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打造人设

作者:羊城晚报发布时间:2024-09-21

如今,提及“流量”一词,我们的第一认知,不再是物理学层面的解释,而是其在互联网场域演变出的全新含义——我们在网络上的行为、时间和金钱的流动,成为推动互联网商业价值变现的核心手段。因而,各行各业几乎都在“追着流量跑”。

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15分钟定律”广为流传:在未来,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成名。自媒体的火爆,让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个人的特色得以鲜明凸显,这句话的实现显得更为轻易些。

细看细分析那些拥有百万、千万粉丝的自媒体账号,不难发现一种趋势:以前要吃上流量红利,内容常常是主要驱动力,人们研究哪条赛道火热,研究内容呈现的创意化和差异化,注重内容的高质更新和迭代;而如今,想要抓住流量,更重要的是,打造人设。

人设的打造不止于外在形象的构建,而是要与粉丝建立一种默契:信任是最为基础的,价值上是彼此认同的,情感上是紧密相连的。这个时候视频讲的是什么内容已经不是最关键的了,更为重要的是所呈现的东西能否跟“人设”保持一致。人设打造得好,不仅可以带来流量,带来用户,更能带来极具消费热情的“死忠粉”。

安迪·沃霍尔的“定律”中还有另外一句:每个人都可能成名15分钟。自媒体账号“火”得快,往往“凉”得也快,15分钟足以轮换一波网络红人。为了推出一个精准踩中粉丝心坎的人设,过度营销和虚假包装常常充斥打造过程,这就导致了“塌房”的频繁发生。每天醒来刷刷热搜,对谁谁谁“塌了”的话题早已司空见惯。次数一多,日子一长,各类人设的涌现都要遭受一番质疑:这到底是不是“剧本”?

最近,疑似“塌了”的是网红小英。此前的“故事”里,云南农妇小英花了68元学习剪辑技术,通过视频分享自己贫困艰辛的乡村生活,迅速在网络上走红。家贫、被迫留在大山结婚生子、懒惰的丈夫、繁重的农活……这些苦难元素堆积出的小英形象,触动了无数网友的心弦。大量的同情和支持,让她成为拥有近600万粉丝的大网红,可以直播带货,日子越过越好。粉丝们很高兴:“小英终于走出了大山。”

但这两天,小英被曝出疑似曾送养两个女孩,视频中的“苦难”也不全然真实,其丈夫只是故意扮演“坏人”角色等,质疑声频出。

小英人设的疑似崩裂,无疑是对互联网审丑文化的一次深刻反思。在审丑文化中,苦难与不幸往往被当作博取眼球、激发同情和共鸣的利器。然而,把审丑演变成一种人设打造的手段,无疑欺骗和消费了受众的感情。另有声音认为,如果确有“剧本”,小英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团队精心打造出的苦难人设,无形中固化了社会对于底层女性的刻板印象,她们的婚姻实况和生活常态被消费和娱乐化。

面对风波,小英于9月20日发布视频称“想说点但是不知道说点啥,我顺其自然吧”。真真假假,相信会有水落石出那天。

互联网如同一面巨大的棱镜,将每个人切割、折射,再投射到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我们能从互联网认识很多人,但只能知晓这些人的其中一面,通过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出一个个看似完整实则片面的“人设”。这些人设,其实往往是精心挑选、刻意包装后的产物。过度营销可憎可恶,我们本能厌恶虚伪,受骗无数次后大众也开始轻易反感一些“人设”,比如对前文所述吃苦难“福利”人设的质疑,又比如对恋爱综艺里说话硬是中英混杂的“精英”嘉宾的调侃。

现实中的我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喜爱,并且大部分人面对镜头是会下意识矫饰的,这无可厚非。然而如果“人设”总被流量裹挟,我们就更难以触达真实、鲜活的个体。

最后,按照“15分钟定律”,设想一下,这天你在街上漫步,与无数人擦肩而过,其实是在无数手机镜头下走过了一遭。倘若下一秒这些镜头通通对着你,你又会给自己打造一个怎样的人设?  (谢小婉)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