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

刚刚,特殊“考生”山东高考作文曝光!你打多少分?

作者:半岛都市报发布时间:2024-06-08

今年山东高考作文涉及到这几年非常火爆的前沿科技人工智能。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那么这次我们不妨请来人工智能软件“豆包”和“元宝”,让它写一篇有关人工智能的作文。与名家相比它写的作文到底如何呢?一起看看老师的评语吧。

今年山东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豆包”给出的答案如下:

于快中求问,于思中成长

在这个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盛行的时代,我们似乎只需动动手指,便能在瞬间获取各种问题的答案。信息传递之快,让我们尽享便利。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问题真的会越来越少呢?身为一名高三考生,我对此有着自己的思考。

不可否认,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的确减少了一些因信息匮乏而产生的问题。曾经,我们可能为了查找一个知识点而翻阅大量书籍,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现在,只需输入关键词,答案便跃然眼前。这种快捷的方式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高效,也让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但我们也应看到,新的问题正悄然滋生。当答案来得如此容易时,我们是否渐渐失去了深入思考的能力?面对问题,我们不再习惯于自己探索、分析,而是依赖于现成的答案,长此以往,我们的思维会不会变得僵化?再者,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那些快速得来的答案未必都是准确可靠的,若我们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又怎能保证不被误导呢?

而且,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往往不是那些能够轻易找到答案的问题。人生的意义、理想的追求、社会的责任……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用内心去感悟、用时间去沉淀、用思考去追寻。它们无法通过简单的搜索得到答案,而是需要我们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去慢慢领悟。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表面的、即时的答案,那么我们将错过许多深刻而有意义的思考。

作为高三考生,我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更应明白问题的价值不在于其数量的多寡,而在于其能否激发我们的思考,促进我们的成长。在学习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答案,更要去探究答案背后的原理和逻辑。遇到难题时,不要急于求助网络,而是先自己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缺乏问题,缺乏的是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要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既有的观点和结论,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前行,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让我们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保持一颗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心。不被轻易得来的答案所束缚,不断提出问题,深入思考,在问题中成长,在思考中进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有思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来自青岛二中,作为语文高三集备长,教研副组长,有多年高三教学经验的于坤对“豆包”写的作文评价道:

用AI工具写高考作文,原来是一种好玩式的有趣尝试,那时,我们还矜持于人的尊严,羞羞答答地给AI写的作文打一个不高不低的分数。但AI的进化速度太快,以至于现在有些大学开始对利用AI写毕业论文进行了限定。现在,AI写高考作文几乎是小菜一碟。在我看来,豆包写出的这篇高考作文已经超越了大多数考生的作文。首先,AI写出的作文体现出强大的逻辑力,段首的“不可否认”“但”“而且”“同时”等词语的引导,使文章起承转合思路清晰,逐层深入,也有比较强的辩证性,结构严谨完整,还带了点考场作文的特色,学着联系考生自身。其次,扣题也比较好,指出那些关于人生价值、理想的问题是AI所无法代替的,人生在于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总之,我觉得豆包写出了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元宝”是这样回答的:

智涌未来,问海无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句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面对的知识海洋。在这个信息爆炸,智能高效的年代,问题似乎不再是难题,然而,我们的问题真的会越来越少吗?

我们要认识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的是工具,而非终点。它们如魔法结晶般降临,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接触到前所未有的知识领域。然而,工具始终只是手段,真正的智者懂得如何运用它们去挖掘更深层次的真理。因此,问题并不会因为工具的便捷而消失,反而会因为我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不断涌现。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实际上在不断地推动我们提出新的问题。当我们借助AI快速获取信息时,我们开始思考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当我们沉浸在虚拟世界时,我们开始思考与现实世界的界限与平衡。这些问题,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我们思维进步的标志。

再者,问题的价值不仅在于解答,更在于提出的过程。提问,是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我们对已知知识的反思。每一个问题背后,都隐藏着我们对世界的渴望和理解。因此,即使有了便捷的解答工具,我们仍需要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勇于提出问题,不断探索未知。

此外,我们还要警惕“信息茧房”的陷阱。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我们可能更容易陷入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圈子,从而限制了视野的广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主动跳出舒适区,接触更多元化的知识和观点,这无疑会激发我们提出更多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最后,让我们铭记苏格拉底的名言:“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在智涌未来的时代里,让我们保持一颗谦逊好学的心,勇于提问,善于思考。因为,问海无涯,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答,都是我们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重要旅程。

综上所述,虽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解答途径,但问题并不会因此而减少。相反,它们会因为我们不断增长的知识和经验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让我们拥抱这个时代,勇敢提出问题,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

更多动态

NEWS

下面看看名家写的作文吧!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付鹏撰写的作文如下:

解题之瘾

曾经有一位西方哲学家,不修边幅,能言善辩,四处挑战。在把众多智者的观点全部驳倒后,智者们怒曰:"你说我们说的都不对,那你说说你的观点呗?"他两手一摆,耸耸肩膀,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我们常把哲学视为能解决或具体或抽象的问题的学科,亦把哲学家视为答疑解惑的人。但从这一领域最初的时代开始,人类仿佛是推石头的西西弗斯,越是去解决问题,问题则愈发变多。在几乎统一的历史时期,一位中国哲学家甚至发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感叹。当我们将所有要解决的问题收束为“智慧”“知识”“才智”时,则更加突出了其“不可解决”的特性。人类像芝诺眼中追逐乌龟的阿基里斯,在“可知”与“不可知”的焦虑中步履蹒跚地跋涉着。

