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AI让代码变得廉价,品味正在蚕食软件

作者:神译局发布时间:2024-10-19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上个时代,软件在蚕食世界。谁的技术能力强,谁就能占据市场主导。现在,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代码开始变得不值钱,大家竞争的重点,开始朝着谁更有品味转移。文章来自编译。

2011 年,马克·安德森 (Marc Andreessen) 发表了著名的软件正在蚕食世界的宣言。有那么一段时间,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软件是变革的引擎,彻底改变了从科技到金融、从零售到医疗保健的一切。

在当时,技术实力意味着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作为硅谷的精神中心, Y Combinator 将技术创始人视为天选之人。而那些能够召唤并驾驭软件的人则被视为神祇。风投家给那些能将代码大规模扩展的人提供资金。毕竟,只有软件才能迅速而有效地改变庞大的传统行业。

如今情况已大不相同。软件已经被商品化——这是技术进步、成本、复杂性降低以及编程技能普及的结果。人工智能进入主流推动了这一转变。技术与文化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因此,光靠打造出色的技术已远远不够。

大家的软件都已足够好。软件曾经是武器,现在只是工具。

在资源匮乏的世界里,我们珍视工具。在资源富足的世界,我们看重品味。进入门槛很低,竞争很激烈,有太多的关注焦点已经转移——先是从技术转移到分销,现在又转移到了其他方面:品味。

品味正在蚕食软件。品味就是新武器。

不管表达方式如何,不管是靠产品设计、品牌还是用户体验,品味现在定义了产品被感知和感受的方式,定义了产品被采用,也就是分发的方式——无论是软件也好,硬件也罢,或两者兼而有之。

技术已经与文化紧密交织在一起。如今,人们无论身在何处、从事什么职业或处在什么地位,都将技术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要服务的市场是文化市场,实用加上品味是基础。

在这个新时代,功能性产品日益变成文化大潮的配角。因此,创始人们意识到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会写代码或掌握技术了。虽然实用性依然是关键,但创始人还需要在设计、品牌、体验、讲故事、社区以及文化相关性上进行精雕细琢。

史蒂夫·乔布斯和埃隆·马斯克之所以备受推崇,不仅是因为技术创新,还因为他们把产品和个人塑造成了文化偶像。

竞争已经不再局限在科技行业——创始人们现在还要跟那些在分发、社区建设及文化共鸣上占据优势的名人和网红竞争,尽管这些人不一定具备同样的技术能力。品味的提升将各种体验和视角引入到竞技场——这不仅从内部挑战着“传统”的硅谷,也会从外部发起冲击。

你可能会觉得,像苹果、特斯拉和Airbnb这样的公司,因为它们是面向消费者的典型企业,所以品味对它们来说尤其重要。但这并不是全部——消费者驱动的“品味”特质已经渗透到了科技世界的每个角落。那些曾经以实用性优先的B2C板块,甚至B2B软件行业,如今都感受到用户体验、设计、美学以及讲好故事的影响。

Arc 以设计和品牌作为核心卖点,与传统网络浏览器展开竞争。Linear 等工具是一款面向软件团队的项目管理工具,它们以公司建设的原则性方法和大量抄袭的登陆页面设计而闻名,也以产品功能而闻名。Arc 和 Linear 等公司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美学生态系统,邀请用户和拥护者成为他们版本的世界的一部分,并产生大量的数字和文字口碑。(他们的故事尚未结束,但他们在硅谷的这个领域中脱颖而出。)

Arc 以设计和品牌作为核心卖点向传统web浏览器发起挑战。像Linear这样的项目管理工具,不仅因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备受模仿的登录页设计而闻名,也因其产品的功能性而备受认可。4Arc和Linear等公司建立了完整的美学生态体系,吸引用户和支持者成为他们世界的一员,并在线上和线下获得口口相传。

