时间11月17日,,升空52秒成功度过了Max Q时刻,2分41秒热分离完成,并飞行到“卡门线”(进入太空)。几个关键环节度过后,意外还是发生了,升空10分钟后失联,最终触发自毁系统。
相比之下,第二次试飞过程中,,发射前几分钟所有33台猛禽发动机都正常运行,整个系统都显得很稳定。
承载着马斯克移民火星的梦想,。星舰一大优势是推力达到5400吨至7500吨,堪称“史上推力最强火箭”;另一大优势是成本低,采用的是不锈钢材料,比传统材料便宜且更容易获取。
星舰爆炸是失败同时也是成功,在商业火箭研发过程中,并没有“归零”这一说。连续爆炸带来的技术迭代优化实质上是极大的突破和进步。
火箭不断“爆炸”并在一次次爆炸中学习,“失败成功学”是。充分将创投思维运用到了航天领域,“能省则省”,“卷死“竞争对手或许是马斯克对航天的理解。
,在不断失败之中,马斯克仍在坚持前行,目前星舰“三飞”静态测试完成,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次试飞结果。
4、苹果首款AR横空出世 叩开“空间计算时代”大门
,苹果AR眼镜重磅发布,叩开了“空间计算时代”大门,也令沉寂已久的AR/VR市场重燃热度。
当地时间6月5日,苹果在WWDC大会上以久违的one more thing炸场,,标志着苹果正式进军MR市场。
Vision Pro带来了全新的交互方式,用户可以完全只靠眼睛、语音和手来操作。
更令人惊艳是,,通过从传感器获取数据来感知用户情绪、预判用户行为。
而且不同于Meta押注虚拟的理念,苹果追求的现实和虚拟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Vision Pro格外强调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场景,例如游戏,沟通、工作、学习等。
整体来看,苹果将Vision Pro定义成一台空间计算设备,把数字内容无缝融入真实世界。正如库克所说,iPhone将我们带入移动计算时代,现在这款设备将带我们进入空间计算时代。
不过同时,,被分析师吐槽价格太贵、实用性差、出货受限。,不少人在真机体验过后直呼”观点已经完全改变” “将我带入了另一个世界” “体验到了未来"......
其实一直以来,苹果最擅长的不是开创某项新技术应用先河,而是把产品做到极致,后发制人地去引领行业变革,定义人们的生活方式。
站在虚拟和现实的融合点上,Vision Pro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将迎来它的“iPhone 4时刻”。
5、AI热潮席卷全球 英伟达登顶“芯片之王”
站在AI浪潮之巅的“卖铲人”英伟达,成为今年的绝对赢家:市值突破万亿美元、登顶芯片之王、股价暴涨超240%、芯片遭国内外企业哄抢......
,手握GPU算力,乘着AI东风,英伟达市值冲破万亿,成为第五家踏进“万亿俱乐部”的美股。
人工智能给英伟达股价带来的助推力超乎想象,英伟达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股票之一,今年迄今股价暴涨245%。而空头们则损失惨重,。
而英伟达GPU芯片则成了“硬通货”,得益于其出色的性能遭各大科技公司哄抢,批量买要走后门,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仅在今年第二季度
作为2023年最紧俏的AI硬件,,小公司鲜有机会。目前企业所拥有的A100、H100数量已成了行业判断企业大模型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应地,英伟达芯片价格也水涨船高,据报道A100、H100涨幅200%已是常态,。
AI格局未定,英伟达先赚一步,。今年三季度击败台积电和英特尔,首次摘得芯片行业收入桂冠。
然而,在这场AI大战中,英特尔、AMD等也纷纷推出AI芯片,希望在算力市场分一杯羹。
但英伟达也没停下来,趁着处于领先地位的时间窗口,,一边“狂投”AI独角兽,2023年参与了35笔交易,。
展望未来,瑞穗分析师Vijay Rakesh分析师,英伟达的优势是“统治级的”,未来五年AI收入将达3000亿美元。
6、室温超导深陷疑云 虚虚实实几经反转
“室温超导”深陷真假疑云,随着一篇关于“室温超导”论文发布,迅速引发了全球广泛关注,不仅科学界一片哗然,还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甚至给资本市场带来躁动,然而最终似乎被证明是“狼来了”。
7月22日,韩国一研究团队发布了一篇题为《首个室温常压超导体》的研究文章,称被命名为“LK-99”的材料可实现室温超导。消息一出,室温超导刷爆网络,科技团队开始争分多秒复现实验。
虽然尚无定论,但资本市场开始风起云涌,。美股美国超导8月1日收盘涨60%,次日A股超导板块集体大涨。
接下来几天,复现实验结果不一,再加上,为LK-99蒙上阴影。美国超导8月2日大跌30%,此前涨停的A股超导概念股也纷纷“辟谣”与超导无关。
随后8月3日,,不是室温超导体,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短短数日内宣告结束。
事情并没有划上句号,,与此同时华科大和印度物理学家的新论文,都看好LK-99未来潜力。
争议中的LK-99再迎反转,室温超导疑似被判死刑。8月8日北大国科大等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称,,不具超导性。
,怕是要再等等了。
7、“减肥神药”火爆全球 诺和诺德成欧股一哥
瘦子当道的今天,“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成为减肥人士的福音,不仅能减掉脂肪还可以“一针消百病”,需求格外火爆遭到无数人哄抢,由此诺和诺德市值超越LVMH,成为欧股“一哥”,巨大的市场潜力引爆GLP-1减肥药赛道。
