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OpenAI|苹果

“AI 机器人”会进厂打工吗? “三和大神”们该何去何从?

作者:无名小匠发布时间:2024-03-14

       Part 0 导语

       近日,与 OpenAI 合作的 Figure 公司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发布了 Figure 01 机器人的演示视频。其中,机器人在听到操作人员的口头命令后,流畅地完成拿苹果、收集垃圾、放盘杯等动作,并可以和操作人员交流反馈


Figure 01 演示视频截图

      在赞叹 AI 技术进步神速的同时,笔者也受到了启发,构想了一种未来发展阶段中,可能存在的生产服务模式。本文着重介绍这种模式的相关内容,包括其结构、运作方式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Part 1 低端制造业的末日和新生

      低端制造,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含量低、重复性强的工业生产模式。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子厂、汽车厂、纺织厂、食品厂等等。而由于技术含量低,工人略经培训就可上岗工作,因此有很多厂子有“日结”的活。


电子厂

      而当下日益发展的 AI 和机器人技术,赋予了其日益增长的“学习能力”。这意味着,如果可以让 AI 机器人学习厂子里的这种“动作模式”,那么就可以大量替代传统劳动力,24小时不断生产——而其成本主要就是运输费用、电费、机器生产和维护费用,均摊成本大大降低

      因此,一旦出现了这种模式先例,它便会很快扩张。对于传统的工厂,这无疑是一种末日式的打击;但是对于及时成功转型的工厂,这会带来成本的大幅降低和效率的大幅提升,迅速形成新一代的优势。

      Part 2 "AI 机器人进厂"的具体形式

      AI 的发展必然是连贯的。因此不可能站在“AI 完全取代人类”的角度来思考。

      笔者认为,其大致状况可以概括为:高科技公司提供技术牵头,机器人制造企业进行生产和维护,和相关低端制造工厂进行合作

      具体而言,高科技公司提供神经网络模型等,包括语言处理、动作控制和综合联动;机器人制造企业负责机器人实体的生产、测试、组装等步骤;而这一项目的团队会联系相关工厂,让熟练员工等教 AI 机器人流水线上的判定和动作

      这就意味着,这种模式对于“AI 机器人”本身的要求并不高,现有的技术经过迭代,很有可能产生这种能力。而它的学习速度也不需要非常快——只要在技术人员的辅助下,较短时间内完成训练,便可以大规模投入生产

      这种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其优势在于泛用性强、迭代快。无论是电子厂、汽车厂还是纺织厂,机器人都可以学会相关动作;同时大量的生产动作积累,可以 再投入机器人的预训练,使得其学习新动作的速度进一步提升。它不需要长时间的编程和设备调试,只需要口头描述和协助训练,就可以完成学习。

      试想一下,工厂将流水线上的动作外包给“AI 机器人”相关团队,合作训练出 AI 机器人,一车车运输到工厂内,开始 24 小时不间断生产—— 这期间只需要很少工人负责更换零部件、送回维修以及“监督AI”的工作。这对于生产效率将会是多么大的提升!


      Part 3 影响

      总的来说,"AI 机器人进厂"提升了生产力,将大量低端制造业,从“劳动指向型”变成了“技术指向型”。也就是说,低端制造业不在需要大量的、密集地廉价劳动力——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变化,意味着低端产业转移的动力几乎消失了。再过去,“廉价劳动力处建厂—经济发展—劳动力价格提升—工厂外迁至劳动力价格更低的地方”这种发展模式可谓是重复上演,美国—日本—中国—东南亚,这种模式十分明显。但是在 “AI 机器人进厂”的情况下,产业不需要转移,反而更愿意在原料、市场、技术密集型的区域进行发展。 这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无疑是降低了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经济的期望;而对于技术领先发达国家,反而出现了产业回流的可能


      首先提一点次要的——关于相关技术要求——如果有需求,那么技术突破和齐备就只是时间问题。对于中国来讲,我国的主要轻工业、低端制造业集中区,基础设施都可以保证供电供网。有可能出现“东数西算”的另一种形式——即东部的相关训练和处理,会在西部的云服务器上进行训练和实时处理


      接下来,既然这种生产模式会使得传统劳动力被迅速地大规模替代,比如“三和大神”们——那他们怎么办?这种模式一旦出现,必然会在新的生产模式稳定前,迅速地创造一个“劳动力缺口期”,使得城市失业人口急速大量上升。此时,政府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将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无论是配合供给侧改革以工代赈,还是补贴工厂雇佣真人劳动力,都在考验政府决策者的智慧。至于最终的结果,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会导致同样生产规模下,总体劳动力需求下降。因此如何处理好之后的事情,也是政府需要考虑的事情。

      关于法律和相关制度,笔者认为,必然会出台相关行业规范,并围绕产生的一系列生产冲突,进行 相关法律 的出台和制定,以及典型案例的传播

      关于社会舆论和文化—笔者只能想到 “生产进步论”“人文关怀论”两种阵营为主的对立模式,类似于“AI 绘画”当初的情况。由于其直接作用于生产,导致可能会出现“工人视频自述”“民调采风展现众生疾苦”“各路专家点评”“吹外和吹中互不相让”等等一系列舆论现象。同时,整体上,更注重 “人文关怀” 的趋势会更加明显。

 

    对于我国而言,这可能是产业升级、以及避免日后产业外流空心化的一个契机

      具体现象是 复杂而难以预测 的,受限于视野,笔者目前也只能想到这些了。


       Part 4 结语

      任何的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文的构想中存在大量理想化情况,因此在现实中实现这种变革,仍然是阻力重重。但无可否认,当高端技术的变现需求,和低端制造业的增效需求像契合的时候,总会出现更先进的生产模式

      本文仅仅是依据现实的推测内容,钻牛角尖是没有意义的

      由于笔者正忙于学业,无法将想法付诸实践,因此只能写写文章了,很是不爽。

      创作不易,恳请支持;如有错误,欢迎指正;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欢迎理性讨论。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