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与“新朋友”“老搭档”双向奔赴

作者:南方日报发布时间:2024-09-04

永裕光电目前共有150条生产线约780台套设备。蔡沚彦摄

德昕实业电磁炉生产车间。蔡沚彦摄

德昕实业运用AI技术检验产品质量。

蔡沚彦摄

近段时间,汕头科学城忙个不停,重大项目施工现场一片火热,车间内生产线高速运转,投产企业产值实现新突破……作为全市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人才引进和交流合作的主平台,由汕头高新区担任建设主体的科学城自启动建设以来就在聚光灯下闪闪发光,成长速度备受关注。

与看得见的速度相比,一些看不见的速度更加振奋人心。日前,记者走访汕头高新区,见证了该区在创新赋能下的澎湃活力。尤其是围绕汕头“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格局,既引进了更具研发优势的“新朋友”,也持续培育本土制造业“老搭档”,着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这些企业的加速崛起,也为汕头高新区立足新起点、奋进新时代坚定了必胜信心,积蓄了强大动能。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等不起”“慢不得”的必答题。抢抓发展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汕头高新区澎湃的创新活力和雄厚的产业优势,都彰显出向“新”而行的决心和“质”胜未来的底气。

●南方日报记者蔡沚彦

“大湾区研发+汕头制造”形成新优势

在汕头科学城,乘着省产业转移东风落地汕头高新区的广东永裕光电有限公司(下称“永裕光电”),在今年年初厂房已正式投产。生产车间中,多条LED封装生产线高速运转,一颗颗LED芯片经过固晶、焊线、点胶、分光分色后,“变身”半导体发光二极管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大湾区设置研发机构,汕头共有150条生产线约780台套设备,主要负责生产制造和品牌推广,实现了上下游的紧密衔接和协同发展,同时实现技术、人才和市场的共享,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广东永裕光电有限公司生产主管况建说。

值得一提的是,自今年4月厂房正式投产后,永裕光电凭借“大湾区研发+汕头制造”的新优势,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就达到工业规上入库企业标准,产值快速实现突破。据初步统计,永裕光电今年4月至今产值已经超过了6000万元,预计平均年产值3亿元以上。

订单旺的背后,靠的更是过硬品质。作为一家LED芯片封装的高新技术企业,永裕光电专业生产、研发半导体发光二极管、三极管。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该公司汇集了半导体芯片、半导体光源器件研发生产等领域的优势资源及资深科技人才,形成省内先进的半导体生产基地。

在焊线站内记者看到,一台台设备将比头发丝还细的导线精准地焊接在比芝麻还小的发光器上。况建介绍,生产LED发光器有多个工序,其中焊线环节最为精细。焊线机的作用就是把正极跟负极连接起来,复杂之处在于键合金丝的直径在25微米左右,还要把它很好地焊接在一起。

除了生产设备不断升级,产品的能耗也在持续降低。“像以前3瓦、5瓦的一些高发热芯片,现在降低到1瓦甚至0.5瓦的低发热芯片,达到了高光效低能耗。”况建表示,“主要就是增加了一些关键工序,它里面的设计、角位还有散热导热性,其实跟咱们的设计研发密不可分。”

当下,永裕光电持续推进绿色制造和节能减排技术,采用低碳环保的一些生产工艺设备,降低能耗和排放。况建表示,在汕头安家后,在产品研发及制造上也推出了一些低能耗新型产品和不可见光的红外产品,主要应用于人脸识别、5G智能安防等领域。

企业迅速发展离不开汕头高新区的支持。据况建介绍,5G半导体光感元器件项目占地面积38亩,首期总投资约3.5亿元,建设4栋工业厂房和1栋宿舍楼,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自2021年该项目成功签约并落地以来,从用地审批、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均实现了高效顺畅的推进。

“在细分领域内,我们可排至全国前三。”况建告诉记者,该项目所研发生产的产品则专注于5G智能制造、军工用品、健康产品、智能家居家电、红外接收发射等领域,是一个非主流的细分领域,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及产品的附加值高。

放眼汕头科学城,这个以装备制造、智慧园区为主角的园区,除永裕光电外,还聚集了新青罐机、威能动力、创想时代、锦华泰、樱之洁等实力大企,并以智能化、数字化项目的引进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提挡换速。记者了解到,高新区还建立健全招商工作制度,主动对接大湾区企业资源,挖掘企业投资意向。

随着一批项目密集浮出水面,汕头科学城的产业聚集优势逐渐显现。按照规划,这片园区将依托汕头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科研院所、高校,重点围绕精细化工、5G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规划产业布局。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生动实践,正在汕头科学城的日渐壮大中得以体现。

此外,汕头高新区积极推进科学城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中以(核心区)基础设施项目(二期)工程,配合推动金凤西路三期以及5G新基站建设,为园区中试基地落地和其他产业项目投产提供市政基础设施保障,为有序、高效推进科学城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以小博大”闯出行业口碑

传统制造业是汕头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不是包袱而是财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以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力的高质量重塑,让传统制造业实现创新提质。

汕头高新区德昕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德昕实业”)称得上是汕头高新区的“老搭档”,从企业名字中也可见一斑。

