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栗田健男,二战爱好者都不会陌生,大多数人都会因为他在多次海战没有确认彻底歼灭敌军时,不顾其他人要求继续进攻的劝阻,而选择掉头后撤而将他调侃为“栗跑跑”(日本原文“逃之栗田”,引用于战国时代“逃弹正”高坂昌信)。
拿他本人的经历来说,这位海军兵学校38期的毕业生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事情的:在二战爆发时担任第七战队(4艘最上级重巡洋舰)的指挥官,经历了泗水海战击沉今村均的乌龙事件,又在中途岛海战发生了最上和三隈的碰撞事故(之后两舰逃脱不及,被美军轰炸机打的一沉一重伤);之后在1942年7月转任第三战队指挥官,指挥金刚、榛名两艘战列舰成功炮击瓜岛机场(也是日本唯一成功的此类行动)。由于炮击瓜岛出色,在1943年接替海兵35期首席的近藤信竹升任第二舰队司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个位置被认为是联合舰队的副总司令),并在此任上经历了马里亚纳海战和一战成名的莱特湾海战。在莱特湾战后,他被“荣转”(其实是降职)为海军兵学校末代校长,在任内迎来了日本战败。不过今天我们不讲栗田健男的军事指挥上的正确与否,我们就来论述一下为何能让他这样有着“逃之栗田”的负面评价的人,担任了日本水面炮舰舰队精华的第二舰队司令的事情,这就是今天的文章内容:
旧日本时期的“官途”。
一、日本官途的历史
我们知道,日本是在和唐朝接触中,学到了唐朝的“律令制”,而将日本逐步从一个部落首领式的政体改造为皇权政体的。但是,日本毕竟是一个贫穷而不太开化的岛国,中国的律令制这套适合于大型帝国的体系在日本很快就水土不服(类似于现代中小企业盲目仿效上市公司产生的“大企业病”),经过若干年不成功的中央集权后,日本很快皇权旁落,回归贵族和军阀时代。因此,在日本皇权旁落后,日本的中央官职日益变成形式上的虚职,其实际意义聊胜于无,但是获得天皇的官方任命,仍然可以彰显一个家族的地位。因此,日本在幕府时代开始后,日本就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官途”历史。
我们知道,在镰仓幕府时期,原本摄关政治时代的藤原氏分化成了“五摄家”“七/九清华”等不同家格的家族,一个家族的地位,体现在他的家族成员(通常是嫡长子)的晋升路线上,如下:
(资料来源:知乎anavrin)
五摄家:嫡长子7岁前元服(成人仪式)——叙任正五位下且敕许服禁色(即穿着公卿服装)和升殿(面见天皇)——叙任从四位上/下及近卫权少将——叙任从三位及近卫权中将——越过三位参议直升中纳言——(权)大纳言兼近卫大将——从二位及内/右/左大臣——关白(未必担任太政大臣)。一般情况下,五摄家的嫡长子会在20岁完成这个晋升官途,之后就是“辞任官职”,以“太阁”(原先泛指退休的关白,丰臣秀吉之后专指丰臣秀吉本人)身份悠然生活。
七(九)清华家:元服前授予从五位下侍从——从四位下后元服,允许升殿(五摄家是第一次叙任就允许升殿,而清华家是升到从四位下才允许升殿)——正四位下及近卫少将——权中将——从三位——越过三位参议升中纳言——正二位——权大纳言兼近卫大将——内/右/左大臣——极限可太政大臣(但不得任关白)。虽然看似也能升到大臣,但是由于地位低于五摄家,必须要在同辈分的五摄家的子弟都完成叙任大臣和辞任大臣后,清华家的家主才能叙任大臣,因此五摄家在十多岁就能出任大臣,但是清华家得中年才能出任大臣了。
