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智慧急救

作者:北京日报发布时间:2024-10-31

本报记者 孙乐琪

9月12日,首钢园。2024年服贸会公共卫生高峰论坛如期举办,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2—2023年第二批十大成果在论坛上发布。北京急救中心的“高级调度在线生命支持系统”项目,作为急诊急救领域的唯一代表,榜上有名。

多年心血、多年奋斗,终于结出了科技硕果。带队的北京急救中心科教科兼数据和信息技术科主任张进军手捧荣誉证书,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高级调度在线生命支持系统的研发是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重点攻关项目,在呼救者拨打120急救电话的第一时间,就能提供标准化的自救互救急救指导,弥补了院前急救人员抵达现场的急救“空窗期”。

这套我国自主研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系统,打破了美国对生命支持系统的垄断,目前已在全国21个省份上线使用,超20万名呼救者因此获益。

“获奖并不是目的。填补院前急救的‘致命空白’,让生命之光照耀到更多需要的地方,才是目的。”张进军说。

张进军(左一)在北京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大厅指导系统使用。

致命空白

“我在120工作已经快20年了。刚参加工作时,我国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还不到1%。”那时的张进军是一名跟车的院前急救医生,太多与生命失之交臂的遗憾,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急救,就是跟死神抢时间。

张进军以最有代表性的心脏骤停为例进行详解。院外心脏骤停是公认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我国的年发病率为97.1/10万。心肺复苏是救治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手段。“众所周知,心肺复苏启动越早,患者的预后越好。在发生心脏骤停4分钟内进行高质量心肺复苏,对于恢复自主循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为什么我国院外心脏骤停的死亡率常年居高不下呢?张进军介绍,如果在心脏骤停发生的1分钟内启动抢救,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大于90%。此后,每过1分钟,成功率就下降10%。

在急危重症患者急救过程中,尽早介入生命支持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如何在求助者即将坠入“悬崖”危急关头,迅即施以援手,将其从死神的手里抢回来?一次接听求救热线的经历,给了张进军启发。

“救护车快来!救救我的孩子,他已经不会哭了!”

电话那头,一位母亲带着哭腔不停地呼救。患者是一名不到2岁的儿童,吃葡萄时发生了气道异物梗阻,葡萄卡在喉头,死死堵住了气道,已经失去意识。

“您冷静下来,现在只有您可以救孩子的命!”张进军一面稳定求救者的情绪,一面电话指导她果断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在张进军的指导下,这位母亲勇敢地尝试急救,3秒钟后,电话里传来了孩童的哭声,张进军悬着的心放下了,他知道孩子咳出了葡萄,脱险了!

如果险情发生,不能在第一时间实施急救,结局不堪设想。

“许多呼救者在关键时刻不会救、不敢救,甚至不愿意施救。”在我国,第一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以及其他急救措施的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张进军说,受理急救电话后,120派救护车前往,患者及家属往往只能焦急地等待救护车的到来,不能采取有效的救治手段,“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都可能意味着生命正在远去。”

危急关头,如何让“旁观者”不再“袖手旁观”,也能伸得出手、使得上劲?由120调度专业人员提供规范性远程医学指导,或许是目前的最优解。

其实,院前急救体系相对成熟、救援技术相对发达的美国对此已有探索。1974年,美国一名医生通过电话指导一名家长对溺水孩子成功实施心肺复苏,挽救了生命。这是有记录的全球第一个通过电话成功指导的心肺复苏案例,也由此引发了针对急救人员到达前给予电话指导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美国相关领域专家成功研发了一套用于急救受理调度的医疗专家系统——医疗优先分级调派系统。

“这套系统采取知识库软件的形式,可以帮助急救人员在受理和调度过程中,完成标准化、医疗化和分级处置的流程。”张进军介绍,系统在受理电话时就能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和求救者的回答来评估病人的情况,并在救护车抵达之前指导现场人员力所能及地展开自救、互救。

能不能照搬这套系统呢?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此前,国内一些地区为了提高急救效率和质量,尝试购买美国的系统来复刻“标准答案”。但这套来自异国的先进系统,落地后明显“水土不服”。