成立于1989年的德昕实业,是一家集专业研发、生产、销售家用、厨用、商用电磁炉及电陶炉为一体的电器企业。1993年,德昕实业正式落户汕头,开启了在这里快速成长、深耕赛道的发展之路,实现了与高新区的同频共振。

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德昕实业靠的是“以小博大”——用“小家电”博出“大市场”。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与发展,电磁炉作为厨房中的常见设备,其历史已逾数十年。作为业内先驱,德昕实业始终致力于该领域的深度研发与创新,不断突破技术壁垒。

“面对电磁炉早期普遍存在的稳定性差、故障率高等问题,德昕实业将研发重心聚焦于提升产品的可靠性上。”德昕实业副总经理陈国平告诉记者,在潮湿、高电流及大功率的厨房环境下,该公司通过不懈努力,成功降低了电磁炉的故障率,以其卓越的稳定性和耐用性赢得了市场认可。

如何做到?德昕实业自主研发了“半桥技术”,填补国内低功率加热的空白。陈国平进一步解释道,“有些电磁炉在低功率的时候,加热一阵就要停一下。我们研发的这种‘半桥技术’电磁炉,可以在很小的功率下持续加热。”据悉,这一技术创新解决了电网电压波动对电磁炉的潜在损害,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和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加上全球经济放缓、外需不振导致外贸订单减少,小家电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被倒逼不如主动出击,德昕实业紧跟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顺应功能多样化、外观颜值革新化、使用便捷化的市场需求,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打造自主品牌。

在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下,德昕实业凭借其在技术研发上的深厚积累,成功攻克了提高能效的难关。目前,其电磁炉产品能效已达到一级标准90%以上,远超市场平均水平,让产品含“绿”量不断提升。

岩板餐桌也能加装隐形电磁炉?德昕实业还通过面板的技术迭代,让产品不断适用于新的应用场景。此外,记者在该公司展厅看到,企业自主研制的新产品采用微晶玻璃面板、光影触控及LED显屏等新材质,具有坚韧性强、不会断裂、可抵御700℃高温、低辐射、易清洁等特点,实现耐用性、热稳定性和节能环保三大提升。

德昕实业带来的不仅是单一技术突破,更有细分领域的全链条发展。走入该公司生产车间,在AI技术、机械手、自动化生产线等赋能加持下,企业正逐步实现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仓储运输的智能制造模式。如今,企业每年投入研发的费用占营收10%以上,并斩获了中国家电产业的年度重磅大奖“磐石奖”。

陈国平透露,德昕实业未来将着手把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入其产品线中,特别是针对智能厨房的打造,展现出了前瞻性的视野和决心。不仅如此,该企业还计划将智能厨房的概念进一步拓展,将油烟机、烹饪中心等更多厨房设备纳入智能生态系统,形成一个全面智能化的厨房解决方案。

德昕实业的成功并非个案。在汕头高新区,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降低生产能耗,提升制造产业含“绿”量、含金量,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佳话比比皆是。随着科技创新整体实力稳步提升、创新体系日益完备,汕头高新区孕育了一大批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企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数读

1—7月,汕头高新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34.9%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

工业投资、招商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三项考核指标任务完成进度综合排名全市居前

高新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超200家

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4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和团队300多个

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业已呈集群化发展态势

华为(汕头)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粤东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适配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已为超150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升级服务

一线实践

汕头高新区为企业提供支持

政策红利

从“纸上”落到“账上”

培育新质生产力,关乎一座城市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今年以来,汕头高新区更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聚焦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加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汕头高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宋冰煌表示,高新区助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绿色化深度融合,以数字化、绿色化改造为主攻方向,搭建“汕头一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一批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数字化改造问题。同时,为促进传统制造业技术转型升级,高新区管委会出台了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政策,通过创新政策的扶持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让政策红利从“纸上”落到“账上”,汕头高新区始终不遗余力。例如,“科技专项贷”政策实施以来,高新区利用300万元的贴息奖励资金撬动约3.6亿元的贷款资金,切实有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协同发展。该措施在全国2000多个改革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一边是企业坚定的发展信心,一边是政府科技创新的扶持。汕头高新区成立30多年来,与一批批“新朋友”和“老搭档”企业实现了双向奔赴。

据了解,高新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超200家;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4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和团队300多个;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业已呈集群化发展态势;华为(汕头)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粤东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适配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已为超150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升级服务。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汕头高新区努力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科技园区”科创生态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据悉,汕头大学P3实验室已经通过科技部专家评审,生物大分子中试基地等多个研发平台相继落地科学城。其中,生物大分子中试基地在设计阶段就定位为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生物制品中试平台,将聚焦疫苗、抗体药物及细胞治疗三大前沿领域,通过3条GMP生产线进行前沿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汕头乃至广东省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生物大分子中试基地由病毒学家管轶教授领衔。他认为,汕头科学城的成立就是为汕头的工业4.0筑牢压舱石,是推动汕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建设科学城,让汕头在激活科技创新引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集聚更多资源,涌现更多活力,具备更强竞争力。

特别一提的是,今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汕头高新区努力完善科创生态体系,将通过中试制造基地满足大中小各类型科技成果规模生产、便捷中试及个性化定制需求,加速未来产业前沿技术成果成熟化落地及商业化,助力汕头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