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北太天元科普: 框架理论

作者:北太天元卢朓发布时间:2024-09-05

引言

在探索人类认知与理解世界的奥秘时,框架理论(Frame Theory)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领域。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人们如何构建对现实的理解,还深入探讨了这些理解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框架理论的世界,了解其起源、理论假设、以及它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框架理论的起源

Relational Frame Theory (RFT) 在心理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与其所处的心理与认知科学发展背景密不可分。自Marvin Minsky等先驱在人工智能领域奠定基石以来,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便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融合与发展。Minsky,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计算机科学的进步,更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人类智能本质的理解。他提出的许多概念,如框架理论(Frame Theory),虽然与RFT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都为理解人类如何在复杂环境中进行信息处理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在此背景下,Relational Frame Theory 作为一种新兴的认知模型,它不仅吸收了Minsky等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思想精髓,还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为心理学中的语言和认知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美国人类学家G·贝特森(Gregory Bateson),他在1955年提出了框架的概念,这一理论最初在其论文《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中阐述。G·贝特森首先提出了人们如何通过特定的认知结构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这一思想后来成为框架理论的重要基础。

戈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戈夫曼认为,人们通过框架来定义和理解世界,这些框架既来源于个人过去的经验,也深受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在戈夫曼的眼中,真实并非客观存在本身,而是个体对情景的主观定义,这种定义由“条”(活动的顺序)和“框架”(界定条的组织类型)两部分组成。

后来再被框架理论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在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帮助我们理解新闻媒体如何选择和呈现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如何影响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理论假设的数学化表述

我们尝试用更抽象和逻辑化的方式来阐述框架理论的假设,使之更接近数学语言的风格。

社会学视角(戈夫曼的诠释框架)

假设一(社会学视角)
设 S 为社会境遇的集合,F 为诠释框架的集合,其中每个框架 fF 是一个从 S 到行为指导 B 的映射(即 f:SB)。那么,人们在面对社会境遇 sS 时,会根据某个框架 f 来理解该境遇,并据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b=f(s)

解释:这个假设用数学映射的方式表达了戈夫曼的观点,即人们通过特定的诠释框架来理解社会境遇,并根据这种理解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认知心理学视角(框架作为信息处理机制)

假设二(认知心理学视角)
设 I 为外部信息的集合,C 为个体认知结构的集合(框架的集合),其中每个框架 cC 是一个信息处理器,它接受输入信息 iI 并产生输出信息(或解释)o。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函数 c(i)=o

解释:这个假设将框架视为一种信息处理器,它接收外部信息作为输入,并根据个体的认知结构(即框架)来处理和解释这些信息,最终产生输出信息或解释。这个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程序处理数据的方式。

新闻媒介框架的数学化视角

新闻媒介框架的构建
设 N 为新闻事件的集合,R 为报道方式的集合(包括选择、凸显、重组等),新闻工作者通过函数 g:N×RM 来构建新闻媒介框架,其中 M 是新闻报道的集合。对于每个新闻事件 nN 和报道方式 rR,函数 g 产生一篇新闻报道 m=g(n,r)M

解释:这个数学化表述捕捉了新闻工作者如何选择、凸显和重组信息来构建新闻框架的过程。新闻事件和报道方式共同决定了最终的新闻报道内容。

理论特点

我们尝试用更抽象和逻辑化的方式来阐述理论框架的特点,使之更接近一种“数学化”的思维模式。

1. 关注媒介生产

特点一(关注媒介生产)
设 M 为媒介生产的集合,R 为现实世界的集合,F 为框架的集合。框架理论关注的是映射 f:RM,即媒介如何通过特定的框架 f 将现实世界 R 映射为媒介产品 M。这个映射过程不仅反映了现实,还规范了公众对现实的理解。

解释:这里,我们将媒介生产视为一个函数或映射,它将现实世界中的元素(事件、现象等)转换为媒介产品(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等)。这个映射过程受到框架 f 的影响,而框架则决定了媒介如何呈现和解释现实世界。

2. 文本分析的重要性

特点二(文本分析的重要性)
设 T 为媒介产品的文本集合,A 为分析方法的集合。框架理论强调使用分析方法 aA 来分析文本 tT,以揭示文本背后的框架 f 和其内在逻辑及外在影响。

解释:在这个表述中,我们将文本分析视为一个应用分析方法 a 到文本 t 上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目标是揭示文本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框架 f 被建构的,以及这个框架如何影响公众的认知和理解。

3. 语境的考量

特点三(语境的考量)
设 C 为语境的集合,包括文本内部语境 C_{internal}(如文本内部的逻辑关系)和外部语境 C_{external}(如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等)。框架理论将媒介生产 M 置于这些语境中进行考察,即存在关系 R_{context}(M,C),表示媒介产品与语境之间的关联。

解释:这里,我们引入了一个关系 R_{context} 来表示媒介产品与语境之间的联系。这个关系说明了媒介产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其所在语境的深刻影响。分析这个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媒介框架的形成和作用机制。


应用领域

框架理论在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和应用潜力:

新闻传播:新闻工作者运用框架理论来优化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提高传播效果;同时,学者通过分析新闻框架来探讨媒介偏见、议程设置等问题。

我们举一个MATLAB禁用事件,如何根据不同的报道框架来呈现信息。

事件背景

美国对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在内的多所学校禁用了MATLAB软件,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MATLAB作为一款广泛使用的通用型科学计算软件,其禁用对受影响学校的科研和教学产生了直接影响。

