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苹果重回中国的部分原因:液态金属、钛合金、碳纤维应用崛起

作者:智物科技评论发布时间:2024-09-24

苹果为什么会在深圳设立所谓的创新研究中心?数周前,某些特殊媒体对苹果、富士康回到中国作了非常宏大叙事的解读,但是,《智物》有另外的解读的角度。

iPhone16的这次发布,有一个细节让人诟病不已,iPhone散热依然采用了石墨方案,还没有采用安卓通用的VC相变散热的方案。要知道几个小时后的华为三折版折叠屏,用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复合材料的方案。

为什么这个细节值得关注?这个环节的变化,意味着苹果开始对原有的硬件设计平台做较大的改动,也就意味着,iPhone内部的诸多器件单元组合会发生变化。

一句话,《智物》觉得那会是iPhone从所谓的smartphone到intellegent phone的跃迁。

事实上,苹果一直在这方面的准备,这也与回归中国的话题相关,中国台湾和中国内地的几家企业应该已经着手相关的工作,现在的时间表来看,似乎要在1年半之后。

苹果芯片负责人Srouji在接受一家中国媒体极客湾采访的时候,做了迄今为止极为透明,有说服力的回应,苹果硬件功能的升级并不是考虑某个功能单方面的表现,而是考虑设备的整体表现,成本、设计等等。

苹果需要中国产业更便宜、更快制造未来的iPhone、visionPro

目前,还没有太多AI应用的背景下,苹果3纳米制程的A18芯片,有足够功耗冗余。而华为当前采用的7纳米制程芯片,则需要另外一个角度去搭配硬件。

华为、小米等安卓大厂在5G开始的时候,就抛弃了当初的石墨片散热方案,苹果是这一方案的设计者,苹果如今依然在坚持这个传统、老旧的方案。

这一次,苹果换了一个名词——石墨烯。这其实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名词,石墨烯的产业化当前来看依然困难重重。华为、小米都曾经考虑过这个方案,但是都放弃了,理由是散热系数并不优秀。

发明一个产品的同时,为这个产品准备好合适的供应链,包括材料、工艺,这曾经是苹果独享的圣杯。华为、OPPO、vivo需要跟在苹果后面去学习,学习苹果的外型和结构设计,然后,等待苹果供应链释放产能。

比如,Ive格外热衷铝材。他从iPod、Mac领域积累了经验和工艺,将这个材料应用到了iPhone上,带来了工艺和设计的巨大变化。

这个工艺还影响到了Space X和特斯拉,Ive曾经的材料团队助手库伊曼如今是豪兹豪森设计团队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在Model系列以及Cybertuck系列当中有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情况已经有很大的不同。苹果在某些方面,仍然独享其优势,比如钛合金。苹果将这一特殊材料发扬光大,改进了工艺,提升了良率,关键是苹果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这个材料的推广。

随后,小米等国内大厂也开始类似的借鉴,当然具体工艺仍有较大的差距。

但是,另一方面,与之前不同的是,某些材料以及工艺方面,苹果发现他们很可能已经落后了。至少可以确认的一个现实是,华为、小米、OV在采用之前苹果的打法,来设计自己独特的外观和结构和产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折叠屏。

折叠屏最关键的两个器件:铰链和屏幕部分,华为以及其他中国大厂的进步速度惊人。在最新的华为三折版折叠屏手机当中,华为几乎完成了核心器件的全部国产化,那颗散热片的身份或许比较特殊,屏幕粘接胶水也许还需要进一步的工作。

如果苹果想要跟进华为、三星,推出自己的折叠屏手机,或者是折叠屏Pad,或者是折叠屏Mac电脑。苹果应该去哪里寻找核心器件供应商?

