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Apple Vision Pro停产≠创新失败,与XR创业者刘天一谈这个行业的近况

作者:电厂发布时间:2024-10-30

近日,The Information援引多位供应链人士消息报道称,Apple Vision Pro最早将于今年11月份停止组装,后续将停产。 

从2023年6月发布到传出停产消息,Apple Vision Pro经历了16个月的时间。 

从亮相开始,Vision Pro就被XR整机厂商树立为某种标杆。有产业链人士曾向「电厂」展示华强北版的山寨Vision Pro,并称:“摸着苹果过河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 

9月26日,另一家科技领军企业Meta发布了号称“全世界迄今为止最先进AR眼镜”的Meta Orion,同样被视为里程碑式的产品。 

即便如此,这两款划时代产品始终未能逃脱成本高昂、难以大规模量产的质疑。 

喧嚣之下,行业里真正在发生什么?Apple Vision Pro的停产是否意味着某种“失败”?距离XR走入生活还有哪些障碍?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找到了XR十年创业者刘天一。 

刘天一毕业于美国东北大学( Northeastern University),从2015年进入XR行业至今,拥有丰富的产品研发、用户调研等方面经验,也几乎经历了国内XR产业从肇兴到爆发的整轮周期。 

以下是与他的对谈: 

“Vision Pro的出现,让很多公司的努力白做了”

Q:简单介绍一下你的求学和职业经历?

A:十多年前我在美国东北大学( Northeastern University)读交互和设计方向的研究生。当时出于出于兴趣,接触到了VR/AR,比如参与了Oculus的早期众筹、关注了谷歌发布Google Glass……以及学校里会有一些这方面的小作业。 

毕业后我做了不到两年的传统移动互联网App研发,在此期间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入局XR市场,我对这方面的兴趣也愈发浓厚,并且也看好XR的前景。 

离开那家公司后,我自己做了一些 Demo性质居多的AR App。 

之后机缘巧合,2015年加入了国内XR公司亮亮视野,负责软件硬件的产品和设计,担任设计总监,直到今年初离开。 

Q:2015的XR行业,是什么样的?

A:你可以看Google Glass的原型机图片,是有一个很大很厚的镜片,然后把手机直接贴在用户的额头一侧。 

我最早接触的产品,或者说行业内最早可以实现的AR产品,都跟Google Glass差不多,显示视场角不会太大,会有芯片发热的问题,容易烫到佩戴者的脑袋。 

Google Glass原型机,图源/网络 

而早期VR头显,无论是美国 Vuzix公司还是索尼,所实现的效果都是在眼前虚拟一个大屏幕,将内容锚定在屏幕中央而不是随着视野转动。 

这类原型机已经彰显了一种虚拟内容重建、打破传统物理规则的可能性。但与此同时,显示屏幕小、散热困难、软件开发困难、在ToC/ToB都缺乏有价值应用,这是从2014、2015年到2017、2018年时行业所面临的主流困境。 

在这几年之内,行业也尝试过把头显的光学显示系统做到更轻薄,比如启用光波导的解决方案。但那时候一个镜片成本可能就要几千美元,面对消费市场对整机几百美元预期而言,差别还是巨大的。 

Q:为什么会在2024年初离职再创业?

A:比较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在2023年6月Vision Pro发布之后,在国内能体验的第一时间,我体验了一下。 

这让我觉得对于很多小公司而言,继续在既有的这条路上走,不再是一个特别高效的创业方式。换句话说,Vision Pro出来的那一瞬间,很多公司过去多年的努力都白做了。

在这个时候,自己去做一个XR硬件,做完之后在上面去开发定制OS,再去基于OS开发应用,这个路径太长了,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不一定好。 

Vision Pro这个平台所能够提供给我们的能力,以及我们在其上所做的东西,能够获得的投入产出,会远远超出许多XR企业现在的业务。现阶段,依赖苹果和Meta所提供的平台去做相关的软硬件的方案和生态,是更好的选择。 

这个市场永远够大,可以容得下所有的玩家,但总要讲究方式和方法。 

Q:创业的计划是?

A:主要的工作还是给Quest为主的XR头显设计开发软件与内容,通过在娱乐、教育培训类XR产品中融合新的软硬件技术(比如体感装置、NeRF之类的)来提高人机交互的效率和趣味性。同时我也在和朋友筹备空间智能与XR结合的创业计划。 

“Apple Vision Pro是60分的产品,Meta Orion是50几分的产品”

Q:为什么会给Apple Vision Pro这么高的评价?