日本其他的贵族家族都有类似的官途履历,在德川幕府时期,幕府将军及其大名也会这样的晋升:
德川宗家:嫡长子命名竹千代(纪念德川家康)——即位后叙任内大臣,征夷大将军(同1603年德川家康担任征夷大将军时的官职)——左右大臣,极致太政大臣(一般是死后朝廷追授太政大臣,但是也有德川家齐同时担任太政大臣和征夷大将军的案例)。
一直到现在,日本某些政治豪门也会有类似的家格,其家主也有类似的升迁道路:
麻生家(摄关格):大久保利通/三岛通庸→牧野伸显/麻生太吉/加纳久宜→吉田茂→麻生太贺吉/铃木善信→麻生太郎
大久保利通:大藏卿、初代内务卿、赠右大臣,事实上的藩阀政府“首相”
三岛通庸:警视总监
牧野伸显:大久保利通之子,三岛通庸婿,文相、外相、宫相、内府
麻生太吉:众议院议员(1898年第六回总选初当选)、贵族院议员(多额纳税人)
加纳久宜:麻生太贺吉外祖父,贵族院议员(子爵)、鹿儿岛县知事(官派)
吉田茂:牧野伸显婿,首相,五次组阁
麻生太贺吉:吉田茂婿,众议院议员
铃木善信:麻生太郎岳父,首相
麻生太郎:志公会(麻生派)领袖,首相
鸠山家(摄家格):鸠山和夫/寺田荣→鸠山一郎/鸠山秀夫→鸠山威一郎→鸠山由纪夫/鸠山邦夫→鸠山太郎/鸠山二郎,虽然五代世袭,但鸠山和夫与鸠山二郎都未升至大臣,所以离摄关家的标准仍差一点,列摄家格。
鸠山和夫:东京市会议员、众议院议长、外务政务次官(战前)
寺田荣:鸠山一郎岳父,贵族院敕选议员
鸠山一郎:东京市会议员、文部大臣、首相
鸠山秀夫:众议员
鸠山威一郎:外相
鸠山由纪夫:首相
鸠山邦夫:法相、文相、总务相
鸠山太郎:东京都议会议员
鸠山二郎:史上最年少大川市长,国会众议员
所以,在日本的世袭贵族政治的体系下,就形成了一个与其他国家迥然不同的官僚体系:日本的“高级领导岗位”变动非常频繁,中层“过度岗位”更是如同网红打卡点一样来者匆匆,其最终的目的不是让某人享受到高位带来的政治实权,而是满足各大家族“官瘾”,大家只要在这个“网红打卡点”打卡,就能在家族传记里写下“XX人曾叙任日本首相/外相/议会议长”等豪言壮语。至于日本的实权,则是由家族的盘根错节控制,如通过血缘关系控制大财阀、世袭某地的知事、甚至掌控“山口组”、“住吉会”等黑帮,因此日本的“法定职位”和“实权控制”,往往是分离而不是统一的,所以在日本的环境下,经常出现已经退休的首相实际话语权反而比在位首相更高的事情。
搞懂了日本人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官途”后,我们接下来讲的日本海军晋升体系就容易理解多了。
日本海军的官途
和日本五摄家九清华同理,日本海军的官职和军衔体系也有类似区分。
资料来源:杏仁终末旅行 知乎
摄家格:目标是担任联合舰队司令、军令部长、海军部长三大要职
清华格:目标是担任联合舰队战队司令、镇守府司令等次一等职务
大臣格:最终阶级为少将,不会超过战队司令等级,一般都是在大佐和舰长任内熬到退役为止;
半家格:最终阶级为大佐,只能担任到大型战舰舰长和驱逐舰队司令,但大部分都是转任到了二三线单位熬到退役为止。
(以上都不包括死后追晋)
根据杏仁终末旅行文章《旧日本官吏制度科普(1)》,上述四个官途通常在一届毕业生毕业十年,担任到中佐和大佐的时候,根据考课成绩(即以前误传的吊床号)确定为4个选拔组,分别对应上述四个家格。
