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布鲁克林级巡洋舰

作者:LSY_342发布时间:2024-09-26


布鲁克林级巡洋舰:定义美国巡洋舰新标准

在二战之前或期间服役的众多巡洋舰级别中,有些更为著名,比如彭萨科拉级开启了巡洋舰的时代,北安普顿级/波特兰级进行了改进,新奥尔良级则因在瓜达尔卡纳尔的牺牲而被铭记,而克利夫兰级、亚特兰大级和巴尔的摩级则是二战期间大量生产的战马。

布鲁克林号,纽约州马雷岛附近,1942年

布鲁克林级在巡洋舰设计定义了一个全新的标准,为未来的克利夫兰级、威奇塔级和伍斯特级奠定了基础,尤其是非常特殊的笔直船体和几乎方形的船尾。此外,它采用了全新的5×3轻型主炮布局,被称为“重型轻巡洋舰”——这指的是装备有轻型巡洋舰火炮的重巡洋舰。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二战期间的职业生涯相对平静,尽管他们在从大西洋到地中海和太平洋的所有战线上都有活动。尽管有几艘在战斗中受损,但没有一艘被击沉。战后有三艘分别在巴西、智利和阿根廷继续服役,其中唯一被击沉的是1982年在马岛战争中的阿根廷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


布鲁克林级的发展

布鲁克林级在美国海军命名法中还是不确定的。它们被认为是轻型巡洋舰,即 20 年代奥马哈级的替代品。然而,他们没有任何共同点。在排水量方面,它们的排水量是原来的两倍,它们的武器完全采用轴向三联炮塔,而且它们还有许多其他与奥马哈无关的特征。

布鲁克林 1936 年

然而,最后一艘奥马哈巡洋舰(1925 年)与第一艘舰艇布鲁克林号(CL-40)安放龙骨仅相隔十年。在这十年里,建造了四个级别的重型巡洋舰:彭萨科拉号、北安普顿号、波特兰号和新奥尔良号,这些舰只被认为是“重型”,因为它们的武器很重,有三到四个三联或双联8英寸炮塔。在排水量方面,新奥尔良号(1933 年)的标准排水量为 9,950 长吨,而布鲁克林号则略轻,为 9,767 长吨。

那究竟么发生了什么呢?


伦敦条约的影响

通过这项海军条约,在著名的《华盛顿条约》定义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舰队(从而定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舰队)。十年后,1930 年的《伦敦条约》限制了口径精确定义在 6.1 至 8 英寸之间的“重型巡洋舰”的建造(155 和 203 毫米)。这是希望英国能够通过量身定制的巡洋舰来控制其贸易,这些巡洋舰仍然可以与 6,000 至 8,000 吨级的较小一代巡洋舰相匹配,而这一切都是在一战后的经济危机之后进行的。

6英寸10,000吨初步设计 — 1932年1月22日

美国同意了,新的美国轻型巡洋舰设计接受威廉·V·普拉特海军上将的审查,但最初通过总委员会反对这些条款。尽管如此,美国仍被允许为18艘重型巡洋舰提供180,000长吨的可用吨位,为轻型巡洋舰提供143,500长吨(145,803吨)的可用吨位,但没有精确计算舰艇数量(可能为14艘,最多20艘巡洋舰)。美国海军的政策要求大型巡洋舰能够在太平洋上进行很长的航程。

因此,为了建造更多适合地中海或波罗的海的5000-8000吨级巡洋舰,人们选择了配备6英寸(150毫米)火炮的大型舰艇。这导致了10,000长吨巡洋舰的设计。支持这种新设计的另一个论点是奥马哈级的大失所望。所有人都希望新的大型船体能够带来所需的稳定性。


布鲁克林号的设计

设计研究在1930年条约签署时就已开始。图纸获得国会批准,并于1933年订购了前四艘。第二年,国会又批准了三艘追加订单。设计规格相对缺乏,仅要求速度和航程必须与重型巡洋舰相匹配。随着日本最上级的出现,设计要求演变为至少需装备十五门6英寸主炮。该设计考虑了多种装甲和机械组合,以保持在10,000吨的限制以下。

