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AI的发展日益成熟,今年春节期间,Sora的横空出世,让AI应用热再添一把火。
当地时间2月15日,OpenAI推出旗下首款视频生成模型Sora,再一次震撼了科技圈。用户只需要输入简短的文字描述,Sora就可以将文本内容转化为一分钟的高清视频,相比于此前的AI模型,Sora所生成视频的清晰度、流畅度和内容丰富度都令人震撼。《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发朋友圈感慨“太快了……”,连一向高傲的马斯克都发出了文章开头的那句惊叹。
对于需要面临市场化和盈利压力的OpenAI来说,这样一个赛博奇观是其宣告领先地位,回应投资者质疑的最佳手段。然而,铺天盖地的热度背后,是对Sora的各种误解,已经对AI实际应用情形的无知。
比起面向大众,通俗易懂的To C内容,如何让AI真正造福于现实生活,恐怕才是从业者更应该考虑的问题。不少公司都在尝试将AI技术引入各个实体领域,在这其中,AI与医疗产业的“双向奔赴”可谓是最具价值与潜力的领域之一,也被视为缓解全球医疗资源短缺的一款“良药”。
图注:AI技术辅助识别医疗影像
2014年,医学影像公司Enlitic成立,开发出了从X光照片和CT扫描图像识别恶性肿瘤的软件。2015年,美国西奈山医院使用的一种名为Deep Patient的AI技术,分析该院70万名患者的病历数据,表现十分优异。
AI技术目前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主要涵盖影像诊断、药物研发、远程医疗、个性化诊断等领域,用先进的算力为医生和患者提供诊疗帮助。例如,IBM研发的Watson for Oncology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得到应用,为数千名癌症患者提供了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在国内,截至2023年10月31日,国内已有118款智能软件获得市场准入,乐观估计,智慧化应用将在数年后覆盖整个临床体系。推想医疗、深睿医疗、联影智能等业内公司除了服务国内市场,也在最近两年积极出海,用在中国市场累计的经验与国外厂商正面交锋。
在一些尚未成熟的领域,国内厂商也展现了不输国外的技术水平。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国产机器人在骨科手术、腔镜手术等方面与外国最先进产品的差距已缩小到5年之内,其他类型手术机器人技术差距则更为接近,部分新领域如泛血管、经自然腔道等几乎同时起步,甚至技术领先。
图注:清华大学的脑机接口实验
而在马斯克大力推广的脑机接口领域,清华大学在2023年10月24日将两枚硬币大小的脑机接口处理器植入患者颅骨,使高位截瘫患者实现了自主喝水,领先马斯克成为全球首例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的临床试验。
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医学领域的面貌和未来走向。实际上,生命医学领域是可以与IT、新能源等行业相提并论的高技术领域。与后两者不同,中国在这一领域与外国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衰老干预技术。
最近十年,科学界正逐步破解关于人体衰老的众多机制,包括细胞衰老、端粒磨损、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并由此研发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其中最典型的成果,是来自哈佛大学的NAD+(体内维持细胞修复、新陈代谢的必要辅酶)提升技术。在动物实验中,该技术可将22月龄小鼠(相当于人类60岁)的身体机能恢复到6月龄(相当于人类20岁)水平。
显著的效果使这一技术得到了众多富豪名流的追捧,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抗衰热潮。2018年,该产品通过口服衰老抑制剂——瑞维拓(Revigorator)完成了大规模产品化。作为这一领域独一无二的产品化成果,瑞维拓还被巴菲特旗下的麦克莱恩公司引入中国,尽管售价高达1500元左右,仍然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受到众多高净值用户的追捧。
除了巴菲特,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等超级富豪同样在衰老干预领域投下重金。2016-2023年,衰老干预领域投资额增长超过10倍。有机构预计,长寿科技市场到2025年将高达6000亿美元。
显然,跟美国的成熟技术比起来,我国在衰老干预领域的发展还相差甚远,目前抗衰产品还需要依靠从国外进口,不过相信在我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之下,我国早晚有一天会撵上国外的步伐,研发出属于自己的衰老干预产品,我国人民也终将享受长寿所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