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哈佛教授反思:为何我指导的2000名学生,三分之二的创业仍以失败告终?

作者:复旦《管理视野》发布时间:2024-09-23

为什么大多数初创公司注定失败?这个问题在几年前就让我夜不能寐。

作为哈佛商学院创业课程的教授,我曾亲眼见证两家初创公司相继倒闭,它们的创办者都是我的学生。

Triangulate公司,以运营在线交友网站为主,拥有出色的团队;

Quincy公司,专注为年轻职场女性设计、销售价格合理、款式新颖的职业装。

两家公司都在创业初期表现出强劲势头,却最终失败了。究竟为何?尽管我可以列出很多可能的原因,却无法确定最根本的那个。

这一现象让我心中充满困惑与不安。我每天面对的是来自全球各地最具商业智慧的人才,教他们如何在未来的创业旅程中一击即中,走向成功。然而,当谈及如何规避失败时,我发现自己却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令人深思的是,超过三分之二的初创公司都以失败告终,这显然是个值得探讨的领域。

在过去的24年里,我担任了哈佛商学院MBA“企业家型经理人”必修课的主讲人,并根据创业中的不同环节,结合我个人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开设了11门选修课。

哈佛商学院一直是初创企业的孵化器,自2006年以来,校友们创办了1300多家由风险资本支持的公司,其中有19家发展成了市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如个性化服装电商Stitch Fix、科技公司Cloudflare、互联网健康企业Oscar Health,以及社交游戏公司Zynga。很多公司的创始人是我的学生,我曾为他们的创业计划提供建议。我至少指导过2000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和校友。

在成功案例的光环背后,失败的故事也比比皆是。这些创业者才智过人、精力充沛,他们按照我们提供的创业指南尽力经营,发现市场空白、设计符合需求的产品,采用精益创业的方法验证市场,并依托经过验证的商业模式组建团队。理论上,他们本该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

为什么这些看似蓬勃发展的公司会走向失败?这让我对自己教授的创业课程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开始质疑自己传授的那些创业策略是否真的像我所认为的那样有效。假如我无法解释他们为何失败,我又如何有底气教学生们创业成功的秘诀?

于是,我决心深入研究,找出初创公司失败的根源。

通过分析失败的经营模式与错误的决策,我希望帮助创业者少走弯路,让他们的公司避免在成长过程中步入泥潭。毫无疑问,失败是有害的,尤其是那些可以避免的失败,它们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资金,更让社会错失了本可以更好利用这些资源的机会。社会需要企业家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有限的人才和资源消耗在糟糕的管理中。

如果创业者拼尽全力后仍然失败,我希望他们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起步。因此,我将在此分享多年研究得出的宝贵经验。

#1 破解失败之谜

为了破解失败之谜,我先将目光投向其他领域——从医学、体育到军事,这些看似与商业无关的行业是否也有类似的失败现象?是否像创业者一样,他们同样难以预见失败,或有效规避?最关键的是,他们的经验能否为初创企业提供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我得到了一个让人释然的答案:无论是哲学、体育,还是其他领域,专家们都一致认为,失败是学习的最佳途径。精益创业大师埃里克·莱斯曾说:“如果你从未失败,那你也不会学到任何东西。”这与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观点不谋而合。只有在偏离预定轨道时,才能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计划并发现其中的不足。正如科学家总是在实验失败时,才能从中获得新的见解。

在分析其他领域的失败案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人类通过两种方式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一是直接经验,也就是个人的亲身经历;二是间接经验,也就是从他人的教训中学习。

直接经验,如同一个出色的导师,帮助我们反思错误。但对于初次创业者来说,他们几乎没有机会积累这类直接经验,甚至有过几次创业经历的人,其能总结的教训也非常有限。因此,很多初创者在面对全新挑战时,难以预测行动的结果,逐渐将个人命运与公司紧密相连,失败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损失,还有深深的负罪感与挫败感。

幸运的是,间接经验可以弥补这些缺失。从他人的失败中学习,正是哈佛商学院教学模式的核心。我深知这些公司案例如同利器,能为创业者拨开迷雾,帮助他们识别并尽量避免失败。

更有价值的是那些曾经濒临失败但最终绝地逢生的故事。这类案例不仅揭示了错误的根源和责任归属,更教会我们在危机中做出关键决策。正因如此,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特别强调此类案例,让大家学会在关键时刻如何挽救局面。

通过对这些失败案例的研究,我还发现了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我们通常过于简化失败的原因。哲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单因谬误”,即在分析失败时,人们倾向于寻找最显著的单一原因,而忽略了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性。此外,人们也常犯“基本归因错误”,在评判他人时,往往过分依赖性格因素,而忽视了环境或情境因素。例如,当看到一辆宝马突然挡在路前时,我们会认定司机自大傲慢,但司机自己可能会将问题归因于车子视野盲区。同样,创业失败时,外部观察者可能会责怪创业者,而创业者则会将失败归咎于市场环境或投资人的高要求。

因此,面对初创公司失败时,常规解释往往过于浅显,我希望通过更综合的视角,建立一个涵盖公司价值观、团队能力、投资人目标以及创业者动机的解释框架。很幸运,哈佛商学院为我提供了研究数百位校友创业案例的机会,让我能够从这些失败中寻找真相。

#2 通过研究470位创业者,我找到了六种最常见的失败模式

在分析其他领域的失败案例后,我将研究重点转向了初创公司失败的核心。遗憾的是,相关的学术著作有限,多数研究基于理论模型或大样本统计分析,而非通过严谨的访谈或细致的案例研究。为了获取更具洞察力的资料,我选择直接访谈创业者和投资人,阅读大量记录创业失败的自传和相关著作,以寻找共性。

