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2024过半,我探索过的AI产品

发布时间:2024-08-12

前言:

我本身是一名 PM,在 2023 年初开始下场组建独立开发者团队开始做 AI 产品方向的探索,2024 年一晃就过去了一半,对于我来说这半年是成长的半年。经历了很多事情,踩过了很多坑,也看到了很多机会,也留有遗憾。按照惯例总需要有个总结复盘,成功与否,总结经验,不断成长...

前提说明:文章表达的不一定对,只是基于我个人对目前的阶段的总结,如果大家有想深入探讨的,欢迎私下交流

OpenflwoAI 产品的谢幕:

大家看过前篇文章应该知道独立开发:营收6位数AI产品经验&反思,openflow 这个产品的故事(我们 2023 年下迭代的产品)

最后的故事不是很好的结局:因为技术合伙人的离开,来来回回聊了三波技术合伙人来接,因为代码问题都做不下去迭代了,我也接受了这个现实,一些已经规划好的产品路径只能停止了,除非重构一遍。现在能够维持正常使用不迭代是这个产品最好的出路。

但是,在对 mj 相爱相杀这么长时间,我对这个行业渗透也逐渐深入,接触了很多上游的号商和淘宝商家朋友,也接触到了很多企业客户,我看到了一个更大的市场,且这个市场是我之前看不起的...

「差异化」的 Midjourney API 平台

其实我 6 月份时候就想过要不要做一个 API 平台,我们本身就有自己的账号池,主要也有一些客户需求。当时因为 C 端用户增量正猛,再加上当时做了误判,觉得跟 b 端提供 API 一张图也就挣 1 毛-几分钱,再加上本来运营账号池要对抗 mj 的封控还是挺恶心的,当时觉得这个是辛苦活。

但是,在 12 月份一位淘宝朋友跟我说,有个 mj 的 API 平台每个月从他这拿号就 10 多万一个月,这是什么概念???当时我就仔细调研和测算了下,这个市场需求是非常大的(国内和海外都是),这帮人做的早的都是在躺着赚钱。(还是有一点点后悔的)

这个时间点,虽然晚了点,但是根据我的人脉,我觉得肯定能做,就看怎么能够用最大的杠杆把市场翘起来,产品设计需要功力,不能只能 1v1 的搞 API 成不了什么大气。

分析下用户:

  1. 我们自己上层有应用,自己需要这套 API 系统,正好后边方便做迁移,把 API 做成底层基础架构跟应用解耦。
  2. 我们有企业客户,他们也需要 API
  3. 我们有上游的很多淘宝商资源,他们手上有大量的企业客户
  4. 有很多 MJ 相关的 KOL 等着想办法变现

基于对市场和用户的分析,在商业模式上做了创新:

每个合作商都可以拥有他们的一个子域名,每个子域名都拥有独立的 landingpage 页面,前台给企业用户对接的 API key 分发和消耗系统,后台独立的账号池系统。每一个用户进入对应子域名,就会记录在该合作商名下。

通过这个模式下,给合作商多搭建了一套管理的 SaaS,对于我们来说整个市场就会成倍的扩大,用产品实现最大杠杆的增长。

但是这个产品架构需要的工程量也是比较大,当时研发评估的时间是 3 周,结果我们做了 3 个月...这么大的工作量,导致整个项目不断的 delay,拖了团队精力很久。这让我意识到,小团队或独立开发者如果 0-1 去做这种产品是非常不适合的,一开始战线拉的过长,会使大家精力耗尽,拿不到及时的正反馈,很多人是坚持不下去的。

我们团队还是之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每个月有一些收益跟大家定期去分红,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一个兼职的研发兄弟,有次开周会前,因为估计没有顶住压力,没有按时完成任务,在没有任何的招呼下,把团队所有人都拉黑,整个人失联了... 当然我也理解他,平时上班已经很累了,还要业余时间做自己的产品,时间长了都会受不了。

Suno/Sora 套壳:我的最后套壳产品

Suno v3 的出现,到达了 midjourney v4 的感觉

这次我一定复刻之前沉淀的方法:👇

  1. 生意就是生意,放弃做产品的「体面」,一定要和原版一模一样,不要瞎创新
  2. 后台账号池运营和数据监测的策略和方法
  3. 国内增长的连环策略

因为有了之前的经验,这么惊艳的产品肯定会受大家的喜欢。因为我们团队技术小伙伴当时还在做别的产品,这个产品我直接找到一个外包兄弟去做的,毕竟时间不等人,所有套壳产品给到大家的时间窗口越来越小

