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模型炙手可热,通用人工智能的步伐离我们越来越近,已经成为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新助手,大模型被嵌入到办公软件中,大大提高了效率,这也成了今天(5月6日)进行的《2024民生访谈》的热门话题。在两个小时的访谈中,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有一半时间聊的是人工智能和大模型。
在张英看来,当前,大模型发展进入了爆发期,上海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时,重点从算力、语料、模型、测试、应用场景等全方面进行布局。随着大模型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各个垂直行业,上海已经形成了“1+4”通用大模型格局。目前已有一款开源模型、两款商用、两款在研,这些大模型已经逐步向公众提供服务,一大批在工业、金融、消费、教育、生活、宣传领域的垂类模型正在快速应用。
“通过在基础模型上持续地推动,有些已经达到了6000多亿的参数模型。比如商汤、MiniMax、阶跃星辰等,近期不断推出迭代的模型。有些模型支持上下文的长度已经达到200万字,有些能够更好地表达中文的语义。”张英补充说,在24个备案的大模型中,已有大量的垂类模型,比如聚焦在网络视听、出行服务、游戏动漫这些方向上,能够为用户提供智能的视频制作、定制旅游的行程、担任网文写作助手。这次五一假期,有些年轻朋友在上海定制个性化的旅行路线、旅行方案,不仅非常精准,还可以挑一些感兴趣、个性化的旅行线路,比如繁花线路、苏州河线路、工业旅游线路,大模型都可以实现。
张英强调,政府要推动生态的形成,很核心的一点是需要更多的政策聚焦。去年年底,上海市经信委正式发布了《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又称为上海大模型发展“11条”),从3个方面加快大模型的发展。一是着力支持大模型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扶持计划,主要是鼓励形成数据飞轮、加快模型迭代、对取得重大成果的给予专项奖励。二是提升创新要素供给能级,大模型很重要的就是数据要素、算力要素,实施智能算力的加速计划,鼓励更多的软硬件研发,推动一些语料资源的集聚和共建共享。三是推动大模型的创新应用,重点支持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化教育教学、科技金融、设计创意、自动驾驶、机器人、数字政府等领域构建示范应用场景,鼓励浦东新区、徐汇区等建立大模型生态集聚区,鼓励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探索大模型相关国际交流合作。
张英举例说,算力是人工智能的“燃料”,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快速发展,算力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为了帮助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得算力资源,同时减轻创新企业的负担,上海采取了多项举措:一是建立了全市算力调度平台,以更好的方式、更多的资源供给需要的企业,特别是对符合条件的智能算力中心,在能耗指标、资金支持方面开通了绿色通道。二是给予相应算力建设的奖励,对于建设算力的主体,经过评估以后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三是给予算力租用补贴,对一些大模型的研发企业,经评估后给予最高10%的算力租用补贴。
另外一个核心要素就是人才。张英举例说,在人工智能人才方面,上海在全国有优势,特别是近四年来,已从10万人工智能人才发展到现在的25万人。在培养特殊的高端人才方面,上海创立了人工智能中高级人才评审,已经评选了249位,这是新兴职业。在做强增量方面,上海也在全国率先启动人工智能训练师职称评审和认定,已经有450多人获得了这方面的认定。人工智能带来了一些创新的岗位,比如数据标注师、提示词工程师等,这些新兴岗位也为年轻人带来新行业中的新发展空间。
“现在,我们对人才需求非常大,因此将从各个方面与相关委办局共同推动。推出了相关的政策,比如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创新团队核心骨干和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给予重点落户政策。在奖励方面,实施了AI人才专项奖励,每年有2万多名关键岗位的核心人员拿到这方面的奖励。”张英同时表示,上海也在加大人才的培养,相关高校都在陆续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人工智能。
张英在访谈中同时透露,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年已经是第七届,每届大会的参观者都会感受到每一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方向。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还是“7月之约”,主题将聚焦大模型和人工智能的治理话题,会有5万平方米的展览展示空间、500多家企业到场展示,也会推出更新更好的体验,比如人工智能创新大赛、黑客马拉松比赛,在机器人应用方面也会带给大家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