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

要有智能的“脑”,也要有动人的“心”

作者:新华日报发布时间:2024-05-02

原标题:要有智能的“脑”,也要有动人的“心”

□ 本报记者 蔡姝雯

持续5天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于4月29日落下帷幕,关于人工智能的探讨却久久不息。特设“人工智能主题日”,通用智能人“通通”上榜10项重大科技成果、仿生人形机器人在会场频频与人互动,首个国产自研视频大模型Vidu发布……人工智能当仁不让成为本届论坛最热话题。这场面向全球开展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大会所传递出的信号,或可给江苏相关领域产业科技创新带来启示。

人形机器人争奇斗艳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多个千亿参数基座大模型发布;AI Agent(智能体)应用逐步拓展,具身智能潜力初显;文生音乐模型国内首发,文生视频模型取得原创性突破,生成时长和质量实现大幅提升;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通通”发布,可以识别人类意图并主动提供帮助……在开幕式上发布的10项重大科技成果中,人工智能以系列成果的耀眼成绩“集体”上榜。

“眼里有活儿”的通用智能人“通通”,以小女孩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瞬间成为本届论坛的焦点。在现场交互中,“通通”不仅会主动观察周围环境,也会通过照镜子认识自己;当“通通”发现互动者把饮料打翻,她会基于“爱干净”的价值观主动清理;面对比自己高的洗手台,“通通”自行在房间内找到凳子,踩在凳子上清洗被弄脏的抹布……“未来,‘通通’经过持续迭代,可作为通用底座支撑各类垂直应用场景,形成千万个‘通用智能人’赋能千行百业。”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仿生人形机器人也成为本届论坛的“明星人物”。主会场展示通道上,一位穿着白衬衫、黑西裤,戴着黑框眼镜的“学者”,正在中央戏剧学院数字戏剧展台给观众进行讲解。乍一看,还真像一位态度和蔼可亲的教授,只不过,略显迟缓的口型、神态和肢体动作,还是能让大家看出这是一台机器人。工作人员介绍,这位“学者”是EX机器人集团与中央戏剧学院合作研发的仿生人形机器人,除了讲解任务,还可扮演真人参加会议。

机器人既有智慧,也有“颜值”。咨询台前,众多参会者与美丽的机器人“小柒”互动。这是一台女性形象的机甲型人形机器人,属于仿生机器人的一种,有着精致的面孔、柔顺的黑发、亲切的笑容,机械臂也颇为灵活,对观众的提问对答如流。“人形机器人已经这么聪明了!”参会者纷纷感慨。

具身智能、大模型热度持续攀升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竞相布局的重要赛道。在4月27日“人工智能主题日”举行的多个相关论坛中,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具身智能、智能体等成为高频词。

OpenAI发布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引发全球热议。令人振奋的是,近期我国在视频大模型领域也取得重大突破。在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上,清华大学联合生数科技正式发布视频大模型Vidu,这是我国首个长时长、高一致性、高动态性视频大模型,支持一键生成长达16秒、分辨率高达1080P的高清视频内容,目前正在加速迭代提升。此外,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与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也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个低碳、高性能开源多语言大模型Tele-FLM。

国家网信办4月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3月底,我国已有117个大模型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在这场“百模大战”中,北京(51个)、上海(24个)、广东(19个)、浙江(7个)冲在了最前面。记者了解到,江苏奋起直追,截至4月11日共有6个大模型完成备案。4月28日,中国信通院发布了由思必驰等多家单位共同编制的国内首个“汽车大模型标准”,思必驰由此成为江苏省首个完成大模型“双备案”的企业。

大模型之路,未来该怎么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鄂维南在演讲中表达观点:未来大模型的生态应该包括模型训练、数据库、知识库、Agent平台,因此,在大模型之外,如何建立高效率、高效能的数据系统非常关键。百度、蚂蚁集团、微软等企业相关负责人则普遍认为,未来大模型的发展方向将围绕模型可信安全化、模型智能经济化等展开。

通用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如何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关键在于‘为机器立心’。”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认为,通用人工智能研究的目标是寻求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各种智能现象,并研发具备自主的感知、认知、决策、学习、执行和社会协作等能力,且符合人类情感、伦理与道德观念的通用智能体。

具身智能被业界看好,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在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上,来自银河通用机器人、星动纪元、宇树科技等企业的圆桌嘉宾达成共识:具身智能是通向AGI(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路径,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具身智能实现效率最高的方式之一,工业领域则有望成为具身智能最快落地的应用场景。

未来,“AI+”有望重塑生产力

赋能千行百业,人工智能被寄予厚望。业界普遍认为,在未来,“AI+”有望重塑生产力。

技术的落脚点在企业。本届论坛中,对于新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独角兽企业所属行业领域的分析,亦可佐证“AI+”的“生猛”。在本届论坛中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369家,主要分布在16个领域,其中,人工智能领域企业的数量和平均估值均高居首位。近1/3的独角兽企业来自以大模型、自动驾驶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领域。从融资情况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独角兽呈现融资频繁、单笔融资额较高的特点,其中前沿硬科技领域独角兽企业融资能力强劲,大模型、芯片等风口赛道热度最高。

值得关注的是,369家独角兽企业超六成集聚在“北上深广杭”,苏州、南京、无锡、常州拥有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分别居第6、13、14、16位。人工智能赛道上,江苏还需再加把劲。

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实践,27日,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计划正式启动。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乐介绍,该计划将聚焦应急、交通、教育、能源、康养、制造、政务七大业务领域,加速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产业转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本届论坛中,亦不乏江苏科技界、产业界专家学者的身影。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党委书记、所长吴成铁表示,苏州医工所已在脑科学、人工智能+、肿瘤早期诊断、类器官互作系统、生物材料等方面进行布局,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创新。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在谈到“硬科技跨界融通,共筑成果转化生态”话题时表示,搭建技术和产业的“桥梁”,需要以真正的企业技术需求为出发点,这也是体现企业是创新主体地位的关键点。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