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100天 奋战百分百丨百炼成钢:细微之处见真章

作者:河南日报发布时间:2024-09-23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激光被称为“最快的刀”“最亮的光”“最准的尺”。这束由人类创造的“神奇之光”闪耀在中国制造的最前沿,也正成为生产芯片不可或缺的利器。

9月20日,记者走进河南省科学院激光制造研究所(以下简称“激光所”)原型机研发实验室时,几个年轻人正围着一个方方正正的“大家伙”讨论着。

“这是一台高精度和高自动化程度的晶圆激光隐形切割设备,目前已经是成熟的工业样机,稍微改动一下即可在芯片制造产线上实际应用。”该所副研究员邢金龙介绍。

芯片制造工艺复杂、流程众多,而晶圆切割就是半导体封测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他打了个比方:“这一步就好比是在为半导体结构打地基。地基打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因此要在细微之处见真章。”

面对质地硬脆、价格高昂的碳化硅等半导体材料,如何才能提高芯片良率?

他指着设备内部的展台位置,向记者演示:“传统的刀轮切割易崩边、损耗高,我们的激光光束达到了微米级,比头发丝还要细很多,可以直接在材料内部形成‘隐形切割’,最大化利用晶圆材料,不会产生热效应,速度也能提升3—5倍。”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部自主完成,仅一年时间就达到工业级水平——项目推进速度这么快,秘诀是什么?“年轻人多。”邢金龙说。

成立一年半来,激光所在“85后”掌门人江浩庆的带领下,集聚了近50位海内外优秀博士,工程师团队超30人,开展联合培养20多名研究生。这支由100多个青年人才组成的团队,正迸发出无尽的创新活力。

“我们这个设备很大,有各种分系统、子系统,涉及软件、硬件、机械结构、光学等多个交叉学科,遇到技术难点,就会叫着相关领域的同事开研讨会,给设备‘会诊’。有时候遇上特别难的问题,大家琢磨不出来绝不翻篇,研究到晚上十一二点都是常事。”“95后”软件工程师张天晖说,她很喜欢这种氛围,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们正在和省内一家半导体设备制造企业洽谈合作,成果落地转化指日可待。”邢金龙说,下一步,团队会继续迭代工业化原型机,不断提升设备的稳定性。

采访接近尾声,几个年轻科研人员抓着笔记本,讨论着问题匆匆走过……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