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数量关系难点解读(8)学会尝试并适应「赋值法」

作者:最后的遥远发布时间:2024-09-28

【2024国考,正确率39%】甲、乙分别从一个环形跑道的A、B两点同时出发,分别以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匀速跑步,甲跑15秒后与乙相遇,又跑了20秒后到达B点,又跑了45秒后回到A点。

此时乙还要跑多久才能再次回到B点?
(A)20秒
(B)30秒
(C)40秒
(D)50秒

赋值V甲=1,则:

AB点距离=15+20=35
甲跑一圈=15+20+45=80秒
跑道长80×1=80

跑15秒时,乙跑了20米,V乙=20÷15=4/3

甲80秒跑回A点,此时乙跑了
80×4/3=80+80×1/3

也就是说一圈=80,乙跑了80+80×1/3(1又1/3圈),想要跑完第二圈再次回到B点,也就是需要再跑2/3圈。

乙还需要跑的距离=80×2/3=160/3,速度V乙=4/3

乙还需要跑的时间=距离÷速度
=160/3÷4/3=160÷4=40秒,C选项正确。

这道题难度不高,但39%正确率却并不简单,说明题目中有一些隐藏的难点。认真分析:

甲、乙分别从一个环形跑道的A、B两点同时出发,分别以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匀速跑步,甲跑15秒后与乙相遇,又跑了20秒后到达B点,又跑了45秒后回到A点。乙还要跑多久才能再次回到B点?

不难发现,这是一道纯粹的「相遇追及题」,且出题人并没有在叙述上设置什么陷阱,没有误导考生的地方。

唯一的干扰点在问法上,即「还要跑多久才能再次回到B点」——也就是说,这里问的是「乙跑了两圈(而不是1圈或者3圈)的用时」。不过,此处的「陷阱」并不复杂,绝大多数考生可以识别。

这道题正确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对『赋值简化』的技巧掌握不足」——很多小伙伴可不清楚什么时候该「赋值」,怎样「赋值」,导致解题时花费较多时间。

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个「赋值」的原则,那就是:

当未知条件很重要且不影响其他条件时,就可以对其进行赋值,赋值以「数值简明、方便运算」为原则,所赋的常见数值「1、最小公倍数、整十数、100%」等。

本题即没有给出甲乙的具体速度,也没有给出跑道的长度,但给出了甲乙的跑步时间和相遇情况,也就是说「给甲或乙的速度赋值任何数,都不会影响结果」。

最简单的数当然就是1,本题叙述的主视角是甲,所以赋值甲的速度为1(或者1米/秒)即可,可以秒算出「AB两点距离、乙的速度、每圈跑道的长度」等数据。

在此基础上,只要注意「乙再次回到B点」这一叙述不犯错,就能准确做对。

当然,本题也可根据「甲80秒跑一圈,乙80秒跑4/3圈=乙60秒跑一圈,120秒跑两圈,即还需120-80=40秒」快速解出答案,前提是能识别此处的对应关系。

「相遇追及题」在公考中的正确率就没高过,这种题只要出现,往往正确率不到50%,极端的难题甚至可以<25%,因此掌握解析技巧极为重要。

从历年公考真题来看,很多「相遇追及题」都适合使用「赋值法」。一个好的赋值就能大幅降低运算负担。如果有小伙伴还不太熟悉「赋值法」,那平时就要多尝试、多适应,在考场上才能将这一技巧顺利施展出来。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