布鲁克林级初步设计 — 1933 年 3 月

最大的成果是修改了船体形状,并将所有航空设施移至船尾。这可以说是最聪明的举动。事实上,在此之前,侦察水上飞机都是由放置在船体中央部分的弹射器和起重机携带的。这后来被证明对防空武器实现最佳射角造成了阻碍,这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当时没有人预见到。事实上,同一年出现了一代相对相似的巡洋舰:在最上级(1932年)之后,城级(1936年)、拉加利索尼埃级(1934年)和阿布鲁齐公爵号(1937年)开始尝试万吨级巡洋舰。


布鲁克林级的设计

设计过程漫长而繁琐:最初,国会一再推迟轻型新条约巡洋舰的建造,直到总委员会制定了一个平衡的十二门炮巡洋舰计划。但这一设计在1933年初被拒绝,原因是担心新的6英寸和8英寸炮弹会抵消预期巡洋舰的装甲价值,以及日本公布的最上设计。接下来的两个设计方案D(三联炮塔)和G(四联炮塔)于1933年3月发布,同时方案C的四个四联炮塔和完整甲板也被重新应用于船体。最终方案E展示了五个三联炮塔,其中三个位于超级火力位置。方案A和B是早期源自新奥尔良的十二门火炮研究,方案B还整合了航空设施。

1933年初步设计的重构

在1933年3月23日至24日,沃森上将向总委员会提出的设计方案得到了审议,该设计方案把炮塔和火控集中在船头。这一设计经过修改,将一个炮塔向后移动。最终,方案J展示了四个四联炮塔的布置,其中三个在前,一个在后。方案H崇尚前三个三联炮塔和后两个三联炮塔,而甲板则向船尾倾斜,可能受到日本设计的影响。该设计并不受欢迎,因为它似乎容易受到8英寸巡洋舰的直接火力攻击。有人提议牺牲一座炮塔以增加保护,但由于免疫区极端射程问题而被拒绝。

1933年4月,设计进一步修改,机库可容纳六架飞机。尽管防护能力得到了改善,但仍然无法完全免疫重型巡洋舰的攻击。通过减轻重量和结构应力平衡,最终设计形成了一个免疫区,能够抵挡60°角下的6英寸炮弹,射程在8,000-23,000码之间。1933年7月,船体被升高并拉直,长度缩短至600英尺,而不是612英尺,动力装置可提供100,000轴马力,足以实现设计的32.5节最高速度。


装甲防护

布鲁克林级在前部弹药库、动力舱段、以及后部弹药库三个区域,分别采用了三种不同的防护模式——前部弹药库段采用平甲设计、动力舱段采用常规的装甲盒设计、后部弹药库段采用内置单独装甲盒设计。

布鲁克林级所采用的三种不同的防护模式的示意图

前部弹药库采用平甲设计,水平装甲厚度2英寸(51mm),水平装甲下沿的水下装甲带厚度同样是2英寸(51mm)。

动力舱段采用常规的装甲盒设计,舷侧装甲带厚度5英寸(127mm),下段削薄至3英寸(76mm);水平装甲主体部分厚度2英寸(51mm),靠近舷侧的部分厚度1.75英寸(44.5mm)。

后部弹药库段采用内置单独装甲盒设计,弹药库侧面的装甲厚度为4.7英寸(120mm),顶部的装甲厚度为2英寸(51mm)。

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达到6.5英寸(165mm),顶部也有2英寸(51mm),炮座装甲厚度则达到6英寸(152mm);司令塔的装甲厚度则为5英寸(127mm)。

布鲁克林级的装甲布局示意图


动力

这些舰艇的标准排水量为9,767长吨(9,924吨),满载排水量为12,207长吨(12,403吨),总长为606英尺(185米)。它们的宽度为62英尺(19米)(约为1/10比例),吃水深度约为23英尺(7.0米)。布鲁克林号配备了四台帕森斯齿轮涡轮机,四个轴上供电,由八台Babcock & Wilcox锅炉供给,总设计功率为100,000轴马力(74,570千瓦)。这足以达到设计速度32.5节(60.2公里/小时;37.4英里/小时),以及15节(28公里/小时;17英里/小时)时的预期航程为10,000海里(19,000公里;12,000英里)。萨凡纳号和火奴鲁鲁号在战斗受损后进行了重建,船体凸出,增加了近8英尺(2.4米)的横梁。

