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可杨每经编辑:杨夏
9月4日,文心一言App将品牌升级为文小言,同步上线系列全新AI功能。
百度介绍,文小言推出了富媒体搜索、多模态输入、文本与图片创作、高拟真数字人等“新搜索”能力,能满足用户搜、创、聊需求。同时,文小言发布记忆和自由订阅等全新功能。此外,文小言即日起还将免费开放文心4.0大模型能力,所有用户整个九月均可免费使用。
围绕从“文心一言”到“文小言”背后的产品革新,近日,百度副总裁、AI产品创新业务及MEG战略运管中心负责人薛苏在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谈道,目前AI在整个To C领域,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和可能性。坦诚地说,百度也还在探索之中,因为To C有非常多可能的方向和不确定性的存在,“文小言是我们阶段性的成果,它也会不断地变好”。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可杨 摄
百度革新搜索
“越重要的决策,往往风险与机会参半,特别明显的决策,往往不是决策。往往这里面会有一些平衡去作出决策,这里面取决于我们最在乎的东西是什么。”被问及文小言改名升级背后的考量,薛苏表示。
薛苏认为,当前正值文心一言产品发布一周年之际,这是一个产品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转折点。其次,文心一言在ToB市场和技术领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产品步入“成人礼”,公司期望它能够成为面向更广泛大众的To C产品,而这类产品所具备的特质就是亲和。
另一个原因在于,文小言的定位将是一个新搜索智能助手。薛苏表示,传统搜索产品具有强烈的工具属性,而新搜索智能助手则是从工具性向人性化的转变。他认为,未来的AI产品,特别是生成式AI产品,会展现出过去工具性产品所不具备的能力——更具人性。尽管目前还没有完全做到,但这反映了团队对目标和愿景。“文心一言变成文小言,我们希望它能够走入用户的日常生活,不仅是工具,更是亲密的朋友,以及陪伴用户左右的智囊和知己。”
“百度大生态中的探险者”,薛苏这样定位文小言。他表示,百度拥有非常多的AI能力,这些能力是百度新搜索阵营的“老大哥”,也是主力军。文小言则是百度新搜索阵营中的“先锋部队”,也是AI-native(AI原生)的突击队。在他看来,文小言是比AI-native更极致的产品;也是更多新能力与新技术探索者;与此同时,文小言的应用场景更加贴合移动场景,在生态构建与技术探索方面,文小言将走得更极致。
谈及对于新搜索的理解,薛苏表示,对百度而言,新搜索一定包括旧搜索,“搜”“创”“聊”都非常依赖于百度过去在搜索领域所积累的能力,例如搜索增强等业务能力。“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做得更好,这两者并不冲突,而且是齐头并进,互相促进的关系。”
薛苏认为,从产品的维度看,过去的搜索产品以“搜”为主,包括市面上的众多AI搜索工具同样如此:用户发起请求,系统提供反馈,这是工具性产品很明显的特征。
然而,新搜索应该是一个具有人性的产品,其包含的场景不仅限于搜,还包括“创”,这是新搜索产品中极为强大的功能,它能够生成过去前所未有的信息,甚至是用户自己都未曾预料到的信息,通过与用户进行多轮交互,基于对用户的了解,逐步优化并生成一个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结果;另一个场景是“聊”,用户有时与生成式AI或新搜索产品交流时,并非总是出于明确的目的性,在“搜”和“创”之外,它可能涉及情感交流或提供陪伴。因此,相较于传统被动型工具产品,补全“搜”“创”“聊”场景的产品更丰富、主动和个性化。
在能力层面看,薛苏的思考是,以往的产品能力是被动性的,而当前所追求的场景则更倾向于主动性和个性化。主动性的实现,首先需要个性化作为基础,这要求产品具备记忆和个性化处理能力,并且具有更低的交流门槛。过去,面对工具性产品时,用户通过输入指令来实现功能;现在,面对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产品需要展现出更多的人性化特质,界面设计要更加轻松、易用。
从被动到主动,从通用化到个性化,从高门槛的语音文本交流,变成低门槛更有吸引力的交流,都是工具性到人性的变化,再结合刚才场景的变化,从单纯的工具性的“搜”,走向了更具人性的“搜”“创”“聊”。
从工具性迈向人性
薛苏观察,早期很多产品比较忽略洞察用户价值,甚至忽视了对用户对AI的认知程度,举例而言,目前AI已经克服了半年前或一年前许多AI产品所面临的局限性,例如无法执行语言对话能力之外的其他任务。无论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技术都在努力满足,这是技术在追赶人的需求,许多人可能已经不清楚技术发展到了何种程度以及能够实现哪些功能。
这让他开始思考,如何通过产品设计、理念以及能力的发展,更好地帮助用户熟悉这些功能,只有深入了解用户,才能使产品变得更好。例如,在某些情况下,AI的能力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有时候也可能超出预期。以搜索为例,长期的搜索习惯可能让用户想要尽可能地使问题变得精确无误,而AI助手则擅长处理模糊和复杂的逻辑推理。因此,它的能力边界在哪里,以及如何形成最佳体验,仍需要不断探索和感受。
大模型热潮来临后,李彦宏多次表示,作为基础底座,大模型可以支撑无数AI原生应用的开发,就像移动时代诞生了像微信、抖音、Uber这样的“mobile-native”(移动原生)的应用一样,AI原生时代一定会有优秀的AI原生应用是基于这些大模型开发出来的。
“做AI-native产品的难点在于其割裂”,薛苏谈道,其中的割裂在于,懂产品的人,难以触及技术边界;懂AI的人,则可能无法从大模型的演进中洞察到用户的具体需求,要将这两部分有效结合,难度非常大。但未来真正好的ToC产品,一定来自同时了解两者的团队。
什么是真正好的ToC产品,薛苏觉得,是工具性产品的下一步,即具有“人性”的产品。
所谓的“人性”,在薛苏看来并非简单地复制真实人类,而是创造一个“更厉害的人”:不仅要具备普通人的同情心和情商,还要同时具备人不具备的智力能力。
要创造这样的产品,路径也有所不同。举例而言,打造传统工具产品的做法是明确布置任务,然后获得结果,计算过程通过算式完成,这是工具性的产品。然而,当向前一步,转向更人性化的产品时,如果通过布置任务让其完成的方法,产品同样不够完美,因为它们仅提供一个答案。这类似于将任务交给一个同事,对方如果只提供一个答案,这虽然可行,但并不令人完全满意。
薛苏表示,自己真正想做的AI助手,不是一次提供一个结果,而是一次提供20个不同的结果,以人性化的手段,完成超人的交互,他认为这是AI助手的本质。在很多情况下,AI的能力并不仅限于其输出的结果,尽管结果本身具有重要性,但其只要给出的信息具备一定的信息量,同样能够激发用户思考。“AI具备的能力不仅仅在于过去的答案机器,那个是非常传统的,现在的AI的推理、理解、生成式的能力,有很多环节和步骤可以被挖掘出来,并加以利用。”
AI产品,尽管被称为AI-native产品,但它已经不仅仅依赖于技术推动。在产品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可能会注意到产品设计过于繁复,以至于一旦通用人工智能(AGI)取得一点进展,先前的所有努力似乎都被覆盖。薛苏觉得,现在产品的边际价值有限,但一定存在一些至关重要的产品认知和洞察力可以与技术相结合,而这些洞察力仍然来自对技术和用户需求的共同理解。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每日经济新闻
三言科技 2024-12-21
TITAN热吧 2024-12-21
36氪 2024-12-21
IT之家 2024-12-21
IT之家 2024-12-21
IT之家 2024-12-21
三言科技 202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