这个产品把之前积累的增长经验做了一次完整的复刻,整个打下来一周的时间每天的 UV 就推到了 1000,但是订单的转换率很低,且需求尝鲜的居多,后边没有继续运营,流量维持在 200UV 左右,平均每天 1-2 单的样子(一单 50元)

天空不作美的是做外包的兄弟一个月后失联了,打电话停机,打微信没人接。因为没有签订合同,把源码他又卖给了其他人...都是惨痛的教训啊!

在这个产品之前我还做了 sora 的资讯站(用 notion 建站做的),当时想着先吸引一波流量,后边 sora 放出后再对接上,但是没想到现在还是一个期货...

其实这个产品在做的时候,我就觉得很空虚,其实意义不大的,每天会很焦虑,因为增长永无止境,做生意的机会也永无止境,永远追求这种所谓的风口无法静心下来去沉淀一个产品,每天都在焦虑看新的风口点,虽然说可以挣钱,但是无根的,无法带来持续幸福感。我是不喜欢这种生意的模式,所以这个大概是我最后一个套壳产品了。

做为产品人,还是要明确自己的使命,朝着这个使命前进,这样才不会被路边的风景所吸引,每天的成长其实就是最大的成功!

然后也是这个产品之后,我们的所有目标专注于海外市场,且坚定不移~

素材搜索网站

这个行业属于是闷声赚大钱的行业,好像关注的人不多,但是又是刚需,很多公司每年在这种素材类网站花费的金额就不少。

我为什么发现了呢?👇

  1. 在做 mj 相关的网站时,我发现用户很多都是会找一些参考图来生成自己想要的作品。他们那个用 AI 不是生成,感觉更像是变相的“抄袭”
  2. 潜伏在设计师群里,发现找素材对于设计师而言是最高频的场景
  3. 我自己在使用 mj 官网出图时候,发现以图搜图的方式太好用了,但是 mj 好像对这个功能重视度不高,把搜索的入口放的层级很深

我好像嗅到了一些可能性...我抓紧找来设计师朋友和我们用户进行调研,深入调研了下他们图片输出的全流程 👇

  1. 拿到用户需求
  • 比如客户会说设计一个瑜伽课程的广告海报
  1. 追问用户需求
  • 要什么风格?目标用户是什么?画面里想表达突出的是什么?
  1. 根据经验来拆解需求,以关键词寻找素材
  2. 找到素材后,为了防止侵权再去进行 AI 改写,或者一些微调内容

这里边有些传统的素材网不具备的点/可以颠覆的点:

  1. 之前素材网都是版权逻辑
  • 为什么之前是版权,因为生产一张图的成本很高。现在有了 AI 的加持,理论上可以是无限供给,所以这个商业模式可以完全被解构掉
  1. 之前素材库是关键词搜索逻辑
  • 用户想输入的其实是需求,而不是关键词,现在有 AI 这波的加持,图片可以解析成自然语言,不是之前打标签的逻辑了,这个产品交互逻辑也会被完全解构掉。
  1. 版权问题短期看已经不是门槛了
  • AI 可以非常低成本的生产相似的图片根据这三个变量,现在的素材网站完全可以被重做一遍了,目前看是一个大机会。

关于实现上,其实可以用 mj 来做对接,来快速做 mvp

  1. mj 本身图片就自带提示词,不用再用 vlm 去解析图片
  2. mj 本身的搜索就是基于自然语言匹配搜索,搜索出的内容更精准,更符合要求
  3. mj 是全世界最大的 AI 图片库

调研了一个竞品,大概看下流量

对这个产品感兴趣的研发小伙伴,可以联系我合作。

我做了一个「游戏化聊愈」的产品

说实话这个是从数据的角度分析的,海外做虚拟陪伴的产品非常多,且流量很大。且朋友的公司在海外做 ROI 已经跑通,且这种产品形态,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市面上大家的角色都基本类似。