第一选拔组:该期最优秀的军官,通常只占据毕业生的3%,也就是排名前3-5名成员,他们的官途相当于五摄家,最终顶点为海军大将和三大要职,标志是他们会100%升任少将(提前病死和卷入ZZ斗争倒台另算),同时最终活着晋升大将的除了极少数个别是第二组替补外,都是他们。
第二选拔组:相当于第一组的替补,基本上全部升任少将,但是在晋升中将时,只能等第一选拔组活着的人都晋升完毕才能晋升,同时也只能在第一选拔组因为人选死亡、提前退役和ZZ斗争倒台而递补大将和三大要职,等同于清华家。
第三、四选拔组:一般的军官,只有30%可能因为第一组,第二组有人退出而升任少将,大部分人在大佐时就停止晋升了,等同于大臣家。
第五选拔组:躺平的军官,排行垫底,基本上不是战死不可能追晋少将。等同于日本半家及以下的末流贵族。
剩余的人无法升到大佐就被淘汰。
以海军兵学校第35期为例,第一选拔组为1927年12月1日晋升大佐有3人,第二选拔组为1928年12月10日晋升大佐有27人,第三选拔组为1929年11月30日晋升大佐有21人,第四选拔组为1930年12月1日晋升大佐有26人,淘汰组有16人。海兵第35期由于人数较少(松野沉了,导致比前后几期少了那么几十人),所以不设第四选拔组,“躺平”组便是第四选拔组。
第1、2选拔组中的人基本都能晋升少将,但是能担任少将职务的人更是稀少,很多人少将后就直接预备役了,或者军衔少将仍旧担任着大佐的职务,这种一般称之为“荣誉”少将,少将军衔对他来说就是荣誉称号,并不具有实际少将职权。
在该阶段,所有的将官都将根据实际的考课成绩进行排名,随后向海军大臣递交8年内的所有考课表,并且结合实际战术素养及学术理论水平综合判断是否升将。一般情况下,第一选拔组将最先晋升少将,第二选拔组将晚一年晋升少将,若第二选拔组有人自愿退出升将程序,空出的名额将由第三选拔组递补,第三选拔组的人自愿决定是否递交自己的升将官申请书,若通过升衔评定通过,将在第二选拔组升将后一年晋升少将。
在这里引用杏仁终末旅行文章《旧日本官吏制度科普(1)》解读一下被国内一般军迷误读的吊床号和实际的考课成绩的问题。
日本海军为了打破“军官世袭制”,在山本权兵卫时代引入了考评升级制度。我们知道,学生的成绩是考试分数排名,而军人的考评就要复杂很多,除了理论课程还有实际指挥部队的效果,获取的战功和部下的意见等,因此“吊床号”只是指海兵学校时期排名,而正式担任军官后就会清零重新排名。不过,很多“学霸”是一以贯之的考核优等生,如山本五十六的同期崛梯吉,在学校就是第一名,到了大佐时期也是第一选拔组,只不过卷入了舰队派的大角岑生的清洗而被迫在中将退役。而山本五十六的学弟近藤信竹,在海兵35期入学第114,毕业第一,最后1943年以第一选拔组第一名,在同届学生第一个当上大将,但是旋即调入闲职熬到战败。
而山本五十六本人,则是“清华家”递补大将的典型案例,他本人在大佐考核时排名第六,是第二选拔组第三名,但由于第一名崛梯吉被大角岑生开除,松下熏转任技术(技术最高只到中将),井上继松在1937年因得罪同僚被迫主动退役,因此山本五十六和他相邻的两人(吉田善吾和岛田繁太郎)都幸运的递补成为了大将。
因此,在日本官途的历史影响下,就要保证每年选拔出的干部“人人有官可当”,因此日本海军的人事变动也是非常频繁的,以下我们以近藤信竹的同学,海兵35期另一个大将高须四郎为例:
我们再找一下栗田的同学,曾经取得萨沃岛海战出色战绩的三川军一的资历:
