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什么是低代码?它的能力模型是什么?

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发布时间:2024-09-22

最近几年,开发界有一种“低代码”的开发方式,可以快读搭建我们想要的产品。但不少产品对这种模式并不了解,这篇文章,我们看看作者分享的内容,相信可以帮到大家。

一、什么是低代码

企业管理大多离不开信息收集、团队协作、数据分析等需求。

通过表单(信息收集)、流程(团队协作)、报表图表(数据分析)、权限分配(信息安全)、消息提醒(信息)等功能可以实现这些需求,而低代码开发则是抓住这些共性,通过组合搭配,就可以搭建出符合需求的个性化管理应用。

二、低代码发展历程

在市场、疫情、资本多重驱动下,中国无代码市场发展进入加速期;

美国无代码发展相对成熟,已经有诸如Outsystems等独角兽企业,和Salesforce等软件行业巨头 在建立低代码开发生态。中国无代码起步时间晚,但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体量,随着近两年市场参与者的增多,无代码开 发平台的生态体系逐渐完善,发展正在加速。

1980年IBM的 快速应用程序开发 RAD 投入使用(一组简单的程序,允许用户以可视化方式装配桌面应用程序)被称为“低代码”

2010年 麻省理工又将这一概念应用于儿童编程领域,产出了风靡全球的Scratch

2000年,VPL(Visual Programming Language可视化编程语言)

2014年,研究机构Forrester Research正式提出了“低代码/零代码”的概念

2015年微软、谷歌等巨头入局。

2015-2018年期间,国内低代码厂商像简道云、氚云等也斩露头角;国内独立的低代码平台开始相继发布

2018年西门子收购Mendix,OutSystems获得融资,低代码在海外走红。

2018年起,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百度纷纷入局。Gartner提出aPaaS和iPaaS的概念

2019年起,低代码成为我国ICT产业中最明显的增量市场。

2021年,钉钉6.0发布会再次引燃低代码市场。

2023年3月,微软发布Power Platform Copilot,引领AI生成式低代码应用开发新时代。

(注:本文成文于 2023年 5 月 ,原为企业内部分享)

三、低代码开发方式对比 1. 传统开发VS低代码开发

2. 命令式编程VS描述式编程

使用传统的命令式编程语言开发企业应用程序极其复杂,需要使用精确的指令控制计算机执行的每一步操作。

使用描述式编程模型,您只需告诉计算机想要的结果,计算机会按照您的需求自动完成编程,生成你想要的应用程序。

3. 低代码和无代码的特点

低代码和无代码的主要目的,都都旨在作为传统应用程序开发的替代方法,方便为企业中的平民开发者(组织中不一定具有技术或编程专业知识的员工)构建新应用。

但低代码和无代码也有不同之处,如:

四、低代码平台的分类

低代码平台分为两类,业务型低代码和开发型低代码

五、低代码厂商发展路径

低代码赛道的竞争越来越多元化,厂商类型覆盖原生低代码厂商、SaaS类厂商、传统软件厂商、中台类厂商以及云厂商。

面临日渐激烈的竞争环境,不同类型的厂商由于原始基因不同,发展路径亦不一样,基于自身优势和特点在低代码赛道展 现出差异化竞争能力。

总结

  1. 产品功能越强大,对代码的要求就越高(学习成本高)
  2. 操作简单的,不需要使用代码,功能也就相对单一一些(学习成本底)
  3. 低代码平台的本质目的是提升研发效能,平台功能是否强大并不是黄金标准,平台选择需要针对各产品的场景、用途适配(选择合适的)
六、低代码能力度量模型 1. 业务场景

低代码覆盖的业务场景越多,低代码能力就越强。

传统应用——创新企业应用

B 端应用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制造业整体应用场景更为丰富

行业应用成熟度模型主要从低代码应用渗透率低代码应用丰富度两个维度进行考量,渗透率主要考量低代码在不同行业 的应用广泛性和接纳度,应用丰富度主要考量低代码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多样化程度。

制造业产业链较长,上下游关系复杂, 且较早开始应用系统软件,应用场景多。

汽车和零售行业涉及订单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场景较为丰富,发展紧随其后。

金融和新科技的某些特定场景如企业业务管理、营销、在线程序等灵活性较强,与核心系统紧密度不高,通常选择低代码作 为轻量级应用。

政务、教育、医疗等行业体系较为复杂,数字化转型进程较缓,且对于软件应用的前瞻性要求不高,整体 渗透较慢。

2. 用户群体

平台覆盖的用户群体越大,低代码能力越强。

按用户专业程度划分

根据需要搭建的应用类型来看,普通的信息采集、展示功能,运营人员应可以徒手搭建(不管是哪个低代码平台产品)

不同的用户类型,使用低代码有不同的需求,你不能要求运营人员去写代码编排复杂的业务应用,比如进行高开写代码自定义组件等;不同的业务、不同的需求类型,应交给合适的角色去完成

复杂业务逻辑型应用,必然涉及后端逻辑。而目前的低代码平台现状均为“前端友好”型,后端稍逻辑的实现只能通过调用第三方API实现,因此从项目、应用的视角来看,编码必不可省、必不可少。

Forrester认为国内低代码厂商的多样性强,可划分为9个大类,包括:数字流程自动化(BPM)、公有云、面向专业开发者的低代码开发平台、面向业务开发者的低代码开发平台、AI/机器学习、BI、协作管理、流程自动化机器人(RPA)、数字化运营平台。

低代码不是一个用来吸引业务用户的用语,业务人员见了“代码”两个字就吓跑了,再低也没用;