首先是高昂的销售价格,让大多数地区的急救机构望而却步。同时,中美急救体系不同、国情不一样,导致该系统许多内容的设置不符合我国的急救诊疗常规和规范,“洋系统”与国内的急救机构难以适配。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应用自主研发的、安全可靠的软件系统,能有效提升国家医疗信息安全的自主可控能力,确保院前急救医疗数据的安全。”张进军说。

怎样才能加快实现院前医疗急救信息技术领域从0到1的突破,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建设一套我国自主研发、符合中国国情、能够在本土落地生根的急救在线生命支持系统,成了北京卫生健康系统,特别是北京急救中心的头等大事。

高级调度在线生命支持系统心肺复苏指导工具。

救命教程

10月11日下午,北京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大厅里,电话声此起彼伏。调度员面前的显示屏上不停地跳动着数据。

“家里老人叫不醒了,我需要救护车!”一名调度员正在接听求助电话,派车的同时,她进入了高级调度在线生命支持系统的页面,选择了“猝死/晕厥”的事件场景。

“是没有意识吗?”“呼吸怎么样?您看看他的胸部有没有起伏?”调度员详细询问患者情况,随即向呼救者发送了包含链接的短信,“点开里面的链接,我就可以远程视频指导您了。”

视频通话顺利接通,调度员清晰地看到老人瘫坐在沙发上失去意识,胸廓也没有起伏。“一只手的掌根部放在胸部中央的胸骨上,另一只手掌压在这只手手背上……”调度员立即远程指导家属进行心肺复苏。“胳膊肘伸直,我现在给您计数,一二三四、一二三四……”通过视频,调度员能看到家属的抢救动作是否标准,及时进行纠正,并跟随系统的频率监控工具精准地指导对方进行胸外按压。

环环相扣,共同努力,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抢救。救护人员抵达现场施救后,很快,患者就恢复了自主心跳,被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这样的规范化指导、规范化施救场景,每天都在北京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大厅里上演。

规范化的基础,是张进军带领北京急救中心团队,自2018年起历时3年研发并仍在不断更新、完善功能的高级调度在线生命支持系统。

这套系统可以实现呼救者与调度员及院前急救车组人员之间的视频电话通讯,让医疗指导人员直观地了解事发现场情况,并根据系统医学知识图谱逻辑判断执行救治预案,同时给予呼救人语音、图示、视频方式的自救互救方案。

张进军解释,要填补救护车到达之前的急救“空窗期”,最重要的是破解公众普遍“不会救”的难题,指导患者与呼救人提前进入自救、互救的流程。而这需要打破急救数据、信息传输的壁垒。

“仅凭电话很难让呼救者即刻精准领会急救措施的详细步骤。”为此,北京急救中心团队主动联系了通信运营商,为系统提供5G技术支撑。“我们结合5G和智能知识图谱技术,给呼救者提供标准化救命技术指导。”

“有人会问我们的视频电话通讯,与微信视频或某些品牌手机的视讯通话、畅连通话等有什么区别?区别就是,我们的视讯通话是没有限定条件的。”

张进军介绍,其他各类的视频通话,或需要添加好友、或需使用同一品牌的手机,才能建立连接。但在急救呼救及出诊过程中,呼救人、患者与调度员、急救医生之间,除了呼救电话外,再无其他联系方式。“我们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了不依托任何手机程序的、基于手机运营商和手机基本功能的、手机与手机之间的视频通话。”这也是现阶段实现急救人员对患者视频医疗指导的最好解决方案。

那么,如何让接线的调度员对患者的病症、病情进行准确判断和评估呢?“秘籍”就藏在系统的每一个风险事件场景的预设问题里。

为了让每一名临危受命的调度员都能成为专业、自信的急救者,生命支持系统按照29个场景,预设了近500个问题和配套答案。“这些问题可以在接线当场及时提示调度员做出准确的响应。”

为了让每一个动作都能“一举击中要害”,系统里每一个提问的设置都精心雕琢、几易其稿。张进军说,来自全国各地急救中心、急救各分支领域的数十名医疗专家,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展开研讨。反复切磋,反复斟酌,大量的医学术语被转化为自然语言或各地方言,专业的医疗话术变成了老百姓都能理解的“大白话”。

边用边改,研发不停。自2022年6月上线以来,北京急救中心又相继在高级调度在线生命支持系统中嵌入了心肺复苏频率监控、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分布地图、AED导航工具等多个实用的救命小工具。

