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三本新书评马斯克收购推特:一个天才怎么会这么蠢?|书评

作者:腾讯科技发布时间:2024-10-19

三本新书评马斯克收购推特:一个天才怎么会这么蠢?|书评

划重点

  1. 今年有三本著作试图解读马斯克为何会收购推特,并找出“一个天才怎么会这么蠢?”的答案。

  2. 据估算,马斯克在推特上的个人投资价值已从最初的250多亿美元缩水至不到60亿美元。

  3. 马斯克或许并非我们常规理解中的那种天才,在计划收购推特时他可能根本没想太多。

每个人都已熟知这个故事的大致脉络: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热衷于在推特上发声,随着特斯拉与SpaceX市值的迅猛增长,他的个人净资产在短短两年内实现了五倍的增长,达到了惊人的2500亿美元。2022年4月,马斯克出其不意地购入了股价低迷的推特 9%的股份,并一度同意加入董事会。

然而,推特董事会的行为却令马斯克大为光火,于是他愤怒地提出了一个低价私有化推特的方案。当意识到自己付出的代价过于高昂时,马斯克又试图放弃收购;而当意识到收购势在必行时,他又毅然决然地完成了收购。马斯克还为自己的收购找到了足够高大上的理由:我拥有推特对于言论自由的未来至关重要!

马斯克甚至亲自带着水槽步入推特总部,暗示已完成收购,随后解雇了大部分员工。然而,他同样遭遇了内容审核的难题,并逐渐向右翼靠拢,最终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广告更少、功能简化且漏洞频出的平台。但这已不再是昔日的推特,而是某种全新的形态,它被称为X.com。

撰写一本关于这一广受关注的故事的书籍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为读者提供更多超越这个大纲的深度内容。同时,作者还需解答马斯克众多拥趸们心中的一个核心疑问:为何一位天才有时会做出如此看似愚蠢的决策?

今年,三本著作勇敢地迎接了这一挑战,它们分别是:《纽约时报》资深记者瑞安·马克(Ryan Mac)与凯特·康格(Kate Conger)合著的《字符限制:埃隆·马斯克是如何毁掉推特的》(Character Limit: How Elon Musk Ruined Twitter),Platformer总编佐伊·希弗(Zoe Schiffer)的《极度硬核:埃隆·马斯克的推特内幕》(Extremely Hardcore: Inside Elon Musk’s Twitter),以及彭博社知名记者库尔特·瓦格纳(Kurt Wagner)的《鸟之战》(Battle for the Bird)。

每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希弗的著作以其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对马斯克收购期间推特员工经历的全景式描绘而著称,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一线、鲜为人知的视角。瓦格纳的作品则以其细腻的情感共鸣和对马斯克与杰克·多西(Jack Dorsey)这两位禅宗古怪领导者的深度剖析为亮点,同时探讨了推特在马斯克入主前可能迎来的不同命运。

康格与马克的合著则以其丰富的金融八卦和引人入胜的内幕消息吸引了广泛关注,如硅谷风投家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en)通过短信向马斯克透露,风投公司Andreesen Horowitz几乎毫不犹豫就会投资推特,以及推特董事会出人意料地批准了沃奇特尔·利普顿(Wachtell Lipton)为其代理衡平法院诉讼支付高达9500万美元“成功费”,而马斯克却单方面放弃了这起诉讼,这些故事都让读者大呼过瘾。

这几本书都是在不扭曲事实的前提下,充满了严肃而又不失乐趣的叙述:故事从糟糕的局面开始,随后更是一路恶化。《字符限制》一书详细描绘了马斯克的朋友与追随者们令人震惊的行为,他们虽在推特没有明确的头衔,甚至未必在推特工作,却可以通过电话和会议向推特员工提出各种要求。书中提及的一个最常见的团队成员年仅两岁,正是马斯克的儿子X。

这三部作品犹如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执导的关于裁员的电影,从最初草率地裁撤了约3000名正式员工和4000名合同工,到马斯克亲自上阵,比如因为他的推文受欢迎程度下降而解雇多位员工,每一步都充满了戏剧性。

一笔高达440亿美元的收购,在摩根士丹利的专业建议以及富达等传统机构的资金支持下,其执行与结构之草率仍令人咋舌。此外,马斯克及其团队竟放弃了对推特的所有尽职调查,甚至在未被要求之前就主动提供了一份对买方极为有利的收购协议,并将130亿美元的债务压在了这家上季度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仅为3600万美元的上市公司身上。据估算,马斯克在推特上的个人投资价值已从最初的250多亿美元缩水至不到60亿美元。

