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不要追求绝对的安全感

作者:YouCore发布时间:2024-09-23

《每日人物》曾报道过一篇大厂人花250万买保险的文章。

报道里的第一位人物黄若唯,在头部大厂工作,年入百万,但每天依然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焦虑。

为了追求绝对的安全感,两年时间,她买了8份保险。

6份重疾险,每份每年缴费近2万,全部的赔付额度加起来,有几百万,报销覆盖了最多的疾病类型、治疗方式、药品范围。

除了这些重疾险,她还买了1份国家个人养老金,每年缴费1.2万,交够15年,可以每月领取1000多元,直到去世。

还有一份1年缴费10万的储蓄险,也叫增额寿,交15年,领取的时间越晚,它每年的利率越高,最高可以达到3.5%

2年8份保险,她花掉了50万,未来还将付出超过200万。

保险,成了她生活里最大的支出项。

不只是她一个人选择如此,报道里还写了不少跟她一样的大厂人,通过花上百万买保险,以抵抗可能滑落的恐惧。

但事与愿违,随着保险数量的增加,她们不仅没有感到更安全,反而因为保费支出不断攀升,不仅背负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内心也变得更加焦虑不安。

例如,报道中一位叫艾可的,把剩下的30万存款全部挪出来买了增额寿险之后,失业了。

一个月没找到工作后,她熟悉的焦虑感回来了。

如今,她每年的重疾险和养老年金支出要大几万,在失去大厂工作后,原本保障生活的保险变成了债务。

她老公劝她,“这个东西能停就停”,但她觉得起初是觉得保险有用才买,不能没钱了就停掉。

如果退保,要扣除手续费,‌最多可能导致超过50%的本金损失。而像医疗保险,暂停之后,假如生了病,可能再也买不了医疗保险,就算不生病,重新投保时,费用也更贵。

这些沉没成本、机会成本让她想再坚持几年。

于是,她调整心态,更加努力地找工作,只是偶尔有点心酸,“有种我要为保险打工的感觉”。

看了这篇报道,我不由得想: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保险吗?这样做真的能让我们获得安全感吗?

其实,不只是这篇报道里的大厂人如此,许多非大厂的人一样都陷入了这种追求“绝对安全感”的怪圈。

他们以为通过购买更多的保险,就能为自己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墙”。却往往忽视了,这种过度的安全感追求,反而可能让他们失去更多。

01 资源浪费

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为了规避一个看起来微乎其微的风险,就轻易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说起来,这些资金其实本可以不用花的,但我们却总是有种“防患于未然”的心态,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安心。

就像《每日人物》里报道的黄若唯,都已经说不清楚自己怎么买了那么多保险。

只要有同事离职、转型成保险经纪人,找到她说,“以你现在的收入,这个赔付金额配不上你了”。

她立刻心动,下单付钱。

有了8份保险后,她已经记不清哪些是纯消费型的保险,哪些如果以后没有用上,还能拿回本金。

而且,这些保险还不能让她一劳永逸。

因为医疗手段进步得很快,后来推出的一些设备、药品,都不在她已购保险的保障范围内,她还得不断缝缝补补,增购新的保险。

这些钱,她本都可以不用花的。

这些重复投资,不仅没有带来额外保障,反而增加了她的经济负担。

假如没有生重病,她买的这些医疗保险就像是花钱买空气,变成一项纯粹的心理安全感。

即使生重病了,现在每个人的社保加上官方的大病补充医疗险,已经能够报销80%的医疗费用。

如果想防范更充分一点,那就每年花个几千元买一份纯消费型的医疗险对剩下的20%做补充,保障就挺足够了。

设想一下,如果她将目前用于购买保险的250万,只拿出100万用于自费,就能帮她应对至少500万的医疗支出。

这个保障,岂不比她购买多达6份的重疾险更有效,并且花费还少了100~150万。

02 资源错配

资源错配,是绝大多数人都未意识到,但却常常会犯的错误。

特别是我们过分关注那些可能性极低的风险,并为此投入大量的金钱后,等真正急需钱时,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捉襟见肘,无钱可花。

例如,《每日人物》报道里的艾可,将仅剩的30万存款挪出来,全部买了储蓄险。

如果她15年后才开始提取,每年就会有3.5%的利息,超过了当下基金、固定存款、银行大额存单的涨幅。

她的这样做法看似稳妥,但实际上,却影响了当下的发展。

因为,她将当下宝贵的资源,过多地配置到了低效的未来安全防范上。

这些资源,本可以被她用来投资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开拓更广阔的人生道路。

但因为资源错配,当她当下需要钱的时候,她只能选择投资回报更低的一条路。

在被大厂裁员,家里又没有什么存款后,她饥不择食,将离家方圆10公里以内的全部公司都广投了一遍,哪怕钱给得比以前少,她也接受。

但即使她这么卑微了,却没收到一个面试邀请。

唯一回复她的HR,似乎猜到了她找工作的诉求,上来就直说“要晚上10点后下班。不会因为给你钱少,就不让你加班”。

但如果她留着这30万存款,就完全可以选择待遇更好、发展更有前景的岗位,哪怕距离这些岗位的要求有差距,她也可以多花一些时间来做针对性的准备和提能。

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自觉的资源错配,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当下就能带来收益的地方。

