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5月29日讯(通讯员 孙兵兵 记者 谷正原)5月27日,青岛“AI+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场景应用对接会举行,会议以“AI赋能海洋场景催生新质”为主题,设置人工智能大模型推介、场景介绍、研讨交流等环节。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30家头部企业技术提供方和海洋领域50家重要企业应用场景需求方进行精准对接,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创新应用与发展。
聚焦五个目标,实施五项行动
青岛具备发展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良好条件和突出优势,当前正在加快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
会上,青岛市推介了全国首个系统谋划和推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的指导性文件——《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据介绍,青岛将聚焦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关键要素支撑地、头部企业集聚地、应用场景示范地、产业生态优化地五个目标,实施五项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海洋”深度融合,聚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按照实施方案,青岛市将力争用2-3年的时间,在科技创新攻关、关键要素整合、产业集群发展、应用场景开发、产业生态塑造等方面实施行动。
为实现一系列目标,青岛市将加快大模型研发建设。整合数据、算力、人才等多方资源,组建攻坚团队,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海洋大模型基座研发建设,推动“问海”大模型、港口大模型等垂直大模型早见成效。同时,发展壮大相关产业,建设全国首个海洋产业大脑,制定产业规划、组建产业联盟,梳理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产业链生命树”,聚力招引一批产业链头部企业和服务机构。并持续拓展应用场景,聚焦海洋气象预报、海洋灾害预警、智慧港口建设、海洋信息智能感知等垂直领域,建立应用场景库,助力海洋大模型场景应用落地,切实体现出大模型的应用价值。此外,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出台专项支持政策,设立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建设产业基金,大力招引关键人才团队,为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下一步,青岛市将用足用好现有的海洋产业基金,研究设立海洋大模型产业基金,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团队、个人参与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此次对接会,也旨在进一步促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与产业场景的融合发展,推动更多大模型创新应用快速落地。同时,借此机会吸引更多的人工智能企业和人才到青岛投资兴业,共同推动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的繁荣发展。
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场景集中推介
会上还组织开展了大模型产品和场景的集中发布和推介。
在推介环节,来自华为集团、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青岛国实研究院的专家分别对“盘古”海洋大模型、“AI-GOMS”大模型、“羲和”海洋预报大模型、“问海”大模型进行了推介,展示了各自在海洋大模型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和应用案例。比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联合开发的“羲和”海洋预报大模型具有性能高、速度快、时效长、架构新的特点,该模型在海水温度剖面、盐度剖面、海表流场、海平面高度等评测要素上,比当前世界主流的业务预报系统具有更好的性能。
青岛的本土科研单位也将最新的人工智能成果进行了展示推介。由青岛国实科技集团开发的“问海”大模型通过融合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和海洋动力学理论,以全球海洋再分析数据集作为训练数据,结合窗口注意力机制算法,显式嵌入了大气对海洋的驱动作用、地形对海洋的约束作用以及海水运动的缓变特性,相较于数值预报模型在计算效率方面提升了1000倍,极大地节省了计算时间和能源消耗。
与会人员还围绕智慧港口建设、生物医药研发、海洋管理治理等多个领域,详细探讨了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
推动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化落地
今年以来,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将海洋人工智能作为重点产业之一开展精准招引,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促成一批合作成果。
在5月27日上午举行的2024“崂山问海”海洋创新发展大会上,“蓝色循环”项目等13个重量级海洋项目成功签约,涉及海洋食品、海洋装备、海洋生态治理、现代航运服务、海洋新能源、智慧海洋等多个领域。比如,新签约的“蓝色循环”项目,将在青岛设立“蓝色循环”全球执行总部,落地“北大—蓝景数字化转型联合实验室”,并以此为主体培育上市,建设“海洋可持续发展产业园”,生产制造“海洋云仓”、海洋塑料废弃物高品质再生粒子、海洋生物制剂“互花米草素”、AI远程医疗眼镜等,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2亿元。又比如,鸭嘴兽集装箱数字化平台项目,将在青岛设立鸭嘴兽北方业务总部,逐步整合旗下驳船、涉外海事、资产管理、卡车销售、新能源充、换、储运营等一揽子项目落户,并与复旦大学合作,研发集装箱检测机器人,实现集装箱智能化监测。
会议还设置了场景应用研讨交流环节,来自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的专家对大模型落地路线图作了介绍,与会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头部企业围绕场景开发与应用开展研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