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文心一言

读《文明的抉择》,基于文心一言4.0,回答有关经济租、房产税等问题

作者:申哥心流创造力Flow发布时间:2024-01-25

Q1 你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请帮我解释一下新制度经济学语境下,“经济租”是什么意思?

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者,对新制度经济学也抱有开放和学习的态度,下面是对经济租的解释。

经济租是指基于经济权力而产生的租,即当厂商占有某种稀缺资源(如自然资源、技术、人才、品牌、权力)时,因其能带给企业利润,其他企业为获得这种能力和资源而愿意支付的一笔报酬。简单来说,经济租可以看作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所得到的实际收入高于他们期望得到的收入,这部分超过的收入就被称为经济租。

经济租的概念起源于土地的地租,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非土地的领域,如商品成本、房屋等。在经济租的概念下,这些资源的供给固定不变或相对不变,而需求却可能变化,因此持有这些资源会带来一部分收益。

请注意,经济租的概念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地租和剩余价值等概念有所不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收入,而剩余价值则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可查阅经济学领域的权威书籍或咨询相关专家学者。


Q2 不错,请进一步介绍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核心,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剩余价值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具体来说,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自己所得到的工资,这部分超过的价值就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转化为他们的利润。

此外,剩余价值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这两种剩余价值都是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

剩余价值规律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必须不断购买劳动力进行生产,并通过销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总之,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Q3 不错,请进一步讲清楚[经济租]概念下,为什么我们国家征收房产税这么困难?可以引用权威机构或者学者的研究成果

在解释为什么我们国家在征收房产税方面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从经济租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国情、制度背景以及相关权威机构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首先,经济租的概念强调了资源或资产的稀缺性及其带来的超额收益。在房产市场中,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城市化的推进,房产往往具有较高的经济租值。然而,在我国征收房产税的过程中,这一经济租值的实现和分配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我国的土地制度和房产市场发展历程具有独特性。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土地市场受到政府的严格调控。这使得房产市场中的经济租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而非完全由市场机制决定。此外,我国房产市场还存在大量的非正规交易和灰色地带,这也增加了征收房产税的复杂性和难度。

另一方面,征收房产税需要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和征管体系。然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还相对滞后。例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建设尚不完善,房产价值评估体系也存在诸多不足。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房产税的有效征收。

权威机构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例如,有研究表明,我国房产税征收的难点之一在于如何确定合理的税基和税率。由于房产市场的复杂性和地区差异性,确定一个既能体现公平又能确保财政收入的税基和税率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征收房产税需要考虑到对房地产市场和社会经济的影响,避免引发市场波动和社会不满

综上所述,从经济租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在征收房产税方面遇到的困难主要源于土地制度、房产市场发展历程、税收制度和征管体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推进房产税的征收工作,我们需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和完善征管体系,同时充分考虑到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参考:大多数国家都征收房地产税,为何中国难以实施?




《文明的抉择》简介

引用来源:

温铁军:跳出金融资本主义陷阱,人类将迈向生态文明 | 《文明的抉择》推荐序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jU0MTE5Mg==&mid=2247505443&idx=1&sn=ad6d55c3b7873e7bc8ed1ce62bf0aa9e&chksm=fd10d144ca6758527d4afcdddc3b32e27c4fd4dac2f136b94a7bcfd6de04e6f287ff6dfe5ce2&scene=27


《文明的抉择》 迈克尔·赫德森 著


《全球南方思想丛书》汇聚全球南方思想理论与实践经验, 梳理与检视在资本主义逐利的逻辑里,如何逾越资本逻辑,积累非资本主义的自主经验,开拓自力更生的空间。在整个社会开始出现“向钱看”、照搬西方教科书理论、把“个人利益最大化”当作天经地义的氛围时,关注底层、服务庶民的图书好像不合时宜,但当下,却恰恰需要这些话语与行动。唯有颠覆性的思维,才能不断自我检验、自我提升,才能抵抗金融资本衍生的法西斯铁蹄。