不同报道框架下的新闻呈现

框架一:开源软件的替代性

报道内容
某新闻媒体在报道此事件时,可能侧重于强调开源软件作为MATLAB的替代方案。它们会指出,尽管MATLAB被禁用,但中国科研人员和学生仍然可以通过使用开源软件来继续他们的研究和学习。这种报道框架强调开源软件的可用性和灵活性,试图缓解公众对于科研工具受限的担忧。

报道目的
此框架下的报道旨在传达一种积极的信息,即技术封锁并不能完全阻止科研活动的进行,开源软件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框架二:开源软件的政治立场

报道内容
然而,随着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的升级,一些开源软件项目宣布加入抵制俄罗斯的行动中。这时,如果新闻媒体选择忽略这一动态,继续强调开源软件的安全性和可用性,那么它们的报道就可能被批评为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另一种选择是,新闻媒体可以提及这一变化,但选择性地忽略或淡化其政治色彩,专注于开源软件本身的技术优势。

报道目的
这种框架下的报道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媒体的政治立场、受众需求以及广告商的压力等。选择忽略或淡化开源软件的政治立场,可能是为了维护报道的中立性或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框架三: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报道内容
另一家新闻媒体则可能从科技自立自强的角度出发,报道此事件。它们会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过度依赖外国软件和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并呼吁国内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研发。这种报道框架不仅关注当前的问题,还着眼于长远的科技发展战略。

报道目的
此框架下的报道旨在提高公众对科技自立自强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和支持国内软件产业的发展,以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报道框架会导致新闻呈现方式的显著差异。新闻媒体在选择报道角度和内容时,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立场、受众需求、广告商压力以及自身的新闻理念和价值观等。因此,读者在阅读新闻时,应保持批判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审视事件本身及其背后的复杂因素。

公共政策: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了解公众对政策的认知框架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好地沟通政策意图,提高政策的可接受度和执行力。

以“教育拥抱人工智能”为背景,特别是针对高考改革这一具体政策议题,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政策框架下的决策路径及其潜在影响。这个例子展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了解公众认知框架对于政策可接受度和执行力的重要性。

政策背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逐步探索如何将AI融入教学过程,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然而,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改革方向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策略。如果高考继续侧重于考察不直接利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如传统的学科知识掌握程度),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能会缺乏动力去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这种情形类似于历史上乾隆时期,虽然火枪技术已经出现,但由于科举考试仍侧重于弓箭技能,因此人们没有动力去练习更为先进的火枪技术。

不同政策框架下的高考改革

框架一:口号式政策

在这种政策框架下,政府可能会提出“教育应全面拥抱人工智能”的口号,但在实际操作层面,高考改革并未跟上这一理念。政策制定者可能因种种原因(如改革阻力大、技术准备不足等)而选择维持现状,仅停留在宣传层面,未能实质性推动高考内容与形式的变革。这种政策往往难以激发师生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应用人工智能的热情,因为高考这一“指挥棒”并未发生转变。

框架二:积极改革政策

另一种政策框架则是积极推动高考改革,使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相适应。这种政策会鼓励高考内容中加入更多考察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或者通过技术手段(如智能阅卷、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等)优化高考流程。在这种框架下,师生会更有动力在日常教学中探索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在高考中的表现。然而,这种改革初期可能会遭遇诸多挑战和争议,如技术公平性、教师适应性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政策制定者需要充分预见这些潜在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应急预案。

政策制定的启示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了解公众的认知框架至关重要。政策制定者应当深入调研,了解师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于高考改革的真实想法和期望,从而制定出既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又易于被公众接受的政策方案。同时,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注重沟通与反馈机制的建设,确保政策意图能够准确传达给目标群体,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优化政策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政策的可接受度和执行力,推动教育事业朝着更加科学、公平、高效的方向发展。

市场营销:企业利用框架理论来塑造品牌形象、推广产品特点,通过构建积极的认知框架来吸引消费者。

想象一下,苹果公司这些年来一直在坚守它那“独一无二”的闪电接口,每逢新品发布会,都会大肆宣扬闪电接口的各种“优势”和“创新”,仿佛它就是连接数字世界的终极桥梁。他们口中的闪电接口,速度快、效率高、安全稳定,仿佛其他所有接口都是过时的产物。

然而,在无数用户的抱怨声中,我们逐渐发现,这个所谓的“创新”接口其实带来了诸多不便。不同设备间的兼容性问题,高昂的配件价格,以及无法与全球通用的Type-C接口接轨的尴尬,都让苹果用户苦不堪终于,在经历了多年的固执坚守后,苹果似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他们也“顺应潮流”,换上了Type-C接口。但这一次,他们的宣传框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运作。他们开始强调Type-C接口的各种“先进性”,如何“提升用户体验”,如何“引领行业标准”,仿佛之前的一切阻碍和不便都是用户的错觉。

社会心理学: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框架理论帮助研究者理解个体如何根据自身的认知框架来解释和应对社会现象。

上面三个例子,我举得是否恰当, 请专业人士来拍砖啊, 这个我就不献丑了,因为我看了好几篇社会心理学的文章,还是不明白在说什么. 


结语

框架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广泛的应用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人类认知与行为的新工具。无论是探索新闻传播的秘密、剖析公共政策的接受度,还是洞察市场营销的策略、理解社会心理现象的本质,框架理论都展现出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框架理论将在未来继续发光发热,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人类世界的奥秘。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