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变成南大学生必修课?揭秘南京大学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

作者:新京报发布时间:2024-03-03

原标题:人工智能变成南大学生必修课?揭秘南京大学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

2月27日,南京大学宣布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在全国高校首开先河。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王骏告诉新京报记者,课程将作为每一个南大学生的必修要求,在2024年秋季学期针对全体新生正式推出。南京大学将建设“1+X+Y”三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以1门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Y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为基础,从知识、能力、价值观与伦理三个维度开展教育教学,并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当今世界,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已经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各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才能顺势而上,应势而为,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表示。

这一课程体系的设计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未来将如何在教学中具体执行?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有哪些区别?针对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目前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恰逢其时”

新京报:南京大学从何时开始筹备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

王骏: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是一个受到很长时间关注的议题。事实上,南京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沉淀。

2018年,南京大学在C9高校中率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并发布了全国首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那时起,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开始成为南京大学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时代需求,南京大学还于2022年在苏州校区新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能力。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在南京大学,越来越多其他专业的教师、学生开始涉足人工智能方法的研究和学习,使用AI for Science和AI for Hass(记者注:"HASS"指的是“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的研究范式开展学习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在更广的范畴开展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的教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我们通过不同渠道展开调研,听取了多领域专家、教师、学生的意见。我们认为,目前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恰逢其时,也迫在眉睫。南京大学组织了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力量,针对人工智能通识的内涵和外延、课程设置方式、教学过程的安排等问题进行了多次研议,并在2024年新学期伊始全面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新京报:为什么要将人工智能纳入通识课程体系?

王骏:当前,生成式大语言模型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人工智能技术也在很多行业以超乎预期的方式改变着人类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快速发展,其影响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术范畴,越来越成为与每个人生活和工作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此外,伴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舆论中也形成了对于人工智能多样化的认知。这也对推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人工智能核心素养应当成为智能时代,每一位当代大学生都要具备的基本要求。这也是我们探索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与企业接洽,开发AI教学考核的智能化工具

新京报:“1+X+Y”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王骏:这份方案是在南京大学党委领导下,由本科生院牵头,组织了包括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教育学、哲学、物理、电子、生物等在内的多领域专家,成立了建设委员会,共同研讨形成的。

其中,“1门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智能时代。“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将发挥南京大学在计算机、软件等专业学科及文理综合性的优势,开设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基本思维、基本技能的基础课,和关于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课,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在数字人文、数字经济、社会科学中的应用。“Y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将以“课程+项目”为主要形式,让学生直接进驻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头部企业等产业平台,亲身体验和参与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项目。

“1+X+Y”三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图/南京大学官方微信号

新京报: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课程体系?作为在国内首先开设的课程体系,学校有没有什么参考和依照?

王骏:考虑到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对于课程的学习需求也不同,不可能用一门课达成所有的通识目标。而简单地进行多门课程选修组合,也可能造成相关培养目标的缺失。因此我们决定构建“1+X+Y”这样有总有分的课程结构,在满足核心素养基本要求的同时,兼顾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系统化、多层次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是南京大学首先尝试去探索的领域。其中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南京大学多年来一脉相承的。在具体课程体系设计中,建设组专家结合各自背景,并研议了联合国、教育部的相关报告,以及一些研究论文等,最终形成了当前的总体建设方案。

新京报:如今,人们对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AI大模型关注度非常高。在教学中,是否会让学生使用一些前沿的AI工具进行实践?

王骏:实践是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我们在各个层次的课程中都会有相应实践内容,包括大语言模型运用等多种实践内容。这部分已经与部分企业进行接洽,将与阿里云、百度、华为等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头部企业多方合作,开发支撑人工智能教学和考核的智能化工具。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将是对每一个南大学生的必修要求

新京报: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与人工智能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有什么不同?

王骏:首先需要强调的是,人工智能通识素养不同于人工智能专业要求。通识素养是作为智能时代的劳动者应当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而人工智能专业教育更多偏重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创造,涉及更为精深的数学、信息学、计算机等知识和技能。这两者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如何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人工智能、运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人才培养层次。图/南京大学官方微信号

新京报:通识课程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在你看来,尤其对于文科的学生而言,学习人工智能课程是否有必要?

王骏: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在很多日常工作中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在文科领域也已经有了突出的应用。在南京大学,很多文科专业,包括哲学、英语、中文、历史等基础文科,以及金融、法律、社会学、新闻等都与人工智能有密切合作。不仅是运用AI工具进行学习研究,也在为新一代智能技术发展贡献思想和内容。我们认为文科学生学习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也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新京报:这部分课程将会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将于何时正式推出?

王骏: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将是对每一个南大学生的必修要求。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不是一门程序设计加强课,并不要求每一位同学都成为人工智能专家。我们会兼顾学生的背景和兴趣,通过课程设计和人工智能工具的赋能,尽量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保证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达成。同时,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我们也会通过先修营等方式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支撑和帮助。

根据计划,我们将在2024年秋季学期针对全体新生正式推出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同步根据建设进度推出系列人工智能素养课和前沿拓展课程。我们会按照计划需求,不断完善、提升和建设相关课程体系,保证整个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在“十四五”期间初具规模。

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吴兴发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