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潮声回响17文案

作者:比翼苍穹发布时间:2024-10-18


暂星一词从狭义上讲指的是由于星体本身发生巨变,一时之间亮度增加,其后亮度渐次减弱,而呈原来光度的星体。它也被称为“新星”或“超新星”。

从广义上讲暂星是中国古代对客星的别称。

客星是中国古代对天空中新出现的星的统称。主要是指新星、超新星和彗星,偶尔也包括流星、极光等其他天象。这类天体如“客人”一样寓于天空常见星辰之间,故谓之客星。而“暂星”一词也是如此,那些天象相对于平时经常看到的天体,出现的时间通常很短,所以又得名“暂星”。

在《汉书·天文志》中记载,“元光元年六月,客星见于房”,这记录的是公元前134年出现的一颗新星,也是历史上“客星”二字的首次出现

而在商代甲骨卜辞中,记载了大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出现于天蝎座α星附近的一颗新星。‌ 这颗新星在甲骨卜辞中被描述为“新大星并火”,出现在七天后的己巳日黄昏,当时天空不清朗且有云气,但这颗明亮的“新大星”突然出现在“大火星”(心宿二)的附近‌。但是这一记录似乎并没有被广泛认可。

暂星的特点是突然出现在原本没有星的位置,亮度较高,持续时间不定,有时还会变化颜色或形状。

在《黄帝占》中称:“客星者,周伯、老子、王蓬絮、国皇、温星,凡五星皆客星也。”区分五种客星的标准是:“客星出,大而色黄,煌煌然”,为周伯星;“客星出,明大,色白,淳淳然”,为老子星;“客星出,状如粉絮,拂拂然”,为王蓬絮星;“客星出而大,其色黄白,望之上有芒角”,为国皇星;“客星出,色白而大,状如风动摇”,为温星。

周伯星:在《晋书·天文志中》中称其为瑞星:“瑞星:二曰周伯星。黄色煌煌然,所见之国大昌。” 但在《宋史·天文志五》中则称其为灾星:“客星有五……周伯,大而黄,煌煌然,所见之国,兵丧,饥馑,民庶流亡。” 

上述的两个“周伯星”应该是超新星爆发,《晋书·天文志中》中所描述的应该是公元393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的尾中客星,在天蝎座方向的一颗超新星,亮度达-1星等,出现后8个月消失。

《宋史·天文志五》中描述的应该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有记录的超新星爆炸——蟹状星云,出现于公元1054年(北宋仁宗至和元年),又称天关客星,肉眼可见的时间长达22个月。位于金牛座ζ星东北面的一个超新星残骸和脉冲风星云,是银河系英仙臂的一部分,距地球约6,500光年,直径达11光年,亮度达-3星等。

老子星:东汉张衡在《灵宪》中认为老子星是一种灾星:“……曰老子四星,周伯,王逢,芮各一,错乎五纬之间,其见无期,其行无度,实妖经星之所,然后吉凶宣周,其祥可尽。”从《灵宪》和《黄帝占》中的描述,老子星应该是小行星飞入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产生的现象。

王蓬絮星:从《黄帝占》的描述来看王蓬絮星很可能是彗星。

国皇星、温星:常出现在天之四角的客星,叫做温星“天之四角”指的是东南(巽)、东北(艮)、西南(坤)和西北(乾)四个方位。从《黄帝占》的描述来看国皇星、温星应该都是一种新星。

新星又叫经典新星,目前认为,新星一般发生在双星系统中,主星是白矮星。当白矮星外层的大气的温度达到足以进行氢的核聚变反应时,就会在白矮星表面引起爆炸,抛射出少量物质,使白矮星的亮度增加几千乃至几万倍。

而一些占卜书则直接将客星被分为瑞星和妖星两大类,前者预兆吉祥,后者预兆各种凶祸。

从主线剧情中的这段内容来看,在黑海岸地底下的这片“群星”中,有一颗对于守岸人来说特殊而又明亮的星星(虽然剧情中没有明说,但是从图中可以基本确定守岸人指的是这张图中最亮的那颗星),即漂泊者。这似乎与暂星的明亮的特点对应,但是无论是漂泊者还是守岸人,他们的存在时间太长了,不符合暂星短暂出现的特点。

暂星在鸣潮中如果真的要究其含义的话,我认为是人类,是那些在灾难面前发光发热的人们,他们的存在与漂泊者、守岸人、星星相比是十分短暂的,但是在他们短暂的存在时间里所迸发出的光芒足以点亮整片夜空,就像暂星一样。他们或都已消亡,但他们永远“存在”,那片星空永远铭记他们,守岸人也会永远记得他们。

在这里守岸人似乎已经不仅仅是漂泊者一个人的“守岸人”,她更是那些用鲜血和牺牲去构建这片“海岸”的人们的守护者,她守护着他们的成果,铭记他们的故事。或许这也是鸣潮想要讨论的生死观:他们的肉体虽死,但精神永存。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