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百度|AI大模型

预见·科技丨如何跨越大模型应用“最后一公里”?业内人士:深耕行业垂直应用,平台要学会让利

作者:封面新闻发布时间:2024-04-11

原标题:预见·科技丨如何跨越大模型应用“最后一公里”?业内人士:深耕行业垂直应用,平台要学会让利

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欧阳宏宇

自去年3月文心一言出现,中国造AI大模型已发展了整整一年。这期间,BAT、商汤、科大讯飞等科技公司纷纷涌入通用大模型赛道。

AI大模型当前技术应用的前沿是什么?如何跨越这“最后一公里”?近日,多位业内人士在成都举行的百度智能云全球生态大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大模型已极大地缩短了企业将数字技术落地应用场景落地的成本,很多处于技术应用前沿的企业已用上了基于AI大模型和公有云订阅的SaaS软件,但国内外在这方面存在差距。“国外的SaaS确实比我们走得靠前,这不光是在技术上,也包括用户的付费习惯,还有行业的认知。”

作为数字新基建重点建设方向,AI大模型前景广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在此过程中,AI大模型的落地应用备受各界关注。有观点称,AI原生时代,行业需要100万量级的AI原生应用。

在百度智能云渠道生态部副总经理倪白雪看来,大模型出现后,跟应用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未来,做行业垂直壁垒比较高的SaaS会很有市场。”

事实上,国产头部通用大模型在开发原生应用上已取得了长足进步。百度智能云渠道生态部解决方案副总经理郝冉以文心一言、千帆大模型为例介绍到,目前,该平台已构建超过8100个应用。他认为,BAT、华为等都在将AI与云服务结合并提出智能云概念,意味着大模型技术前沿已从算力层覆盖到了应用层,部分平台还建立了AI原生应用商店链接开发者与最终用户。

对于国内外大模型应用上的差距,郝冉解释到,主要是由于国内很多企业客户都有大模型应用定制化的需求,让行业大部分的资源都花在定制开发商上,加之商业变现路径还不够成熟,这才导致了国内外的技术差距。“当然,我们也要正视国内外的差距。”

如今大模型在落地过程中,已有多种形态出现,比如,将业务集成在一个公有云中。同时,郝冉也根据上述痛点提出,还可以在私有化场景中,根据标准版轻量化定制;或者将上述二者结合的混合云模式。

显然,软件开发行业需要长足发展也需要规模效应;要实现规模经济,则势必会需要AI大厂在其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对于AI大模型的国内引领企业,在现阶段肩负迭代大模型产品,追赶国外先进大模型,服务好用户的任务。”倪白雪提醒,平台也需要明白“知止”“让利”,即只做平台,不要为了争利而前迈到生态合作伙伴的“最后的一公里”。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