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樊雪婧
独立开发的航天服面窗、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高性能ITO靶材、我国首个抗新冠口服药、治疗肝纤维化创新药物、钼冶金“颠覆性”原创工艺、半芳香尼龙制备新方法、高精度复杂型面金刚石制品……一项项重大标志性成果从郑州大学走出,精准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郑州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把握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方向,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学术引领,加强有组织科研,深入拓展优势科研领域和方向,组织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培育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建设大平台、产出大成果”成效突出,科研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有力支撑一流大学建设。
坚持以改革促创新,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导向,健全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学校战略谋划和前瞻性科研布局能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学校全面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深入开展包含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培育专项、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等16项制度改革,形成规范科学、运行高效的科技管理制度体系。优化科研培育模式,建立以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相结合的培育体系,构筑项目、人才、团队、成果的全方位孵化机制,实施各类梯队培育专项577项,资助总经费近1亿元。
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学校注重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实施基础研究培育战略,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交叉引领”,在金属团簇材料、浅水波方程、胚胎发育等领域形成国际学术影响力。2018年以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15项,其中杰青2项、优青26项(含海外优青12项),202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项,获批项目数量稳居全国前20位。
强化平台建设,提升要素集成能力
积极融入国家、省实验室体系,郑州大学围绕平台集聚起一系列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级。搭建食管癌防治、橡塑模具计算机辅助、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国家级平台,参建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和参与建设13家省实验室、2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获批建设教育部序列重点实验室10家,着力建设河南省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获批筹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郑州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设备共享与科研支撑平台现代分析与基因测序中心,形成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重要支撑。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驱动发展能力
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科研的主攻方向,建立重大任务组织机制,不断增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河南省科学技术奖212项,其中一等奖29项,获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奖2项。何季麟院士获202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项科技创新成果入选河南省十项重大战略性技术研发成果。
独立开发的航天服面窗相关技术被国家列为出口管制技术,突破性解决高性能ITO靶材“卡脖子”技术难题,研发我国首个抗新冠口服药、治疗肝纤维化创新药物,发明钼冶金“颠覆性”原创工艺、半芳香尼龙制备新方法,自主生产高精度复杂型面金刚石制品,突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研发具备特殊侦查能力的郑大信鸽生物智能探测系统,船舶智能调度与指挥系统、航空密封防护材料等实现国防装备的装机应用,这些重大标志性成果,精准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
强化产学研融合,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坚持一体推进产学研用,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与郑州市“中心城市·一流大学”共建,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其项目库成为高水平成果孵化器。与洛阳市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重点产业发展。签订自然科学类横向科研项目合同5000余项,合同总额32亿元。与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和规上企业建立三级研发体系,共建研发机构108个,牵引社会资金1亿多元。
持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从前沿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链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以郑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承载,打造“一站式”成果转化管理体系,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耦合。近年来,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涌现,“核苷类药物应用”专利技术转让6000万元,大修渣全量利用技术成果许可5500 万元,创新药物ADN-9研究成果转让5000万元,耐高温尼龙生产技术专利转让4000万元,抗原受体细胞治疗技术转让8000万元。
郑州大学以“四个面向”为根本遵循,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准确把握建设科技强国和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方向,站位大局,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实行全链条贯通的有组织科研模式,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夯实基础研究根基,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构筑高端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先军科研战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与一流大学相契合的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为科技创新注入动力活力,全面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强力支撑一流大学建设,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郑大贡献。
服务航天强国。研制神舟七号以来航天员出舱头盔面窗,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
服务健康中国。我国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治疗新冠肺炎的小分子口服药物。
突破“卡脖子”技术。大尺寸ITO靶材制备关键技术突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超越。
服务黄河战略。建立坝道工程医院,“大块头”基础设施“疑难急险”病害诊断与修复治理。
服务地方产业。开发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建成年产300吨高纯钼中试示范线。
大科学装置。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是河南省首个大科学装置,采用全球新一代光源,比欧盟提前3年建设。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是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国内首个“量超融合”计算平台。
设备共享与科研支撑平台。现代分析与基因测序中心协同管理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千余台,价值近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