本丛书在2023年打头阵的,是迈克尔·赫德森的专著《文明的抉择》(The Destiny of Civilization)及《金融帝国》(Super Imperialism)(第三版)。接下来,推出萨米尔·阿明专著《全球南方的漫长革命》(The Long Revolution of the Global South)、《只有人民创造历史》(Only People Make Their Own History),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专著《沃勒斯坦500篇评论集》(Immanuel Wallerstein’s 500 Commentaries)、墨西哥教育理论家古斯塔沃·埃斯特瓦(Gustavo Esteva)文集《如临深渊:对话古斯塔沃·埃斯特瓦》(Walking on the Edge of the Abyss—Conversations with Gustavo Esteva)、二十一世纪人民计划发起人武藤一羊(Muto Ichiyo)文集、印度科学家帕拉梅斯瓦兰(M. P. Parameswaran)文集、比利时解放神学教授弗朗索瓦·浩达(Francois Houtart)传记等。

三生万物 不讳初心 ——《全球南方思想丛书》总序 


《文明的抉择》推荐序

温铁军


美国金融霸权无疑是导致全球经济呈现疲态的根本性因素。

美国的单极霸权外交塑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国际机构所执行的经济和贸易规则,而这些所谓的国际规则大都偏向美国。1991年,美国凭借金融资本虚拟化扩张的所谓“比较制度优势”,获得了对苏联“冷战”的胜利,其在世界的领导地位也达到了“单极化”的顶峰。其后20年间,美国通过铁腕的军事侵略巩固其霸权地位,2008年以后,美国铁腕外交配合其金融霸权变本加厉,以至走上了债务与货币相依为命双双扩张——“发钞买债”——的国家信用自我毁灭的道路,迫使看到美国“自毁”规律的其他国家寻求美元的替代方案。由此可知,处心积虑收割全球的美国越来越力不从心,其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渐下降。

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及其演化中的对抗性冲突,表现在美国和中国之间。

我们认为,中国属于被美国诱迫性地逼入主要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与我们的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妙,赫德森教授在本书中将中美冲突解读为国际转型的过程,特别是在经济体系和政策方面。他解释了中美冲突为什么不能简单地被视为两个工业竞争对手的市场之争,而是两种不同政治经济体制之间的冲突——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更是工业经济逻辑与金融化食租/食利经济逻辑的冲突。在当前美国本土经济萎缩之际,金融化食租/食利经济只能越来越倚靠国外补贴以及对外掠夺。

赫德森教授力图复兴古典政治经济学来推翻新古典主义的反革命。19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是价值(Value)、价格(Price)和租(Rent)的理论框架。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自由市场”是没有经济租(Economic Rent)的市场,是从食租/食利阶级手中解放的市场。但西方倒行逆施,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政策全球化之后,“自由市场”变成了被食租/食利阶级自由剥削的市场。

历史上,工业国的富强之道是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防止地主阶级掌权,并且能够全面压制食租部门。促进本国工业发展,应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以降低生活及商业成本。如果由私人部门提供公共基础设施, 剥削性的价格垄断就会取代政府以补贴价格提供的基本服务。

在经济领域中,所有经济体顺利运行所需的最重要的服务是货币供应和银行信贷。银行和信贷一旦被私有化,就会成为榨取经济租的要害。这就是为什么19世纪的经济学家在探讨工业资本主义逻辑时一致认为,货币及银行业应该属于公共服务,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工业生产总成本中不必要的金融开销。

而当代的反古典经济学把金融收费视作提供“服务”而赚取的生产性收入,并将其归类为产出,因此被纳入了GDP。这种统计方法把金融利润与其他类型的经济租一起当成GDP的增长来源,而非作为间接成本负担,遂造成实体经济正在增长的假象。实际上,增长的是食租部门的收益,不创造真正的经济价值,只是把收入从债务人、租房者及消费者手上转移到了债权人、地主及垄断者手上。这种转移是通过把公共部门私有化,使公共服务成为垄断资本用来榨取租金的工具而达成的,而这些垄断资本主要是由金融部门组织的。这个金融化的演变在美苏对峙的冷战阶段发挥过制度效应,使美国和西方在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竞争中“不战而胜”。究其原因,在于金融部门虚拟化扩张虽然对外转嫁成本却不承担责任;而这又对GDP这种按照交易来计算增加值的统计指标形成了巨大贡献,遂造成比对手更为显著的经济增长。这极大地支撑了西方“软实力”的作战能力,苏东精英群体在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优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化浸淫中发生了制度解体。