A:Apple Vision Pro确实树立了一个范式,就是“如果你们想把佩戴体验、交互体验、视听体验做好,至少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能力?”,苹果给出了一个60分的答卷,这也是市面上唯一的一个60分。

相比之前的产品,Vision Pro综合显示效果出色、手眼互动极具开创性、基本实现了XR时代的多点触控、对内容开发者比较友好……这背后都是非常可怕的技术含量。 

首先在硬件层面,它的器件的选型上比大家做得更为严谨,比如早在2023年初的时候,供应商来找我交流,拿来了超轻树脂外壳的样品,说是苹果为未来AR头显选择的材料——它上手之后感觉很不一样,扔到水里会飘起来,而市面上一般的塑料外壳扔到水里会沉下去的。 

Apple Vision Pro,图源/Apple ‍ 

在软件算法上,我们想要在XR里优化一个三维内容,比如要求它转动的时候显示的细节足够丰富、渲染的光照效果足够好、拖动它的时候体验足够平滑,最理想的状态是从底层开始优化。而苹果恰好从底层的语言、编辑器、系统,到开发者的生态,都耕耘了非常多年,拥有外人很难追赶的优势。 

举个例子,当用户戴上Vision Pro去画画的时候,会发现画出来的线条轨迹相比其他许多XR头显会更平滑。这是因为在生成线条轨迹的时候,Vision Pro所生成的每个三角形面的算法,都和其他玩家所采用的不同。类似的还有,Vision Pro 同时显示大量不同XR内容时的流畅性表现极佳,而这背后的一套算法可以追溯到 iPhone X 的时代,历经了许多年的积累和优化。 

Q:怎么看近期苹果停产Vision Pro的消息?苹果的决策动因可能是?

A:我觉得这个很正常,Vision Pro本身的定位是一个开发者工具,不论 to C 还是 to B,全球XR开发者和有兴趣尝鲜新平台的用户人数并不多,这个从定位相似的微软Hololens上也能看出来——后者也不过几十万台的总销量。 

所以苹果不停产就有一堆库存了,而且对拉拢更多开发者和用户没什么帮助。 

但这并不能说明苹果放弃了空间计算的软硬件生态。首先,上市1年后停产的苹果产品并不在少数,这其中就包括我们很多人使用的iPhone、iPad和Mac,商业或技术层面需要做出相应调整的时候,停产产品是很正常的。 

另外,作为一个需要考虑盈利的企业,苹果在XR行业早期砸钱去建设软硬件生态和品牌是没问题的,但没必要浪费资金在需求放缓后保持较高的硬件量产规模。 

最后,苹果昨天还更新了Vision OS 2.1,相应的开发者工具和Beta版软件也一直在维护,所以苹果后续应该会继续维护更新开发者的生态,并不会放弃空间计算。 

苹果向Vision Pro用户推送了visionOS 2.1版本,图源/Apple Developer ‍‍ 

Q:Apple Vision Pro是60分,那么最新发布的Meta Orion呢?

A:Meta Orion能打到50几分。 

Vision Pro重600-650克,Orion重98克。很多人会有一个误区,认为更轻便的、更像普通眼镜的XR眼镜,就是更好的产品。但其实在我看来一个产品好与不好,判断的第一先决条件一定是在XR的目标场景下,给用户带来的价值是不是真的到位。 

Vision Pro相比Orion虽然笨重,但它在用户能够忍受的一个小时左右的佩戴时间里,能够提供非常好的视觉、听觉、人机交互的体验,以及苹果的软件平台。 而以此能够衍生出足够好的内容生态。 

Apple Vision Pro,图源/Apple 

而Meta虽然更加轻便,但它采用的显示技术天然存在一定的短板。这也涉及到两条现实路径的选择问题:Vision Pro采用的是VST(Video See-Through,视频透视)技术,Orion采用的是OST(Optical See-Through,光学透视)技术。 

VST是通过摄像头来捕捉真实世界的画面,投射到用户眼前,来实现与虚拟世界融合的效果;OST则是生成一个虚拟图像,将之叠加在真实世界图像之上,让用户通过半透明光学合成器看到虚实融合的影像。 

后者的问题在于,黑色在透明的显示屏里是不能被显示的,因为黑色的图像源在这是不亮光的,因此会造成颜色还原不准确、现实环境的遮挡关系不正确等问题。尽管理论上有一些技术手段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至今业内还没看到效果比较好的硬边遮挡(Hard Edge Occlusion)技术。 

所以说光学透过问题是OST技术的一个死穴,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就意味着只能在非常垂直的一些场景里面去使用这个产品,它的内容表达会严重受限。 

但50几分是对Meta Orion的整体打分,它在某些技术细节上的打分是比Vision Pro高的。 

比如Meta Orion的相机安装精度比苹果高,而且Meta明确表示Orion的软件会根据设备温度变化来对硬件器件数据产生的温飘进行补偿。 

Q:最近Meta Orion的发布引起了坊间的关注和讨论,作为从业者,您有没有感受到一些Orion带来的变化?

