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

本科生“人人学AI”怎么实现?今年九月,南京大学人工智能通识课将这样开——

作者:扬子晚报发布时间:2024-07-03

在今年2月27日新学期工作布置会上,南京大学宣布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在全国高校首开先河。今年秋季学期,人工智能课程将作为每一个南大学生的必修要求,面向全体新生正式推出。AI通识课到底怎么上?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不是某一门课,而是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

记者了解到,南大AI通识课并非某一门课,而是随着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入,培养要求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王骏介绍,课程体系将分为“1+X+Y”三个层次,具体来说是:1门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Y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从教育层面来说,我们不是将AI作为一门工具来传授,而是回归教育本源,更多地关注和聚焦更广大学生群体的成长与未来需求。”

在AI通识课程体系中,“1门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主要普及人工智能最基础的知识概念,培养基础性运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智能时代。王骏介绍,这门课程将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手段,让4000名新生共同听课。“除了课程运行本身的挑战,同时我们还要让文理科背景的学生都能听得懂,感兴趣,这又是一个挑战。”

王骏介绍,该课程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欧洲科学院院士周志华教授等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学者领衔,大家结合专业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准备,比如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导入,“人工智能是如何看世界的?”“人工智能如何战胜人类?”……在这些问题的引入和展开中吸引学生走近AI的世界。这些课程的部分片段,已经在南大“科学之光”通识选修课中进行“预演”,目前相关内容正在进一步优化。同时,不仅是AI专业学者,学校人文社会学科的名家名师也参与到了核心课的制作中,老师们结合各自领域,讲述AI与道德伦理、社会治理、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大大丰富学生们在必修课中的可选“菜单”。

目前全校已有100余门AI素养课

如果说1门核心课是学生们的“入门”课,“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则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进阶要求,内容上深入学生们各自所学习的专业领域,让学生了解AI在自然科学、数字人文、数字经济、社会科学中的丰富应用。“目前全校范围内,人工智能素养课已经有100余门课程,涉及商学院、物理学院、文学院等多个院系。”王骏说,作为研究型大学,南大不少老师此前已经在试水将AI融入自己的课程教学,在“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正式推出后,这些“水下”的尝试开始探出水面,并在学校层面开展交流。

“比如说,商学院龙政华老师开设的人工智能背景下学习与科研,再比如说软件学院李钦老师的AI驱动编程,外国语学院张翼老师的人类语言与大语言模型等等。这些课程都可以从不同维度为各专业学生提供人工智能认知和技能方面的培养。目前我们正集合某个院系,或某几个院系的力量来建设相关课程。”除了不同院系设置的AI+X课程,人工智能学院专门制作了面向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培养的系统课程,共7门课,面向全校开设。王骏透露,“感兴趣、有余力的同学读完这门课程,无论文理背景,你甚至可以成为AI领域的一个应用工程师。”

“1+X+Y”逐层递进,AI素养教育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与前两者相比,“Y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更深入地嵌入到学生的成长发展中。王骏介绍,这门课以“课程+项目”为主要形式,项目是随着师生的不断发现而持续更新的,其要求也更具有挑战性。比如,如何用AI设计一个蛋白质小分子?如何用AI做好一个芯片设计?“这既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先进工具解决前沿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芯片设计规则等学科内容,最终实现将两者有机结合,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在这个阶段中,我们不仅依托于南京大学优秀的科教资源,学生还将直接进驻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头部企业等产业平台,亲身体验和参与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项目。

王骏表示,在南京大学AI核心课程体系中,AI是深度渗透到各个专业,以及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的。“我们不是做加法,我们未来是让AI与已有课程进行更好融合,希望形成的是AI与各学科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我们希望在通过这种方式将AI素养教育融入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去,为各行业、各学科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助力加油。”

1/4左右的时间安排实践,文科生也可借助AI完成简单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课程当中,有1/4左右的时间是实践环节。“即便是文科学生也可以使用大模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让人工智能成为自己的‘学伴’。”王骏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AI平台,做出更多创新产品。“其实这样的创新产品,我们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都可以尝试。”在近期南大与百度合作举办的AI大模型创意大赛,大学生们就利用大模型创作了私人法律助手,可以自动分析合同文本和法律场景,提供详细的风险评估和案例参考;还有团队创作AI拉贝项目,将AI拉贝布置在南大拉贝故居,还原历史人物使其与游客交流。王骏认为,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将对AI形成更加全面和平衡的初步认知。

南大全校要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最开心的老师之一是文学院的程少轩教授。“我要带着古文字学专业的同学们第一个听课!”程少轩难掩兴奋,他表示,作为南大强基计划古文字学专业的负责人,当初为专业本科生制定培养方案时,就很想把人工智能类课程列入课程体系。“做学问要‘预流’,开设课程也同样要顺应时代趋势。现在在全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就像三四十年前把计算机理论和程序设计开设为通修课程一样,可以为一代学子打开时代的新视野。”

学好人工智能,必不可少的一关便是数学。程少轩表示,“文科生数学不好”和“理科生语文不好”一样,是一种刻板印象。“数理逻辑在语言研究中非常重要,学术界有很多语言学家同时也是数学家。南京大学多年来也一直在文科院系开设高等数学课程。在古文字学领域,我也见过很多数学很好、计算机能力很强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我不认为文科生学不好AI。”

强AI时代,重在把握AI的核心思维方法

记者了解到,程少轩带着团队,已经和南大人工智能学院开始了合作。“我们和周志华教授团队的戴望州老师正在合作。我们不是简单地搞一些AI的甲骨字形识别,目标是研发一套辅助甲骨文整理与研究的工具。”

程少轩认为,本科生学习人工智能,不是为了背一套术语概念、做一堆题目、应付一门考试。在习得一项新技术、掌握一类新工具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可以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强AI时代和此前的时代是很不一样的,必须通过了解AI来打开新时代的大门,评估个人在强AI时代应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和科研。”

“人工智能为什么能够爆火?正如当初火车跑赢了马车一样,当下的AI正在挑战人类的智力。这个过程中,AI触发了我们对方法论和认识过程更深入的理解。”王骏认为,就像当年牛顿力学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一样,AI将又一次改变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通过在课程中将AI和其他学科内容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理解和把握AI的核心思维方法,并能将其借鉴和运用到自己所在领域当中来,这一意义远比对AI工具对简单应用更为深远。这将为我们教育体系和模式带来深刻变化。

对于未来,程少轩有了更多的期待,“不但希望我们古文字学2024级强基班的新生成为第一批授课对象,还希望强基班的老生也有机会选修这门新课。”程少轩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李海慧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