我们会发现,三川军一的履历可谓是变动异常频繁,1934年到1936年11月期间,他竟然在青叶、鸟海和雾岛三艘战舰上分别当了三次舰长!而后,在海军甲事件(山本坠机)的档口,他竟然从一线的舰队司令转任后方的航海学校校长,五个月后才被调回前线,担任没什么大型战舰的南遣舰队司令长官,最后1945年1月开始赋闲,1945年5月即早早退役,连大将都没当上(海兵38期包括栗田健男在内无一人担任大将,甚至连追授都没有)。
因此,我们结合这些人物的经历,和日本人的“官途”体系,我们就不难知道为何选择了“栗跑跑”担任重要的第二舰队司令,并出战莱特湾海战了。
在1943年“海军甲事件”山本五十六被击毙后,日本海军不得不进行大规模人事调整(一朝天子一朝臣嘛),因此日本舰队里山本时期的高级干部纷纷被调走担任其他职务(大部分都是养老院的闲差)。山本是海兵32期,他属下最高是海兵35期的近藤信竹和高须四郎(开战时分别是第二和第一舰队司令,但是日本传统以联合舰队司令兼任第一舰队司令,第二舰队司令为联合舰队副司令,因此第一舰队独立出司令部后地位低于第二舰队司令),再下是36期的南云忠一(第一航空舰队司令,中途岛海战第一航空舰队覆灭,他于1942年7月重建以翔鹤瑞鹤为核心的第三舰队并继续担任司令到1942年11月)。因此古贺峰一(海兵34期)接班后,他选择的领导班子自然顺延了两届,首先航母部队由小泽治三郎留任(1942年11月从南云手上接手打空了的两鹤),然后取消了第一舰队(第一舰队建立时,由于山本自兼任第一战队司令,拿走了最强的大和武藏长门陆奥,高须四郎实际能指挥只有老朽的扶桑伊势级战列舰,在1943年扶桑山城沦为柱岛舰队,伊势日向拉去改装航母,陆奥爆沉,大和武藏长门仍被联合舰队司令占用的背景下已经被掏空,故在1944年2月彻底撤销,值得一提的是末代第一舰队司令是南云忠一,此时已经升任大将),并把所有的不属于航母护航舰的主力舰都编入第二舰队(此时大和武藏也被编入第二舰队,但未能担任旗舰)。在这个时候,37期除了小泽治三郎仍在指挥一线主力舰队之外,大部分要不是指挥岸上航空兵(如草鹿任一),要不是就混到中将和少将后早早地回家养老,没人可用,只能找38期;38期也有类似问题,排行靠前的几人有的在1942年前就病死,有人混到中将就高高兴兴退休养老(如38期首席原清,在1940年就混上了中将,1943年就申请退役了),五藤存知在1942年瓜岛被打死,三川军一在“第二南遣舰队”负责婆罗洲一带的护航运输,一线舰艇指挥官其实只剩下栗田健男。加上栗田健男有着40年“不上岸”的海上服役记录(从未担任岸上行政职务,只担任过水雷学校的教官),是日本海军公认最了解海上战斗的专家,所以派遣栗田健男接管第二舰队也是水到渠成了。
结论 日本形式上的“官途”导致二战无将可用
综上所述,日本独特的“官途体系”,使得日本人在各自的官僚晋升体系,更在乎是“担任过XX职务”的“打卡记录”,而不是坐稳一个位置干出点业绩,因此日本的人事体系便被设计成频繁调动和晋升,便于各个军官在指定位置“打卡”,从而“获取晋升必要履历”。但是这种以“升官”为目的的军事人事制度显然不是服务于战争的,只会导致一线干部过早地流失,以及频繁换将导致的指挥混乱问题。最终日本军队陷入“一线无将可用”,却有一群“预备役”将军在家吃退休金的怪像,直到战争失败。这告诉我们:如果参军为了当官,那这种军队是绝无成为世界一流的机会的。
在最后,奉上黄埔军校的门口对联以示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