马斯克到底是怎么想的?推特上关于他的书籍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且主要是表面现象。康格和马克写道:“马斯克渐渐沉迷于推特。他认为,那些管理推特的人误导了它的发展方向,他要让他们为此付出代价。”这些书籍引导读者将这种报复性的情感归结为心理学、药理学、傲慢以及金钱等因素的某种交织。近期,多数读者可能还会加上一个政治层面的解释:据分析,马斯克今年平均每天发布61条推文,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支持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

然而,这些书籍在很大程度上并未采用将马斯克视为历史伟人的宏大叙事。马斯克更像是《战争与和平》中的拿破仑,托尔斯泰倾向于将书中人物描绘得微不足道,并乐于讽刺其权力的局限性。收购推特似乎成了马斯克向莫斯科的严冬发起的一次进军:公司里的每个人都知道,马斯克提出的这个或那个,甚至下一个想法都是糟糕的。他所做的种种努力似乎都未能奏效。类似这样的解读让很多人感到满足。但如果你将马斯克刻画成一个天才,那么就更难以理解天才为何会做出如此愚蠢的行为了。

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那些将马斯克描绘成历史伟人的传记,包括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于2023年撰写的《埃隆·马斯克传》(Elon Musk),以及彭博社记者阿什利·万斯(Ashlee Vance)于2015年所著的《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Elon Musk - Tesla, SpaceX, and the Quest for a Fantastic Future)。

当然,这两本书都没有将马斯克描绘成历史上的圣人,也没有为他那些最站不住脚的行为进行辩护。但两位作者显然都对马斯克的能力和才华抱有钦佩之情。他们提醒我们为何会对马斯克感兴趣:他在收购推特之前就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特斯拉董事会授予其巨额薪酬方案之前,他的个人资产就达到了2500亿美元;以及是什么促使他取得了成功?

至关重要的是,这两本书均深入阐述了马斯克的成功之道,他扎根于材料科学领域,涵盖了汽车零件、火箭、机器人以及神经通路的物理学原理。两本书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展开:马斯克对成本控制的严苛追求,他致力于“精简、再精简”不必要的部件,同时展现出对智慧的渴求与对风险规避的排斥。正是凭借这种特质,他才能在高度监管且传统守旧的行业中打造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制造业巨头——这一现象在美国各地均有所体现。

马斯克的公司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得以幸存下来,得益于他如同将军般的亲自上阵:他解雇了那些拖沓懒散的员工,亲自走进装配线,与团队共同承受艰辛,甚至睡在生产线上,以自己对风险的接纳来凝聚团队——这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决定,不胜则输掉一切。

2018年,艾萨克森在描述特斯拉尚未优化过的弗里蒙特工厂时提到:“有一天,马斯克曾在犹豫不决的机器人前静静站立了几分钟,然后试图亲手完成机器人未能完成的任务。这对于人类而言轻而易举。随后,他下达了一道命令:‘你们有72小时的时间拆除所有不必要的机器。’”

万斯对马斯克几乎无可匹敌的毅力以及“意志的力量”深信不疑,她在书的结尾引用了马斯克的话:“对我而言,重要的是取得胜利,而且绝非是小胜。”

在这两种观点中,我们都将马斯克所展现的天才,比作诸如凯特琳·克拉克(Caitlin Clark)或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这样的杰出运动员,以及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这样的科技巨擘。30年前,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在一篇探讨网球天才特雷西·奥斯汀(Tracy Austin)的文章中,深入思考了伟大运动员的“真正奥秘”,以及“这样的人究竟是白痴、神秘主义者,还是二者的融合”。华莱士总结道:“那些拥有并展现出运动天赋的人,往往对此保持一种必然的盲目与沉默——这并非因为盲目与沉默是天赋的代价,而是它们构成了天赋的本质。”

当我们试图从马斯克收购推特这一事件中,探究其背后的深远考量(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时,或许会发现,他并非我们常规理解中的那种天才。华莱士曾假设道:“顶尖运动员天才背后的真正秘密,可能与沉默本身一样,既深奥又明显,既沉闷又深刻。试想,当一位伟大的球员站在充满敌意的观众面前,面临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罚球时,他的心中究竟在想些什么?而真实的答案,可能只是:一片空白。”

马斯克无疑是天才,也是历史上的伟人。然而,或许在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位于夏威夷的小岛上,经过一个不眠之夜后,在凌晨5点刚过,他给推特首席执行官发送短信,提出想要将公司私有化的那一刻,他的心中并未过多思考。也许,他能够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上精准“投篮得分”的主要原因,隐藏在一个深刻的讽刺之中,一种托尔斯泰式的讽刺:马斯克,一个物理界的天才,竟然收购了一家以文字交流为核心的公司。 (腾讯科技特约编译金鹿)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