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把握现在,同时也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享一个我每天、每周、每月都在用的复盘模板,只用花5-10分钟。

我已 经梳理成了sop表格,你直接照抄即可。

03 徒增焦虑

有时候,我们太过专注于那些可能发生的“万一”,以至于忘记了享受眼前的“一万”。

当我们不断地将注意力投放在生活的各种潜在风险上,我们就像是在自己心头种下了一颗颗焦虑的种子,它们会不断生根发芽,最终让我们陷入无休止的担忧漩涡之中。

但这样的状态对我们真的好吗?

每天忧心忡忡,不仅会让我们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更可能让我们走向心理问题的边缘,比如抑郁。

我有个朋友就是一个典型。

她以前的日子过得挺滋润的,每个月的收入都远远大于开支,可以说是生活无忧。

但是,自从她上了家庭理财规划的课,做了各种理财配置、买了香港各种高端的保险后,一切都变了。

每年的收支变得刚刚好,没有一点余地。

于是,她开始天天担心,万一哪天被公司裁员了,没钱支付那些保险费用怎么办?

这种担忧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恰好,《每日人物》的报道里,也有一名叫陈之华的人。

在生育之后,给全家买了重疾险;一年5万、缴费10年的储蓄险;还单独给孩子买了60万的储蓄险,20年后,她的孩子可以领取到120万。

但买了这些保险后,她反而更焦虑了。

“因为我做的保险配置,都是基于我目前的薪资水平。”

一年十来万现在对她来说不算什么,但要是有一天失业,收入为0时怎么办?

所以,这种“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傻事最好就别做了。

04 绝对的安全感是不存在的

以上的资源浪费、资源错误、徒增焦虑的副作用,其实都是因为我们不切实际的“贪”所带来的。

我们得明白,这世界上,绝对的安全感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你或许会想,我努力奋斗,攒下一笔不小的财富,买足保险,就能安稳无忧了。

你买的保险,在你心里不只是看病报销那么简单,更是你潜意识里害怕阶层滑落的兜底。

但真相是,这种兜底的脆弱性,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我们试图通过构建一道道防线,来确保自己的社会地位不会滑落,但这种做法,就像是在沙滩上建城堡,潮水一来,便化为乌有。

我看过陈存仁写的《银元时代生活史》。

陈存仁是民国时期的上海名医,20刚出头就已凭医术成名。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了自己的轿车、在上海盖了独栋别墅。

但即使这么一个人,在连续战乱和国民党法币恶性通货膨胀的时代背景下,都能变得一贫如洗,只能在1949年忍痛留下母亲、太太和孩子,只身去香港行医。

我们再怎么为未来做防范,也很难做得比陈存仁更好吧?

其实,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如果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的人生轨迹就被预设得清清楚楚,每一步都毫无悬念,这样的生活,你真的会觉得幸福吗?

一点不确定性都没有的生活,让我想起了家里养的那只泰迪犬。

它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饭、睡觉、玩耍,无忧无虑,看似让人羡慕。

但换个角度想想,它其实已经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权,成了生活的宠物,而不是生活的主人。

它的世界,虽然安稳,但也失去了无限的可能。

所以,与其徒劳地追求那根本不存在的绝对安全感,不如学会接受和拥抱生活的不确定性。

05 以风险防范的思维替代对绝对安全感

绝对的安全感追求的是,无论发生何种情况,都能保证自己不比现在差。

就像前面说的那些过度购买保险的大厂人,她们潜意识真正想的是:

“无论发生什么重大疾病或灾难,我都能保持目前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变。

甚至还能借助保险,在20、30年后躺平享受财富的增值。”

但这种泡沫般的念想,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无法实现。

而风险防范追求的则是,无论发生何种情况,至少能保住生存,保有从头再来的机会。

它并不追求万无一失,更多是一种智慧的底线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更符合社会现实,也更有落地可行性。

在风险防范思维下,你不需要盲目地追求“零风险”,也就是不需要为每一种可能的疾病都购买保险。

你要做的是,确保不会因为一次大病就生活难以为继,没法东山再起。

因此,你只需要购买一份物美价廉的消费型的综合医疗保险,这样你就能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也不会过度消耗当前的资源。

同时,放宽自己的心态,不用提前去为未来焦虑。

假如你担心的这些重大疾病未来压根本没有发生,你岂不是白白焦虑了?

假如万一这些重大疾病发生了,那你现在焦虑也无济于事,还不如享受好当下,留待未来再焦虑。

追求绝对安全感不仅是一种徒劳无功的行为,反而会带来更多焦虑和资源浪费。

真正的安全感来源于我们应对变化的能力,而非对变化的回避。

所以,放下对绝对安全的执念,拥抱生活的不确定性,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要精彩得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YouCorer”,作者:YouCore王世民,36氪经授权发布。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