海外的虚拟陪伴大多都是打着 NSFW 的,目标用户是解决 BT 性癖的荷尔蒙产品居多。我们下场时候已经是很卷很卷了,基本上每天都会有一波这种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出来。所以准备看看研究一个新的蓝海赛道去做。

做了一个领域划分图

我们的定位最终放到了第四象限,原因有几个:👇

  1. 不想做专业的心理咨询,压力太大,做不好容易耽误用户的治疗
  2. 不想做虚拟角色,因为真的做的人太多了,没有什么创新,整体是向恶的,让人沉迷和多巴胺的游戏
  3. 亲人复活太过定制化,没有产品化的杠杆

游戏心理学是一个治疗方法。以这个思想为指导,用游戏化的形式,代表整个 app 都是以游戏的 UI 画风来展开的。整个 app 围绕着一个世界观来展开,举个例子:比如深夜食堂,每一个来客大家都可以互相探讨。

除了整个 UI 设计是用游戏化的设计,在于人物互动时候,我们也会用 AI 判断是否要触发游戏,用游戏化的形式帮助用户抒发心中的不爽。

在产品开发实现上,主要对多 agent 协同进行合理架构(感觉虚拟陪伴是运营 agent,用的最深的场景,是一个对 agent 非常好的理解场景),llm 对用户信息的收集到个性化提供服务,逐渐让我看到了所谓的 native 的产品到底是什么?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 AI 应用可以把之前所有的产品重做一遍的底层逻辑。

从分析上看,看似非常完美,没有什么毛病,但是这个关键点是:我们自己架构出来的需求和场景,一定是用户需要的吗?所以这个还是需要经历市场的印证才可以。往往自己架构出来的痛点,很容易走偏。这个产品我们还在开发中,原生出海的产品,期望可以获得用户的喜欢。

主要是通过这个产品可以跑通整个出海的全流程,中间也拜访和沟通了很多前辈,从产品设计、支付、推广的方法还是跟国内很不一样的,方法论基本上都掌握差不多了,产品 launch 只是刚刚开始。

总结

整体感觉下今年的 AI 演进速度在减缓,也留给我们喘息的机会,也是我们重新思考 AI native 产品到底是什么?llm 他的优势是什么,他的劣势是什么?哪些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

虽然说有些产品到最后没有完成它的使命,因为各种原因退出了市场,但是这半年还是收获了很多经验和经历,这些宝贵的经验为后边我们做产品铺垫了基础。

  1. 心态上做了调整。从不断寻找挣快钱的机会,转换为真正找到自己热爱和快乐的事情,不再追求每天的 GMV 和流量,注重每天的成长和进步,和运气成为朋友。
  2. 面对海外市场,产品的设计思路的改变
  3. 对增长和运营经验的学习和沉淀,已经有了自己一套增长方法论,可以快速进行验证产品和冷启动
  4. 对小团队的合作上有了新的认知,一开始人越少越好,大家都是五边形战士,产品 pmf 跑通后可以引进专业人才。已经开始下决心学习 code。
  5. 对图像 AI 领域和 llm 领域都有学习和研究底层了解了 llm 对现在互联网产品本质的区别,和 native 的产品建设思路。
  6. 了解到了长生命周期产品的稳定性和魅力

也有一些遗憾,后边可以改进 👇

  1. 对海外增长还没有完整的落地实操
  2. 做的应用还是比较浅层,没有机会深入到 llm 的微调训练
  3. 因为都是业余时间来学习,对 code 的学习进度较慢

当然我现在也在看机会,有需求的老板可以和我联系。 这些都是我业余时间来给自己精神寄托来搞的,搞这些事情我觉得是在给我充能而不是消耗,真的是比较喜欢。

我个人比较擅长产品、运营和增长,对设计也比较懂。最大的短板就是技术层面确实不是科班出身,很多深入技术的东西,了解到不够多。

希望 2024 下半年可以做出自己喜欢和对其他人有价值的产品,可以自己 code 出一个小产品!


我现在也在看机会中,如果有在做AI native应用产品,有PM相关需求的老板可以联系我~

零零碎碎的暂时想起这么多,当然有很多的细节经历不能都写在文章中,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加我大家可以一起探讨。

如果有帮助,大家持续关注 🙏 转发加关注!

个人微信 ysbg_z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