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从鱼到人”的演化有了新证据 灭绝4.36亿年的双叉苗家鱼在重庆秀山被发现

作者:封面新闻发布时间:2024-09-12

双叉苗家鱼生态复原图,背景为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奇迹秀山鱼、蠕纹沈氏棘鱼和灵动土家鱼。拟石科技制图

封面新闻记者 李茂佳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中国或许又提供出了一个新证明。

近日,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牵头开展的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新鱼化石材料研究再获新进展,发现了新的无颌鱼类——盔甲鱼类双叉苗家鱼,该研究成果在《古脊椎动物学报》(Vertebrata Palasiatica)上在线发表。

双叉苗家鱼发现于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的地层中,推断年代约为4.36亿年前。它的发现,为追溯“从鱼到人”早期演化补充了新的化石实证。

远古鱼类新成员现身

载有人类四肢线索

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矿产资源分院副总工程师陈阳介绍,经团队研究发现,双叉苗家鱼属于盔甲鱼类中的真盔甲鱼类,具有真盔甲鱼类典型的细长中背孔与头甲侧线系统排列方式,其头甲侧横管末端呈现出二分叉的状态,种名“双叉”由此得来。

双叉苗家鱼身体侧线与成对腹侧鳍褶。拟石科技制图

研究团队通过详细的比较解剖学研究,发现双叉苗家鱼和2022年登上《自然》(Nature)期刊封面的“灵动土家鱼”关系密切,二者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如中背管短、侧横管末端分叉等。

双叉苗家鱼头甲素描图。

“盔甲鱼的鳍褶最早见于灵动土家鱼,继灵动土家鱼之后,又在双叉苗家鱼中发现了腹侧鳍褶的存在,这可能代表着腹侧鳍褶在盔甲鱼中广泛存在。而腹侧鳍褶正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四肢的雏形。”

陈阳进一步表示,已经有充分胚胎和化石证据证明,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动物的四肢,是从鱼类的偶鳍(胸鳍和腹鳍)演化而来的。

但偶鳍最初是怎么形成的?长期以来学术界主要有“鳃弓假说”和“鳍褶假说”两种流行学说。

“鳍褶假说”认为鱼类偶鳍,最初是从沿着鱼类体侧壁一对纵贯全身的腹侧鳍褶演化而来,现在的研究也提供了来自基因、发育和胚胎学的证据。

而土家鱼与苗家鱼身体上就完好地保存了成对的腹侧鳍褶,为“鳍褶理论”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化石证据。

此外,研究团队在双叉苗家鱼的身体上还发现了一对纵贯身体的侧线,这是在盔甲鱼中的首次发现。

存活于4.36亿年前的“土家鱼科”

目前仅在重庆秀山发现

相关研究表明,“双叉苗家鱼”与“灵动土家鱼”共同组成一个单系类群,被命名为“土家鱼科”。

“‘土家鱼科’发现于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的地层中,根据国际地层年代表和地层对比,推断年代约为4.36亿年前。也就是说,‘土家鱼科’已灭绝近4.36亿年。”陈阳介绍,“土家鱼科”是继“涌洞鱼科”之后,重庆命名的第二个科级古生物分类单元,目前仅发现于秀山,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据介绍,‌‌志留纪是‌古生代的第三个纪,大约开始于4.4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 这一时期是早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以其独特的生物演变和地质变化而著称。‌

因此,陈阳表示,志留纪早期处于‘从鱼到人’演化的初级阶段,而人正属于有颌类。盔甲鱼类是与有颌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群,最早的有颌类很可能就是从志留纪的盔甲鱼类演化而来的。

“因此,志留纪早期的盔甲鱼类的发现,对于厘清‘从鱼到人’早期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陈阳说。

“此次发现的双叉苗家鱼化石上保存了身体侧线与成对腹侧鳍褶,体现了现有鱼类身体侧线和人类四肢,这两个重要结构的最古老的演化形态,为追溯‘从鱼到人’的演化补充了新的化石实证。”陈阳表示。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