A:Orion的意义,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告诉行业的大部分从业者,你们所理想中的一个原型,已经有人做出来了,而且是在一个你们认为可能不可实现的阶段把它做出来了。 

在从业者的视角里,Meta这一套技术架构里面没有一个点是不可行的,或者说是很科幻的。但实际上,除了Meta没有人真的去行动,去把它做出来、哪怕是做到接近。这是需要反思的。 

Meta Orion,图源/Meta 

而且要补充的一个点是,光学透过式显示毕竟无需在近眼显示中再现物理世界,因此物理世界的观感更真实、平台需求的算力更低。也许未来很多年以后VST和OST的硬件会在某个时间点上融合为一套技术架构,但短期来看主流市场依然属于VST。 

Q:这引申出另一个问题,如今的XR供应链成熟吗?为什么前面提及的许多创新没有发生在国内?

A:其实供应链很完善,除了镜片,绝大部分 Meta Orion 的零部件在国内供应链都能找到。

真的把这个东西拆解下来,我发现好像除了镜片没有什么太难的。但供应链只是一方面,要做好这件事,需要有人、有资金、有战略定力……其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团队里要有人能分析出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有完整的一套认知。 

Apple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如果我们真的回到Vision Pro立项的第一天去看,会发现早在那个时候,在iOS和MAC OS上就已经能看到很多苹果对于未来的探索,一些Vision Pro最终采用的技术也可以追溯到那。 

所以一定是有非常深刻认知的人,在推动决策。而我们这边,自己的标准预设得还是有一些低了。 

“即使尚不成熟,但XR在ToB市场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基本盘”

Q:无论苹果还是Meta,每一个XR新品亮相,都会引起坊间热议,甚至引起创业者下场。但XR产品在消费者层面的渗透率和认知度都还不算高。怎么看现在的产业发展?

A:XR行业关注度高、入局的人多,但市场市场的认知、产品的技术问题等等都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 

XR的产品形态、内容表现形式、人机交互的方式都太自然了,太接近感官的自然感知了,所以即便是没有相关背景的人,也很容易想象到一个理想化的XR应用图景。这导致很多人会误判走到那一步的路径难度。这也是前两年概念视频特别多,但很少有人真正去谈技术怎么实现的原因。 

如果说智能手机的成熟度是10,那么XR硬件距离这个成熟度或许还有长达10年的距离。

但是即便这个尚不成熟的市场里,XR也已经在ToB领域获得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基本盘,能够获得收入和利润,只是投入产出比不一定有其他行业那么好。 

但是对于很多公司来说,进入得越早,它将来的杠杆就越好;对于从业者而言,入局下一代计算平台,意味着能够培养一整套基于空间体系、人机交互的认知,这会是完全不同于上一代计算硬件的崭新体验。 

Q:XR在ToB有哪些基本盘呢?有没有做得比较好、但不为外界所知的案例?

A:比如矿山巡检、警务信息采集/指挥调度等等市场,XR公司已经可以赚到钱了。 

只是如果我们按照市场接受度的分布曲线来看这个行业,可能都不是Early Adopters,而是Innovators在用这些产品,也就是对新技术接受度较高的前2.5%的人在用这一类产品。 

技术成熟度曲线,图源/Digital Marketing ‍ 

所以如果企业能做到总出货量几万台,那在B端的市场就已经非常多了,但是几万的规模在C端的市场还是太小。 

现在的问题在于市场规模该怎么扩大?按照我的理解,顺序应该是B端有一部分人先把产品用起来;然后这个产品达到一定的技术成熟度,在C端能够打开一些有价值的应用场景之后,C端规模逐渐变大;最后,B端剩下的一大群用户才会跟上,他们会比C端的主流用户增长还要慢。 

Q:C端未来比较理想的市场图景可能是怎样的?

A:分两类来看,一类像是Vision Pro这样更沉浸、场景更固定的硬件设备,未来可能会在游戏、娱乐、专业生产力工具 等C端市场具备一定的规模,有一个数量可观的人群会把它当作工具来每天使用。 

另一类是比如今的Meta Orion更加轻便的产品。用户真的能够随时带着它在日常生活、工作环境,乃至任意场景中使用它。当然有可能要长达10年才能实现这个目标,但可能五六年之后市场会诞生延用Orion路线的产品化版本,允许用户在各种移动场景中使用它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厂”,作者:董温淑,36氪经授权发布。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