原本被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司美格鲁肽在今年成为“减肥神药”,其中GLP-1受体激动剂能够促进胰岛素分泌、减低食欲从而达到控制血糖及减重的作用。
一年来,诺和诺德Ozempic和姐妹药物Wegovy在好莱坞大放异彩,马斯克称Wegovy帮助他成功减重20斤,在TikTok上甚至有一首专门写该药物的歌曲。
由于GLP-1药物需求太旺,药企出现了供应压力,。
同时,,GLP-1能够应对糖尿病、肥胖、肾病、痴呆、帕金森、睡眠呼吸暂停、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银屑病、酒精成瘾等十多种病症,外界将其捧上“万能神药”的宝座。
风靡全球的“减肥神药”也撼动了资本市场,9月初风头正盛的丹麦药企诺和诺德,市值超越法国奢侈品巨头LVMH,一举成为欧洲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甚至还超过丹麦一年GDP。
美股消费板块则瑟瑟发抖,,零食和啤酒股一度惨跌。
此外,“减肥神药”引爆GLP-1减肥药赛道,。礼来的替尔泊肽在11月获得美国FDA批准,多个国内联邦制药、民为生物的三靶药物进入临床阶段。
随着减肥药的持续火爆,,早些时候预计今年市场规模约60亿美元,这意味着将在六年内实现16倍的增长。
8、ARM成今年全球最大IPO 卡着科技巨头脖子“有喜有忧”
美股IPO市场经历了漫长的寒冬,在今年9月迎来了全球最大规模IPO,芯片巨头Arm乘着AI东风登陆纳斯达克,虽然卡着全球科技巨头脖子但背后有喜也有忧,移动时代的霸主能否在AI时代延续神话?
,开盘上涨10%,盘中一度涨超30%,市值超650亿美元。Arm的多家大客户——包括苹果、英伟达、AMD、谷歌均是此次IPO的基石投资者。Arm的成功上市和首日大涨,有望为数十家科技初创公司和其他公司IPO带来鼓舞,也为孙正义挽回近期因投资失败而丢失的颜面。
作为芯片设计领域的领导者,,Arm架构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CPU架构,迄今已哺育出上千亿颗芯片,覆盖了全球99%以上的智能手机市场。
但这背后有喜也有忧,Arm手握架构霸权却赚不了大钱,,这也为Arm带来了高达96%的毛利率。相比之下英伟达最近一个季度的毛利率为70%,英特尔和AMD的毛利率分别为36%和46%。
然而,尽管版税能为Arm带来持续的收入流,但Arm架构产品大部分是MCU(微控制器),价格非常较为便宜;另一方面,Arm是从芯片价格中抽成,而非针对终端产品收费,因此带来的收入却并不高,Arm赚不了大钱,同时AI成色不足。
上市以来的首次季报亮红灯,Arm四季度指引逊于预期,盘后一度跌超8%,部分分析师对Arm增长的可持续性存疑,不过目前来看Arm股价稳健增长。
9、OpenAI“宫斗大戏”反转不断 Altman从“驱逐流亡”到“王者归来”
就在ChatGPT面世一周年之际,OpenAI上演了一场“宫斗大戏”,CEO Altman从驱逐流亡到王者归来中走了一遭。
短短五天内发生了一系列精彩的故事:Altman突遭罢黜、三天三位CEO更迭、全体员工集体哗变、幕后交易和诉讼威胁、“逼宫”失败和政变者“反水”.....多方权力斗争和势力角逐令人眼花缭乱,局面反转、反转再反转,精彩程度不输《权力的游戏》。
11月17日,,OpenAI董事Ilya Sutskever联合其他三位董事将Altman投出局,管理层大地震,多位高管跟随Altman离职。
短短24小时,,大股东微软很“生气”,投资者纷纷施压想迎回Altman,Altman以访客身份回去谈判。
首次谈判失败后,OpenAI内部人心涣散,,除非董事会辞职,让Altman等人回归。
Altman一方士气高昂,和董事会迎来第二次谈判。最终“宫斗大戏”迎来大结局,董事会“洗牌”,Sam Altman重新返任CEO。
而这场“宫斗大戏”深层次矛盾既是,也是对的坚持和质疑。当理想主义遭遇现实重击,盈利扩张和非盈利愿景终究鱼与熊掌两难全。
10、特斯拉Optimus不断进化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浪潮已至
今年以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快速进化,Optimus Gen2在重量、灵活性等方面显著进步。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浪潮滚滚而来,小鹏、小米纷纷下场研发,Open AI、亚马逊、腾讯也都已通过投资布局。
9月24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官方账号发布视频,擎天柱再次获得进化,能够仅依赖视觉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完成简单的瑜伽动作,其神经网络已经完成了端到端的训——输入视频,输出控制。
12月13日,特斯拉Optimus Gen2亮相,相比第一代,升级版的第二代似乎在重量、灵活性、身体平衡与操控能力显著进步,走的更快,重量更轻,可以轻松拿捏鸡蛋。分析称以目前的速度迭代下去,Optimus可能很快就能在许多领域取代人工。
随着产业化、商业化应用加速,科技巨头创业公司跑步入场, 实现高稳定性行走能力,。
分析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力人口的下降,机器替代人力将成为未来长期发展趋势。长城证券指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千亿级蓝海市场,预计在中性假设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制造和家庭服务市场规模为110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