智慧急救的体系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善。

调度员使用高级调度在线生命支持系统。

万里生机

“只有尽可能地填补不会救的空白、打通院前急救生命线,才能让更多生命在危急关头见到生机。”

救人于危难,这是每一名急救人员的执念,张进军当然也不例外。为此,在高级调度在线生命支持系统研发成功后,他和团队奔走于全国各地,向当地的急救机构推广系统。

孜孜不倦,必有回响。

自2022年6月正式发布上线起,截至今年9月15日,该系统已在国内21个省份的46家急救中心上线,通过培训认证的调度员有1212人,服务覆盖3.2亿人。紧急关头,帮助了20多万名需要救护车的患者,提供急救指导20多万次。

不断扩大应用版图的同时,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应用场景。

张进军介绍,目前该系统已发布了29个风险事件场景,分别是:猝死/晕厥、交通事故、外伤、抽搐、心脏疾病、呼吸疾病、醉酒、卒中、哽噎、分娩、腹痛、小儿发热、中毒、新冠/发热、高空坠落、中暑、溺水、哮喘、暴力/性侵、气体中毒、烧烫伤、触电/雷击、流产、咬伤/蜇伤、糖尿病、眼外伤、车辆落水、火灾、冻伤。

“救护车快来!快来!我老婆要生了!”不久前,南宁急救中心值班调度员黄斯琪经历了一次令她难以忘怀的别样救援——利用高级调度在线生命支持系统,指导“宝爸”在家中成功地为妻子接生。

当天19时许,南宁120指挥调度中心接到了这名“宝爸”的来电,听得出来,他非常紧张,口中一直重复着“救护车快来”,调度员按照接警流程记录地址后,迅速派出救护车。

“您别挂电话!”黄斯琪在派车的同时,根据系统的规范流程详细地询问产妇的情况。经判断,产妇急产,很有可能等不到救护车抵达就会分娩。于是,调度员一边安抚着产妇和家属的情绪,一边按照“教程”指导产妇分娩。

“深吸一口气,憋住!随着宫缩开始用力!”10分钟后,在调度员的指导下,产妇顺利分娩。随后,调度员又指导家属清理新生儿口鼻内的分泌物,拍打脚心直到婴儿啼哭……当电话那边传来婴儿响亮的哭声,黄斯琪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母子平安。彼时,转运的救护车刚好抵达现场……

“能够助力宝宝顺利诞生,我感觉自己很厉害。”谈到这次援助经历,年轻的调度员脸上写满了自豪,“是高级调度在线生命支持系统给了我信心。”

这样令人欣喜的成功救援,每一天都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

成都120调度员隔空救下呛奶窒息婴儿;沈阳急救中心远程指导,成功挽救抽搐晕厥患者;柳州120调度员远程抢救猪肚卡喉老人;宜春急救中心远程指导不慎被电击伤的工人自救脱险……

在北京急救中心,这套系统每个月完成3000多次在线指导。张进军说,同行都夸赞他们的研发成果是急救领域的“国货之光”,能够让这套我国独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急救产品遍地开花、生根发芽,张进军由衷地感到欣慰与自豪。但他也明白,路漫漫,还有许多的领域待探索、许多的细节待完善。

最近,张进军正琢磨着给系统嵌入生命体征识别、判断的小工具。现在,调度员通过系统联通视频后,能够看到患者的现场状况,但心率、脉搏、呼吸等情况,还不能通过视频进行精准判断;将评估委托给没有专业知识的呼救人、施救人,又往往难以得到准确数据。

“目前,我们正在将相关技术应用于高级调度在线生命支持系统。内嵌成功后,摄像头对准患者超过10秒钟,就能自动获取相关的生理参数。”张进军说。这无疑会大大提升院前医疗急救的服务质量。

“高级调度在线生命支持系统的研发远没有结束。”张进军表示,结合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技术,北京急救中心团队还将开展更密集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优化系统功能。

科技赋能,院前医疗急救迎来了春笋拔节般的新发展。

除了研发和推广高级调度在线生命支持系统外,北京急救中心还建立了多模式院前院内急救信息衔接平台——5G救护车与120调度指挥中心、医院急诊可实现高清医疗影像数据同步传输,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急救服务。

智慧急救犹如生命之光,与死神赛跑,与疾病较量,危急时刻为病患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