如果业务人员写不了 100 行代码的话,那 10 行也一样写不了

所以,像一些产品不会将自己的“低代码平台”直接命名为“XX低代码”,为了面向「非技术人员」,如维格表、飞书多维表格、宜搭等等

3. 能力完整性

技术表达力的完备程度越高,低代码能力越强(具有与源码开发等同的技术表达力)。

以Web App为例,能力完整性要求低代码平台能够表达UI(含交互效果)、前端业务逻辑、接口调用、甚至后端业务逻辑、数据模型等,能够替代源码开发

例如百度·爱速搭,在后台能够直接定义组件的字体、尺寸、主题色等等,如果还不满足还提供代码自定义

4. 原料包容性

低代码平台对不同输入的接受能力越广,能力越强。

对于长期迭代的业务而言,日常使用最频繁的一定是业务组件,而不是通用的公共组件

这种情况下,如何录入定制组件、如何支持定制组件与标准组件混用是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

源码开发的一大优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复用现有代码,无论是公共组件/业务组件、第三方模块,甚至非标准模块,都可以随时通过封装引入,甚至源码拷贝的方式来复用

而低代码平台则不同,对于组件、模块大都有明确的准入规则,只有符合标准的“原料”才能进入到池子中,供平台用户复用。

按组件的通用程度分为公共组件与业务组件,平台只收录通用的公共组件,极大地简化了组件版本管理,但这种划分对于长期持续迭代的业务并不适用,由于无法复用现成的代码,低代码模式下开发效率远低于高度复用的源码开发。

5. 产物丰富度

低代码平台输出的产物形态越丰富,低代码能力越强。

输出产物可分为3类:「最终产物」「中间产物」「初级产物」

最终产物的完成度最高,但可复用程度最低,初级产物与之相反。多种形态的输出产物意味着强大的可复用性和灵活的集成方式,例如:

  • 低代码开发与源码开发混合使用,允许平滑过渡;
  • 基于低代码平台产出的半成品二次开发,减轻一部分工作量。

初级产物:多种形态的输出产物意味着强大的可复用性和灵活的集成方式,例如

  • Atoms 原子:最细粒度的组件,Button,Input 等
  • Molecules 分子:由一组原子组成,标签、Input 和按钮构成一个表单元素。它们是 Design System 的基础
  • Organisms 器官:也就是系统中的区块,由各个分子组成的更为复杂的组件
  • Templates 模板:它们是由一组「Organisms」组合而成的最终结构,它约定了页面中的实际布局。
  • Pages 页面:由以上元素构成的呈现页面
6. 链路覆盖度

低代码对完整生产链路的覆盖度越高,低代码能力越强。

不同业务环境中,具体的生产链路可能不尽相同,但都需要明确低代码平台的链路覆盖范围,不断优化覆盖范围内的环节,同时尽可能降低与范围外各个环节的协作成本。

并入:对必要流程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支持,避免将低代码平台与生产链路上下游的接缝暴露给用户,由人工来填补

连通:例如,一个表达力很有限的低代码平台可能需要与源码开发模式配合使用,此时可以考虑与源码开发中的代码仓库联动,将产物一键上传至代码库,或者反过来将低代码能力嵌入到IDE中,辅助源码开发。

7. 协作效率

不同角色在低代码下的协作效率越高,低代码能力越强

不同于源码开发,低代码开发作为一种新的研发模式,在协作效率方面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产品经理:可通过低代码平台产出高保真原型,交由研发人员进一步开发,甚至能够自行快速调整文案、图片素材等;

UED:设计工具对接低代码平台,无需人工标注、走查效果。

Design2Code(设计稿转代码)是解决UED与研发人员的协作效率问题的另一种思路,相比之下。

如网易数帆,通过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来分析和理解业务原型稿中的元素,帮助低代码开发者将设计稿快速转换成页面

8. 智能程度

越智能,低代码能力越强

程序能够自动做出(我也认为正确的)决定,那么它就是智能的

因为智能的基础是数据,基于大数据集分析得出的规律是程序决策的重要依据。而源码开发由于其灵活性,并不能提供细致的有效输入,低代码平台限制了人工编码的灵活性,提供了一种配置化的程序表达方式,产生的配置数据能够作为推荐算法的输入,进而帮助人工决策:

让部分生产环节从人工决策走向自动化的数据驱动决策,低代码平台在这样的智能化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七、结语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低代码开发平台已经成为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升研发效能的重要工具。从IBM的快速应用程序开发RAD到微软Power Platform Copilot的AI生成式低代码应用开发,低代码技术经历了从概念到实践的演变,不断推动着软件开发的边界。

低代码平台以其易用性和灵活性,降低了编程的门槛,使得非技术人员也能参与到应用的构建中来。它通过业务型和开发型两大类平台,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无论是简单的信息收集还是复杂的业务逻辑处理,都能在低代码的框架下找到解决方案。

低代码的能力度量模型涵盖了业务场景、用户群体、能力完整性、原料包容性、产物丰富度、链路覆盖度、协作效率以及智能程度等多个维度,这些维度共同定义了一个低代码平台的成熟度和适用性。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低代码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自动化决策和更广泛的业务场景覆盖。同时,随着更多行业和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低代码平台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成为推动企业创新和增长的关键力量。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低代码开发平台无疑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高效的软件开发方式,它将继续引领软件开发的新趋势,帮助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乘风破浪。

参考资料

艾瑞咨询-2023年中国低/零代码行业研究报告.pdf

作者:宇相 微信公众号:设计谜

本文由 @宇相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