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柴人杰:在耳聋基因治疗“长赛道”上坚定奔跑

作者:新华日报发布时间:2024-11-13

柴人杰指导学生做实验。徐冠英 摄

□ 本报记者 徐冠英

11月7日,全省科技大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柴人杰荣获2023年度江苏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他领衔的项目“通过基因治疗恢复耳聋患者听觉功能”摘得2023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攻克了耳聋基因治疗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成功恢复15名重度遗传性耳聋患者的自然听觉。

柴人杰告诉记者,团队与8家大医院合作开展IIT(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为耳聋患者做基因治疗。15名患者接受治疗时,最小的一岁两个月,最大的23岁,大部分在3岁至8岁之间。

这是十年磨一剑的收获。自2013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国到东南大学工作以来,柴人杰便潜心研究耳聋基因治疗。

何为耳聋基因治疗?通俗地说,就是患者哪个耳聋基因突变了,就把哪个纠正回来,实现标本兼治,恢复自然听觉。具体工作主要包括载体研发、明确基因致聋机制、将基础研究进行临床转化。

研究历程困难重重。例如,AAV(腺相关病毒)是传递基因的载体,团队半年筛选了当时所有商业化的AAV,没有一款适用于内耳细胞,只能与其他团队联合研发AAV。做基因治疗,要把核酸药物注射到患者内耳,但同样没有现成工具。好在东南大学有着医工交叉优势,内耳药物递送手术机器人的研发问题解决了。

这是在新赛道上的领跑。目前,全球仅有5家公司开展耳聋基因治疗研究。其中的领跑者——苏州星奥拓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柴人杰团队与国内药企“复星医药”合作成立。

“从小动物试验、大动物试验到第一例患者接受IIT;从发表第一篇临床文章,到制订第一份临床指南,再到参与制订第一个临床标准,我们都是第一。”柴人杰很自豪,“第一例患者的治疗,比美国早8个月,比欧洲早一年两个月。”今年8月,星奥拓维OTOF双载体基因治疗药物,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孤儿药资格认定,意味着后续审批将进入快速通道。在国内,该药物的IIT阶段已经完成,计划下个月申报临床试验,争取明年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因在前沿领域实现重大创新,42岁的柴人杰已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这也是一条漫长的赛道。柴人杰说,目前确切知晓的耳聋基因有225个,团队才基本完成针对OTOF这一个基因的研究,走出“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要扩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既提高OTOF基因治疗效果,也向更多基因发起冲击。

柴人杰语速很快,唯有讲述患者父母激动的反应时才不由地慢下来。中国每1000个新生儿就有1—2个患有遗传性耳聋,患儿恢复听觉后父母的喜悦,让柴人杰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不光是治病救人,也会改变孩子的一生,有很大的社会效益。”

除了基因治疗,团队还在探索干细胞疗法,建立神经干细胞移植与人工耳蜗植入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体系,提高人工耳蜗的疗效,扩大人工耳蜗的适应症范围。

这位连说话都争分夺秒的青年科学家,深受其博士导师丁家桓所言“做人看过程,做事看结果”的影响。“做事没有结果,过程再辛苦、付出再多,都等于零。这句话,我也经常跟学生们说。”柴人杰说。

让更多失聪者回到有声世界,就是他追求的结果。柴人杰已把耳聋治疗研究作为毕生的事业,将在这条“长赛道”上坚定、全力地奔跑。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