在哈佛商学院教授MBA课程的过程中,我从与学生讨论创业失败案例中受益匪浅。过去几年里,我整理了20多个失败案例,这些案例在课堂上引发了热烈讨论。学生们探讨失败原因,并思考如何改变策略以获得更好的结果。通常,这些案例中的创业者也会参与教学,学生们可以直接听取他们的思考,并一起探讨“假如当时决策不同,结果会怎样”。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开设了一门专门讨论初创公司失败的选修课。起初,我担心这门课会打击学生的创业热情,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学生们每次都被这些智力谜题所吸引:“这家公司明明产品出色、资金充裕,为什么还是会失败?”这些讨论让我和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敏锐,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拓展。

其后,我对比研究了两类公司:一类是失败或陷入困境的初创公司,另一类是成熟且稳健发展的公司。470位创业者参与了我的调研,涵盖产品、客户、竞争、团队与资金等关键要素。调研结果不仅验证了我访谈和案例研究中的假设,还进一步揭示了初创公司常见的失败模式。

最终,我归纳出初创公司常见的六种失败模式,它们远比一些常见的简单解释复杂得多。例如,风险投资人经常将初创公司失败归因于“糟糕的骑师”(即创业者),而忽略了更广泛的因素。实际上,失败的原因比单一因素要复杂得多。

#3 创业初期的三种失败模式

1. 创意一流,配置三流在许多初创公司早期的失败案例中,我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创业者虽然找到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商机,但依旧无法成功。这说明,拥有一个好点子虽然重要,但不是成功的全部。在风险投资人眼中,优秀的创业者(“骑师”)远比创业点子(“马驹”)重要。他们看重创业者的韧性、眼光以及创业管理经验。

然而,许多初创公司失败的根源不仅仅在于创始人,持股人、员工、合作伙伴和投资人等复杂的人际网络往往也是导致公司失败的重要因素。我称之为“创意一流,配置三流”的失败模式。

2. 错误的起步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很多初创公司破产的原因是“缺乏市场需求”。这似乎让人难以理解,尤其是在精益创业理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了十年的情况下。理论上,精益创业的方法可以帮助任何创业者找到市场需求。然而,现实中,很多号称精益创业的公司并没有找到真实的市场需求。

我曾是精益创业的倡导者,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许多创业者在实践中没有真正落实这一理念。他们往往只进行了表面操作,推出最小化可行性产品(MVP),但忽略了深入调研客户需求。结果,他们的时间和资金浪费在了一个市场不需要的产品上,这就是所谓的“错误的起步”失败模式。

3. 误导性积极反馈初创公司有时会从首批客户那里获得积极反馈,进而误判市场需求。这种反馈可能让创业者对市场过于乐观,进而投入大量资金追逐不切实际的商机。当第二轮营销未能达到预期时,创业者通常会调整战略,但这时已经为时过晚。初创公司要么需要重新设计产品,要么重新摸清市场需求,这往往代价高昂。

#4 创业中后期的三种失败模式

如果初创公司度过了创业初期的危机,它们将面临新的挑战。即使挺过了早期的困难,约有三分之一的公司仍会在中后期失败。

1. 高速发展,急踩刹车一些公司在初期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客户并获得投资人的青睐。然而,当初期市场饱和后,企业不得不扩展到新的市场,而新客户往往对公司的产品并不买账。公司为获取新客户投入巨额广告费,导致成本上升。当资金耗尽后,投资人不愿继续投资,公司只能急踩刹车,放慢发展步伐甚至裁员。这种失败模式我称之为“高速发展,急踩刹车”。

2. 资金、管理者及制度缺位另一些公司虽然在发展中保持了产品与市场的匹配度,但在资金、管理者或制度上出现了严重问题。有时,行业突然失去风投资本的支持,优质初创公司也会因此而垮掉。此外,缺乏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也会导致公司战略不畅、运营成本上升,最终失败。

3. 勾勒不切实际的蓝图这类公司往往募集了大量资金,雇佣了大批员工,却始终未能达到预期的业绩。创业者设定了过于宏大的目标,面对多重挑战,失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每一个环节的失败都可能将公司推向崩溃。这种模式在Webvan、Segway等公司中尤为明显。这些公司创始人往往极具个人魅力,吸引了大量资源,但最终无法实现他们所勾勒的蓝图。

#5 如何应对失败

在与许多创业者的访谈中,我深刻感受到创业失败带来的情感和心理压力。以Quincy服装公司为例,两位创始人曾发誓不让生意影响友谊,然而,最终她们因为公司关停的问题反目成仇。这类失败不仅是商业上的挫折,还牵涉到人际关系、个人声誉和财务压力。

当公司陷入困境时,创业者往往难以做出停下来的决定。继续坚持的代价可能会非常高昂,但许多人仍然不愿轻易放弃。这个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资金、时间和人力,甚至破坏了团队的关系。创业者该如何判断是否该坚持下去?这正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创业失败通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充满了反复的希望与失望。在整个过程中,创业者往往会被灌输“坚持必有回报”的理念,看到一些成功公司曾经经历的挫折就以为自己的公司也会迎来转机。

在后文,我将详细讨论创业者如何应对失败。尤其是在公司关停时,如何处理团队、投资人和供应商的关系,如何保持个人声誉,避免恶性损失。此外,我还将探讨创业失败对个人情感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并提供一些情感管理和心理调适的建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把我的书找过来读上一读,或许会有收获。

创业失败并非终点,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重整旗鼓,走向新的征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ID:BKfudan),作者:汤姆·艾森曼,36氪经授权发布。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