赫德森教授的这一著作建基于他应全球大学堂(Global University for Sustainability)邀请录制的金融课程讲稿,该课程主要面向中国观众。赫德森教授认为,中国的混合型经济以及古典主义的产业政策,成功地避免了新自由主义的“美国病”。此外,他还在课程中解释了为什么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失去了往昔的经济发展动力:一小撮食利阶级夺取控制权,摇身变成中央决策者,运用权力占有深陷高债务及高成本危机的劳动阶级和实体产业的收入。去工业化的“美国病”根源在于经济租: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体系下的食租/食利阶级榨取的经济租,抬高了工业生产成本,遂导致去工业化。而这一体系目前在整个西方大行其道。

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在于:如何保持自身优势,避免跌入美国意识形态及外交施压的软实力陷阱?

对此,赫德森教授开具了“药方”。首先,国民经济统计方式应区分创造真实价值的生产性部门和转移收入自肥的金融食租/食利部门,收入转移并不是生产。其次,任何成功的经济制度都是混合经济,亦即,货币和信贷、土地、公共服务、自然资源等都应由政府掌握,并以成本价提供或者由政府给予补贴,以降低私人部门的生活成本和商业成本。再次,防止非生产性债务开销的方法,主要是对经济租征税。这样它就不会被金融化,不会被投机者和榨取租金的买家作为利息支付给银行。

赫德森教授分析的核心观点是,美国外交是食租/食利寡头支持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延伸;“美国例外论”即美国可以无视一切国际法规和原则,干涉他国内政,要求它们放弃对潜在的租金收益资产(如银行业、矿产资源开采权和高科技垄断)的控制,将其交给美国的跨国公司及其卫星国的公司。

自“二战”以来,亲债权人的国际法一直强行约束着所有在美国外交势力范围内的国家,南方国家在无法偿付以美元计价的债务时,会被迫实行紧缩计划,牺牲其国内经济和人民福祉来偿还外国债权人。但在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以来的“新冷战”阶段,正如我们的研究团队多次强调的,美国长期作为全球最大债务人,对本应由债权人要求债务人为了“欠债还钱”而调整自身经济行为的这类“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做了根本性的颠覆,反过来在债权人家门口耀武扬威!更为吊诡的是,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反而把美元化支付体系变成了使其他国家为美国提供全球军事开支的方法:世界各国央行都要将本国外汇储备交给美国财政部,具体形式包括购买美国国库债券、将存款存入美国的银行以及购买其他以美元计价的资产。

世界要跳出美元陷阱,就要敢于推陈出新。

中国作为最大债权国之一,理应与其他独立国家一道,建立新的国际支付体系, 并为贸易和投资关系制定新的国际法原则。这些原则需要按照本书所描述的思路建立一个整体的经济和政治学说。但令人讶异的是,即使多年来西方因奉行新自由主义的反古典意识形态,导致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明显流弊丛生,国内有些人竟然迷信西方专家学者和首脑,想要邀请他们来参与中国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还有人建议国内高校的课堂教学直接使用美国原版的英文教科书,似乎翻译失去了原著的真谛,似乎本国的制度、文明乃至种族都比不上别人。

赫德森教授身为美国学者,一生钻研美国金融,并曾在华尔街工作多年,却看出了中国体制的优胜之处。只要我们拥有不断自我检讨、自我纠正、自我完善的科学批判精神,就没有理由不相信中国的制度优势可以引领社会朝向更高的文明阶段迈进。关键在于坚持我们自身的制度优势,摒弃西方后工业食租/食利经济的缺陷,不跟从西方新自由主义路线,不陷入对美国霸权和意识形态的依附。

由此可见,当前金融资本主义危机的背后,其实是更深刻的文明危机。今天,世界正站在十字路口,面对未来,人类面临着共同的抉择:是野蛮还是生态文明?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