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红星二锅头是怎样酿成的?纯粮固态酒品质是如何保证的?在红星二锅头透明工厂24小时直播间,就能够找到答案。自开播以来,消费者跟随镜头见证了红星二锅头的智能粮仓,装甑机器人、物料转运车、量质摘酒系统的智能化运转,以及数千个陶坛对高品质二锅头的酝酿。
敢于进行工厂直播,在于红星二锅头对于纯粮固态、自酿自产品质路线的坚守。无论是1997年“红星56度大二”被认定为二锅头酒国家实物标准样,还是2020年先于新国标进行“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认证,或是近年来借助智能制造创新酒体品质表达,红星始终不忘品质初心,扮演好国民餐桌“当家酒”的角色。
“真纯粮”品质看得见
2024年3月,红星二锅头透明工厂开播,并作出“真纯粮敢透明”的承诺。红星之所以敢于进行工厂直播,在于对纯粮固态酿造品质的自信。
自1949年建厂以来,红星始终坚持纯粮固态发酵工艺,为百姓酿造优质的二锅头酒。自2020年起至今,红星二锅头旗下所有光瓶酒产品,陆续获得“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认证。
2022年,《白酒工业术语》《饮料酒术语和分类》两项标准实施,要求白酒以粮谷为主要原料,不能含有食品添加剂,行业以次充好乱象得到整治,在品质上先发布局的白酒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一直坚持纯酿固态酿造技艺的红星二锅头赢在起点,顺利完成标准过渡。
面对行业竞争,红星最大的王牌就是坚守品质。红星全面继承北京二锅头传统酿造技艺,并在传承“纯粮固态酿造工艺,掐头去尾取中段摘酒技艺,只留清香纯正第二锅”内核的同时,不断创新升级工艺技术、生物技术、生产设备等在酿造过程中的应用,优化二锅头酒体品质,引领二锅头品类发展。
在北京二锅头酒研究院,红星二锅头探索发现微生物在白酒制曲、酿酒过程中的代谢规律,转化为可实施的技术手段,并实现工艺与智能化设备联动;创新酒体设计体系,成就“快速、高效、科学”的人机共品模式,持续破解二锅头酒体品质密码,为纯粮固态酿造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酒体品质表达
与共和国同龄的红星二锅头,凭借亲民的价格与优秀品质,被誉为老百姓餐桌上的“当家酒”,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1949年5月,红星前身华北酒业专卖公司实验厂成立。以二锅头工艺名称作为产品名称,红星开创出北京二锅头品类。1997年,“红星56度大二”被原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定为二锅头酒国家实物标准样,成为品质标杆。
在酿造技艺方面,红星坚守纯粮固态、自酿自产的品质路线,将二锅头传统酿造过程归纳梳理为45道工序、102个环节,并提炼出398项工艺标准,精确量化酿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使酒体更稳定,风味更正宗。在此基础上,红星严格执行“原料品种一致、酿造工艺一致、产品配方一致、感官品评一致、检测标准一致”标准,确保为消费者酿造出“粮香馥郁、清香纯正、陈香优雅”的二锅头酒。
创新研发方面,红星已建成北京二锅头酒研究院、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与高景炎大师传习所等多个产、学、研平台,并拥有一支超百人的专业化科研团队,为品牌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近几年,红星构建起“1+1+N”生产经营新格局,并在北京、山西等地布局多个自主智能化灌装生产基地,为延续红星品质路线提供科技赋能。
在山西汾河流域,红星计划分期建设年产原酒11.5万吨、储存能力13.5万吨的智能化、生态化酿造基地。这里有装甑机器人、无人物料转运车、自动摘酒系统等智能化设备应用,实现了原辅料搅拌、润粮、蒸粮、加曲、入池、出池的自动化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生产质量。
老字号焕发“最潮”范儿
凭借良好的公众综合评价和产品力,红星在2023科技国潮产业大会上获评“最潮老字号”。红星的“潮”,在于对纯粮固态、传统二锅头酿造技艺的品质坚守,也在于不断对二锅头进行品质定义。
二锅头是北京不可或缺的文化名片,作为诞生于北京的中华老字号,红星的潮范儿还在于地道醇厚的京味文化底蕴。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为20,517.4亿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3万亿元,超八成消费者对国潮品牌较为信任。作为北京百姓餐桌上的“当家酒”,红星于2024年7月推出极具国风韵味的“红星一品”。
“红星一品”全面传承北京二锅头地缸发酵、清蒸清烧、固态蒸馏等清茬大曲酒工艺,同时运用北京二锅头酒研究院的特有功能微生物,由12位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共同把关,用科技为传统清香白酒注入新的品质表达。凭借独特的酒体设计和品饮体验,“红星一品”摘得第二十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青酌奖,获得行业专家、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青睐。
为更好地向消费者传递品牌内涵,红星近年大胆创新表达方式。2024年7月,纪录片《真探来了》开播,红星二锅头陪伴摄制组一路探寻楼兰古城。近期,暖心剧《爱在胡同黄昏时》收官,全网总播放量超过3.1亿次,剧中的红星二锅头让观众品味到了北京的人文风貌。
实干为先,守正创新。未来,红星将继续围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需要和市场需求,持续提升提高核心竞争力。
文/郭铁
编辑 李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