建造中的布鲁克林号,船尾视图显示其为圆形,尚未呈现“方形”
布鲁克林级的动力舱段装甲横剖图


主炮

布鲁克林号的炮兵装备由十五门(5×3)6英寸/47倍径Mark 16舰炮组成。这一型号是从奥马哈级巡洋舰上使用的6英寸/53 Mark 8发展而来。根据规格,新型号及其炮塔设计的持续射速为每分钟10发,齐射时为每分钟150发,旨在摧毁“软”目标,例如敌舰的上层建筑。五个炮塔的布置如上图所示,采用轴向设计,其中三个炮塔位于前方,前两个为超级火力位置,第三个则朝向舰桥,类似于日本海军高雄级巡洋舰。

6英寸三联主炮炮塔示意图,炮是连在一起的,不能独立升降

然而,这三门火炮安装在一个炮架上,因此它们无法独立升降。Mark 16标准配发弹药为130磅(59千克)的穿甲弹,最大射程为26,100码(23,866米)。得益于半固定附加装药、精致的外形和稍长的炮管,其穿透力是Mark 8的两倍。该炮对钢板的首次试验改变了总委员会对轻型巡洋舰的看法。


副炮和防空炮

纳什维尔号5英寸火炮

次要武器包括八门5英寸(130毫米)/25的双用途单装炮,安装在侧面,配备八门.50英寸(12.7毫米)M2布朗宁机枪的防空武器。早在1943年之前,就已经有对1.1英寸(27.9毫米)/75防空炮的需求,但由于这种中型火炮容易发生频繁卡壳且相当笨重,始终未能满足。后来,在后续的舰船上安装了5英寸/38火炮,而不是最初的5英寸/25火炮。当然,在战争期间,约安装了二十门单管20毫米奥瑞利孔机炮和多达40毫米(1.6英寸)博福斯四联炮架,通常为28门(4 × 4,6 × 2)。在战斗受损后,萨凡纳号和火奴鲁鲁号进行了重建,其5英寸火炮重新安装为四个双联炮。然而,这导致火奴鲁鲁号在敌对行动结束之前无法复员。

布鲁克林号正在建造中


火力指挥

Mark 34火控系统和1942年的Mark 3雷达为主炮提供火力指挥。雷达在1945年被Mark 8和Mark 13取代。副炮组由Mark 28(后来是Mark 33)火控系统提供服务,后来Mark 4火控雷达(后来是Mark 12)也对其进行管理。此外,还有两个专用的防空火控系统用于小型防空武器,1944年时,Mk 51火控系统专门用于控制20毫米火炮,而1945年则改装了Mark 57和63火控系统以适应夜间作战。


水上飞机

SOCs在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的弹射器上

布鲁克林级巡洋舰搭载六架飞机(全部存放在船尾机库内),通过两台弹射器发射,并由一台轴向起重机服务。该起重机用于在海上回收飞机,以及将飞机从电梯提升并放置到弹射器上。六架侦察机非常适合于当时海军雷达仍在发展的巡洋舰角色。巡洋舰的传统角色是为主战舰队提供掩护,并进行远程侧翼或后方护航,以防止从其他角度的攻击。布鲁克林级在1943年前搭载的飞机是美国单引擎侦察机柯蒂斯SOC"海鸥"

该飞机由Alexander Solla设计,成为美国海军战列舰和巡洋舰海上飞机配置的标准(它也有轮式起落架版本)。它通过弹射器发射,并在海上着陆回收,机翼可折叠以便存储。有些飞机还在航母上使用,配备了加固的固定轮式起落架。总共交付了258架SOC-1至SOC-4,交付始于1935年。

生产于1938年结束,1941年更换为OS2U“翠鸟”,巡洋舰则更换为SO3C“海鸥”,但由于其引擎被认为过于糟糕,这一计划被取消。SOC"海鸥"的最高速度可达165 mph(143节,266公里/小时),它的航程为675英里(587海里,1,086公里),以巡洋舰速度飞行。武器装备有一挺固定的前向0.30英寸(7.62毫米)布朗宁M2AN机枪和一挺后方灵活装配的同类型机枪,能够携带650磅(295公斤)的炸弹进行扫射攻击。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逐渐引入了更好的雷达,舰船和舰队的识别仍由水上飞机执行,因此它们一直使用到1945年。

