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万小军:媒体运用AI技术,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而不是被掌控

作者:南方都市报发布时间:2024-10-22

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赋能媒体融合,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10月23日,南方报业AIGC创作培训基地启动仪式于广州南方智媒大厦举行。依托历年来强大的文化产业积淀,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将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构建新型培训平台,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夜幕已至,飞机落地广州。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教授万小军,受邀参加此次南方报业AIGC创作培训基地启动仪式,并针对AIGC人才培养带来自己的几点思考。

“未来在人才培养方面,主打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对于新闻行业的记者编辑而言,只是单纯使用AIGC工具还不够。”万小军认为,媒体从业者对于AIGC工具的使用,应该要首先了解它的利弊,清楚它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摸清使用它可能会存在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利用,而不是被它掌控。这样才能做得更好。”

未来AIGC人才培养,应该是“复合型”

“所有的人工智能,都是为了取代一部分人类劳动,为了降低成本或者提高效率,或者说,为了做得更快更好。”在万小军看来,未来在AIGC的人才培养方面,应该主打复合型人才培养。“单纯从事AIGC产业的从业者,有可能太偏技术向,而有时你需要掌握多学科交叉知识,甚至需要掌握法律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万小军看来,未来的AIGC行业,应该更像是“服务业”。

“对于新闻行业的记者编辑而言,只是单纯使用AIGC的工具还不够。”万小军认为,媒体从业者对于AIGC工具的使用,应该要了解它的利弊,清楚它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摸清使用它可能会存在的风险。万小军坦言,如今部分资讯平台的一些新闻报道,要分辨“这究竟是人写还是机器写的”,专业研究人员也会被难住。

“假如人写的,那么报道中其实也存在一些很明显的低级错误。但是整体读下来,它又确实非常像一条常见的新闻报道。分辨起来存在很大困难。”万小军看来,如今的大模型非常轻松就能生成通顺连贯的文本,但其背后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因此媒体从业者对于AIGC工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利用,而不是被它掌控。这样才能做得更好。”

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下,南方都市报、N视频躬身入局AIGC新赛道。此次启动的全新AIGC创作培训基地项目,不仅将大大赋能新闻采编人员的内容生产,同时专注于培养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领域的专业人才,不断推动媒体行业AIGC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让更多青年人才深入学习使用AI技术,助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针对未来培训基地的打造,万小军建议更多开展与外部资源的合作,包括积极拓展与本地高校的合作,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新路径。

国内大模型,还在理解分析和尝试追赶

“目前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产品,大都还是在对标和追赶OpenAI。”在万小军看来,一些国内大模型在中文领域的探索,其技术路线已经很清晰了。“但是OpenAI的强大之处在于,你并不知道它下一个模型想要干什么,能够做什么。所以我们还很难做到摸索一种新的技术路线,然后引领潮流。目前还停留在理解分析、尝试追赶的阶段。”

回归到万小军的研究领域——自然语言处理与文本挖掘,万小军坦言,“在大模型出来之后,我们也是将研究做了一个转型。以前可能做了很多不同NLP(自然语言处理)具体任务研究,比如摘要、文本改写等等。现在一个模型就可以去支持不同的任务,你不需要再为每个任务单独去做。”

如今,万小军和团队会更专注于对大模型问题的分析工作上——发现问题,推动解决。“比如AI幻觉问题,我们也研究幻觉产生的原因,如何自动检测幻觉、消减幻觉,怎么让大模型的幻觉尽可能少一点?还包括对大模型的评价工作。怎么去评价大模型?大模型生成的结果,什么叫质量好,什么叫质量不好?目前我们正在做相关领域的工作。”万小军介绍。

专家名片

万小军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语言计算与互联网挖掘研究室负责人,在北京大学获得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与文本挖掘,研究兴趣包括自动文摘、文本生成、情感分析、语义分析、多模态与多语言NLP等。

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