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

网友帮我发起洗稿投诉,看看解析《我要的是葫芦》一文如何被洗稿

作者:文学私秘发布时间:2023-10-02

原标题:网友帮我发起洗稿投诉,看看解析《我要的是葫芦》一文如何被洗稿

最近,又重新拾起语文课文溯源的旧业,相继对网友熟知的小学课文,进行了来龙去脉扒排,发出之后,网友热评如潮,也给予了良性互动。

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溯源到原文作者与出处,引起了网友的极大认同。

有的网友抱着怀疑的态度,自行地进行了搜索,但最终还是认同了笔者的扒排探究的结论。

有的网友还通过“人工智能”询问工具,来查找《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出处。

但是,“人工智能”是不可能把网络上没有的答案给找出来的,它的功能,至多是一种已知信息的汇总与拼凑,相当于一种高级洗稿的“人工智能”功能。

一位热心的网友在跟帖中告知了他用GPT查找的结果:

——厉害,[赞] 我用GPT查了下,它也不知道。建议投下纸媒,这样就有更多人知道了,虽然纸媒没有啥用,但是各种网络会记录会引用。——

今天,笔者收到一则信息,是一位网友在公众号平台上发起了“抄袭、洗稿投诉”。

这则短信如下:

你好,有用户发现其它公众号疑似未经授权使用了你创作的内容,请你确认是否发起投诉。确认后,微信公众平台将会作进一步审核处理。
投诉类型:抄袭/洗稿
投诉者昵称:Victor
投诉时间:2023年10月02日 12:28:55
点击详情,确认是否发起投诉。

这位网友很细心。笔者在2023年8月6日,曾经在平台上发布过一篇文章:二年级课文《我要的是葫芦》作者“换人”凸显教材“常凯申”尴尬。

而现在被投诉的文章,发布于2023年10月2日,远较本人首发的时间为迟。

再看看内容:

可以说,这篇被投诉的文章,基本上把笔者原文的探讨内容及相关图片,摘取了主要成分,移植到了洗稿文中。

从全文来看,洗稿的手段,还是比较高明,基本没有沿用原文的语句,但在内在的起承转合上,与原文基本雷同。

令人惊讶的是,网友居然能够辨析出两篇文章的关联性,且确定后出的一篇是洗稿文,并且告知我这个原创作者。

应该说,网络是一个透明的空间,有无数的网友的敏锐的目光,横扫看似无人过问的网络旮旯,发现这里面的蛛丝马迹,在网络上,如果想曲意隐遁,瞒天过海,那完全是自欺欺人。

应该说,网友发现了洗稿文,然后向原文作者发起了“抄袭/洗稿”的征求函,于是,笔者就收到了平台发过来的短信。

对网友的无私协助,笔者是这样想的:在互联网上,信息互通,是网络的迷人所在,笔者也借助于这个空间的特点,而享受到信息共享的便利,所以,笔者对转载者的要求,向来是有求必应,觉得自己的表达与陈述,能够有助于别人,是一件荣耀的事。

即如这起洗稿文,笔者也是作如此之想,感到拙文能够廓清无人问津的迷案,找到文化事件背后的真相,是一件有益的事,让更多需要的人知晓,也觉得是一份荣幸。

因此,考虑再三,笔者还是决定放弃了对洗稿文的投诉。

在网络的互动过程中,很多网友的回复、指点与鼓励,也给予了我以启发。

有一位网友在笔者的一篇拙文的后边,作了这样一个回复:“解读那些曾经的阅读史,让阅读的历史充满情怀趣味。”

这也是笔者从解读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老课文中,获得一种新鲜感的原因。而通过解读,也试图给更多的网友以一种新鲜的解说,让睡眠了的信息,充满情怀趣味。

这位网友概括得太好,深得我心。我将这位网友的回复,用作了公众号的自我介绍。

这就是网络互动带给我们的启发性、激发性的益处与长处。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