作为SOC的计划继任者,动力不足的SO3C(1943年从博伊西号发射)从未受到欢迎,主要被分配给英国舰队航空部


影响

布鲁克林级的设计影响深远,其原则被新一代轻重巡洋舰广泛采用,尤其是在美国海军中。这一设计原则影响了克利夫兰级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等重要舰型,同时也影响了与之更为接近的姐妹舰如圣路易斯级法戈级(克利夫兰级的子类)、威奇托号(巴尔的摩级的蓝图)、俄勒冈城级以及升级后的德莫因级独立号塞班级轻航母,这些均基于克利夫兰级和巴尔的摩级的船体设计。换句话说,这些不受限制的战时巡洋舰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下的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的基础之上。

免疫区的概念:

“免疫区”保护的概念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的美国海军,并首次应用于主力舰。它被定义为一个范围带,在这个范围内,舰艇的装甲能够抵挡敌方弹药的攻击,例如巡洋舰能够抵挡来自15,000至22,000码的8英寸炮弹;因为如果距离小于15,000码,速度就足以穿透侧面装甲,而超过这个阈值,直到轨迹陡峭到足以利用重力作为加速器并穿透甲板装甲,能量就不足。在22,000码的距离,冲击角和甲板厚度被预期能抵挡穿透。显然,那个时候的火力精度不足以确保命中,因此这种保护形式常常被忽视或忽略。


布鲁克林级的建造

六艘布鲁克林级巡洋舰在以下造船厂建造:

  • 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纽约市(USS BrooklynHonolulu

  • 费城海军造船厂USS Philadelphia

  • 纽约造船公司,卡姆登(SavannahNashvillePhoenix

  • 纽波特纽斯造船和干船坞公司USS Boise

因此,这些都被称为“东海岸巡洋舰”。它们的下水时间在1935年3月12日到1935年12月9日之间,首次下水时间在1936年11月30日到1938年3月19日之间(Phoenix,CL-46),并在1937年9月23日(Philadelphia,CL-41)至1938年10月3日(Phoenix)之间完成。


半姊妹舰:圣路易斯级巡洋舰

圣路易斯级巡洋舰通常被大多数作者视为一个独立的级别,因为其修改范围使其与七艘布鲁克林级巡洋舰有所区别。它们配备了新型高压锅炉,并采用了新的布局,引入了“单元系统”机电配置,交替设置锅炉和发动机房。这是一种保护措施,旨在防止由于单次击中而导致的失去机动能力。其防空武器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配备了双联装五英寸(127毫米)38口径炮。它们的特征在于第二烟囱后方的后甲板房位置。

檀香山号 — 1943年

圣路易斯号 (CL49)于1938年4月15日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和干船坞公司下水,檀香山号(CL50)于1938年8月27日在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下水,两艘船分别在1939年5月和9月入役,整个服役生涯均在太平洋地区。檀香山号最终在1943年库拉湾海战中被击沉,其残骸于2018年4月由保罗·艾伦的研究船Petrel发现。圣路易斯号遭受过两次严重损坏,但幸存下来。她于1951年与她的近姐妹Barroso一起加入巴西海军(命名为Tamandare),并服役直到1976年。

布鲁克林级巡洋舰的服役历程

尽管一些巡洋舰在战斗中遭受了严重损坏,但所有舰只都成功幸存于战争。  博伊西号在1942年10月11日的卡普埃斯彭斯战役中,前炮塔弹药库遭到击中但未发生爆炸,因为下部船体的贯穿击中导致其被淹没。 纳什维尔号在1944年12月13日(米德罗)被神风特攻队击中,受损严重。檀香山号在1943年7月12日的科隆班加拉海战中遭到鱼雷击中,后来又在1944年10月20日(雷伊特)被日本飞机再次鱼雷击中。萨凡纳号在1943年被德国Fritz X无线电制导炸弹击中,摧毁了其 #3 号炮塔,并在船体下部打开了一个大洞,但船员们成功挽救了这艘舰艇。

博伊斯号的前部弹药库段中弹示意图


CL-40            Brooklyn                 布鲁克林号                   布鲁克林级

CL-41            Philadelphia            费城号                         布鲁克林级

CL-42            Savannah                萨凡纳号                     布鲁克林级

CL-43            Nashville                纳什维尔号                   布鲁克林级

CL-46            Phoenix                  凤凰城号                      布鲁克林级    

CL-47            Boise                      博伊西号                      布鲁克林级

CL-48            Honolulu                 檀香山号                      布鲁克林级

CL-49            St. Louis                圣路易斯号                    布鲁克林级

CL-50            Helena                    海伦娜号                      布鲁克林级


各舰详细服役历程略。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