但这丝毫没有削减人类主动去解决问题的热情。我们会看到,总有那么一撮人,乐观面对一切问题与挑战,兴致盎然而野心勃勃。人类对“解题”,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瘾的。

在文明诞生之初,我们的祖先所面对的问题大多来自自然环境的挑战。我们中国人早先年间的记忆充斥着“人定胜天”的乐观豁达,在全世界独树一帜。从“盘古创世”到“女娲补天”,从“后羿射日”到“大禹治水”……在面对问题、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我们的民族性格。或许正因如此,穿越千年的门廊,古文明能够走到今天的只剩下了我们。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我们将以自己独有的品质给这个纷扰的世界一个关于未来的答案。此间,必然有一部分是在描述——我们敢于面对任何问题与挑战,从不胆怯。

与此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思辨之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理性在宇宙论问题上的四组二律背反,探讨诸如“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世界上是否存在自由”等命题。这些命题根本无所谓答案,大部分合乎逻辑的思辨命题都是如此,正题与反题都正确。我们唇枪舌剑地从十八世纪吵到现在,不正是享受探索真理的过程吗!结果固然重要,但那些为真理而论辩风生的身影更为可敬!这等快乐,如何不令人心痒!

在过去的一百年,人类解决问题的步伐走得太急,迈得太快,以至于我们产生了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傲慢。在“互联网”“AI”遍布我们生活的今天,我们反倒对这些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产生了恐惧。我们开始思索“问题是不是能解决完?”“这些工具是否会取代我们”这类愚蠢的问题。人类拥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秉性,从不是为了某一个答案,而是镌刻在基因上的抓住机会、勇于挑战的瘾。在以西方智慧理性分析问题的同时,也要多继承中国先哲良好的心态。不要把问题当成敌人,要把一切挑战视为朋友。以明镜止水之心,拥抱每一天升起的太阳。

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从教29年,齐鲁名班主任建设工程人选、山东省首届家庭教育名师培养人选,山东省优秀班主任、青岛拔尖人才曹春梅撰写的文章如下:

揣着问号走天下

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让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当然不会,且只能越来越多。

我们假设宇宙是所有智识的总和,地球人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得到的回答越多,获取的认知就越多,同时与本体之外未知世界的接触点也相应增多,产生的疑问自然更多。所以已知的答案只能增加人类面对未知的机会,而站在已知肩膀上揣着问号走天下,是人一直以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但并没有改变人类爱问问题的性格。人性中的好奇心从古至今一直存在。遍揽古代各类诗文,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尤其是屈原、荀子、王维、杜甫、李白、苏轼、黄庭坚、辛弃疾……很爱登高。“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是登高者的心理——对外面的世界太好奇了。于是山林间,王羲之吟哦“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探问死生之间人该归于何路?苏东坡夜访石钟山,探究山名究竟得自何处?屈原反反复复问世界“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辛弃疾更是跺着脚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那时没有互联网也没有人工智能,然而上述几类问题在当今社会就没人问了吗?恰恰相反,人们依然盼望扩大视野,提高眼界;上下求索,探寻人生;叩问名山,亲吻河流;远离奸佞,得遇知己。可见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认识世界的途径,但并没有改变人性,中国人依然热爱登高望远,并在一次一次往返中问着属于这个民族的一个个问题。

其实没有一个问题是孤立的,每一个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一条完整的因果链条,人工智能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或许可以从点上提供答案,就目前的发展程度来看,却难以突破问题的线和面。比如个别问题学生迷恋手机,互联网可以列举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的若干危害,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提供解决方案。但是这背后孩子缺少有效陪伴而带来的心理缺失却只能通过家长日复一日、身体力行地有效弥补来解决。现在智能手机的功能已经超过了《红楼梦》里贾宝玉身边的50多人的团队。饿了,手机可以像晴雯一样带回吃的;渴了,点杯奶茶,冷热正好如同被秋纹吹过;冷了,淘宝上比雀金裘更名贵的衣服也能买到;孤独了,到社交软件里找朋友,总有人不眠不休陪着说话;闷了,想看书,电子购书比茗烟的腿还方便;想打游戏,各种弹窗自己会蹦出来。如果不顾及此,盲目按照互联网提供的点状思维粗暴地解决因果链条问题,那么很快,一个问题会衍生出若干其他问题,就像大泡沫破了,变成若干小泡沫一样,这个世界更复杂更琐碎了,我们心中的疑问也会更多。

行文至此,想必读者已经明白互联网也好,人工智能也罢,都只是我们揣着问号走天下的背景和工具。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终有一天会用年轻的声音向世界发问:“苍茫宇宙,谁主沉浮?”

想来只有那些爱问问题,会问问题,能看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们才会做出浪遏飞舟般的回答!

你觉得哪位的作文分数更高呢?

评论区说说吧!

---------------------

据半岛全媒体记者 田坤

●责任编辑:轩辕

●校对:姚佳 审核:小新

◆半岛热线:0532-96663(线索采用后,有奖励哦)

◆联系我们:neirong58(微信)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