即便在最前沿的技术领域,品味也和技术本身一样塑造着未来。

在通用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领域,OpenAI 的 ChatGPT 成为了市场的领导者。此后,Anthropic 的 Claude、谷歌的 Gemini、Meta 的 Llama、微软的 Copilot、Perplexity、Poe 等公司各自以不同的角度加入到这场竞争。是,他们是在技术战线上展开竞争,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进步,感觉他们会在类似的功能上趋于一致。

那该怎么竞争呢??答案在于它们的外观、使用感受,以及它们带给用户的情感体验。交互上的微妙之别(界面是否直观、友好、流畅)以及品牌美学(从趣味横生的网站设计到营销信息)都会变成新的差异化因素,用户往往会选择那些与其个人价值观更契合的工具。所有这些元素应该无缝地融合到产品之中,但这依然是值得关注的区别。

投资者再也不能找到最优秀的工程团队去资助,然后坐享其成了。

他们得去寻找这样大的团队,那种能捕捉文化相关性,并反映其日益多样化的市场价值观、美学和品味的团队。投资者如何在这个新环境中找到自我定位?他们把宝押在那些能抓住文化潮流的,品味驱动型的创始人。他们也在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和公司品牌。去重新设计网站,撰写宣言,推出播客,并与文化巨头合作。(当然,人们仍然会质疑风投是不是真的“了解”品味。)

代码不值钱了。金钱现在追逐的是用品味包装起来的实用性、以优美的形式塑造的功能,以及以艺术性为框架的技术。

但品味究竟是什么东西?字典上说,品味是辨别什么是高品质的能力,或者一种很高的审美标准。但谁来制定这个标准呢?在个体层面,品味是主观的——每个人对品味都有自己的个人理解——但在特定的文化或社区当中,品味是可以校准的。

品味是设计、用户体验与情感共鸣的结合,它决定了产品如何与人建立联系,并与他们的价值观和身份保持一致。这些东西单个拎出来并不等于品味;那只是表达个人品味的表现形式。最基本的标准是,品味绝不会平淡无奇——它会有自己的主见。

就像阿诺德·贝内特的名言所说那样:“好品味胜过坏品味,但坏品味胜过没品味。”

你在使用产品时,产品会让你产生某种感受,而且产品也会让其他人对你产生某种感觉。

产品不再只是功能性工具,而变成了情感接触点。越来越多的产品被设计为自我表达和社交信号的载体,反映出你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与身份。以技术为核心的产品与艺术的距离之近前所未有。

果真如此的话,这也意味着其他玩家对生态体系至关重要:比如艺术家、设计师、创作者、创意总监、媒体公司等。这不可避免会引出更多问题:

谁是品味的拥王者,谁是看门人?对品味的更大关注会引发什么样的文化战争?公司所在的城市或文化的影响会不会更加重要?没人可占有“品味”,但肯定会有足够多的人想尝试一下。

就像上个时代软件蚕食了世界并改变了各个行业一样,现在品味正在蚕食软件,紧接着要蚕食的将是硅谷。

在硅谷的新时代,品味不仅是一种优势,更是未来。最吸引人的创业公司将是那些能将卓越技术与精致品味结合到一起的公司。就算是在追求技术突破,也必须考虑品味与文化共鸣,而不仅仅考虑技术本身。单靠品味不会成功,但如果没有让品味发挥重要作用的话,你也赢不了。

随着品味渗透到各个领域,创始人与风投家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创始人如今不仅需要掌握技术创新,还必须具备文化共鸣的能力。而投资者呢?他们必须将宝押在那些会在未来创新浪潮中引领潮流的公司,在这些公司里,技术与文化不再是独立个体,而是合二为一。有些人也许不喜欢这种趋势,有些人会反对,而有些人则会选择观望——但这无疑是时代的象征。

创始人必须成为品味的引领者,而风投家则必须成为品味的仲裁人。

挑战:实用性仍需得到尊重。理论仍需付诸实践。自认为有好品味的人要多于确实有好品味的人。也许品味跟品味可以惺惺相惜,但指标能识别出品味吗?这更像是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氛围”——对吧?

译者:boxi。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