苹果的传统是在NPI阶段,和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的企业共同完成这样的工作,歌尔在不同的器件上也有类似的能力。现在的问题是,韩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经验并不十分让人放心。

三星手机的折叠屏铰链设计方案并不完美,缝隙过大,折痕明显,三星现在唯一的优势是OLED的品质。随着华为三折版折叠屏实现了国产UTG从零到一的突破,肖特、康宁或许会历史性地失去在这个产品领域的机会。

问题是,铰链当中关键的液态金属、特种不锈钢等材料设计,似乎核心厂商都在中国。液态金属比较特殊,10多年前,苹果最早开启了应用和产业化,如今的液态金属的公司和团队,都和苹果有关系。

问题是,苹果没有办法把这个材料落地到iPhone上去,这是很有意思的局面,库克治理下的苹果不会去做那种每年产量只有几万台,甚至之后几千台的产品系列,他们没有试验性的平台。

真正让液态金属重新产业化的转折点,是华为折叠屏产品的推出。一个从几千台,变成数十万台,如今上千万台的产品系列,让这样一款小众的材料,存活下来,相应的产业链公司,积累了工艺,从材料配方、压榨到外观处理,一系列本土化的工作已经完成。

韩国、美国曾经的液态金属公司均已关门,只剩下加州理工等学校还有学术研究的团队仍在坚持。

苹果也需要这样的材料供应商,成熟的、至少是有经验的液态金属供应商。如今,国内有4、5家公司在做类似的工作,东睦股份、常州世竟和宜安科技是目前华为的主力供应商。

折叠屏这种试验田,培育的材料和工艺还有碳纤维。折叠屏减重、减薄的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包括华为三折版折叠屏也是采用了这样的材料作为其屏幕支撑件,替代此前通行的铝材金属。

国内供应商和产品经理们,称这样一款产品为竹书。《智物》一直非常好奇,此前的铝合金件是否也称为竹书。苹果肯定也需要这样的设计材料,华为三折版折叠屏手机竹书的供应商,也出现在了苹果的供应商名单中。

折叠屏手机还让曾经不被看好的3D打印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规模化的生意和产业,荣耀似乎做出了关键性的推动。但是,现在这个技术产业需要有更大的推动力。

国内在液态金属确立了完整产业链

苹果似乎有意用类似的技术方案,去解决它当前最头疼的难题——如何让叫好不叫座的VisionPro推广应用起来。这个鸡肋产品面对的问题,和国内产业链在折叠屏的境况非常类似:减重,更要降低成本。

日本的索尼已经明确表示不看好VisionPro的规模化,拒绝为此扩产,降成本。苹果能努力的地方还是在核心的器件上,3D打印的钛合金?

荣耀的转轴设计已经用过了,相应的供应商都在广东。

Vision Pro、折叠屏iPad或者是折叠Mac,以及未来的AI版的iPhone,苹果未来几年硬件器件的核心命题,散热、材料和工艺方面,国内厂商可能有着相当大的优势。

苹果在深圳的研发应用中心,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多的作为,这是一个新的局面。

这一局面似乎应该要感谢华为,因为供应链危机,让华为不得不去着手推动小众的折叠屏产品市场化,同时,不得不低头去扶持国产供应链。

华为手机有足够好的利润,可以支撑这种核心器件、工艺的创新,从液态金属到UTG以及碳纤维和不锈钢,都是如此。而这些厂商工艺的成熟,又成为OPPO、vivo、小米,甚至苹果产品供应链的一部分。

不只是消费电子,特斯拉、比亚迪也都在采用碳纤维方案,吉利汽车的高端品牌,也采用了东睦股份的液态金属方案。比亚迪仰望的内饰当中,就采用了碳纤维的方案,只是设计方案的审美眼光有些另类。

这是一个新局面,也是一个新的循环,这是对某些对中国制造业悲观声音的局部的反驳,但不是《环球时报》描述的那种局面。

非常有意思的是,《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Mims不久前写了一个专栏,谈及了碳纤维,以及其他复合材料的应用。其中,提到一个观点是,美国在放弃了规模制造业之后,有可能在这些高端的复合材料领域确立优势。

但是,细看这篇文章内容,其中提到,美国硅谷的几家复合材料公司,其应用、试验的产品是碳纤维足球鞋和潜在的智能眼镜。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是一种新的竞争和较量的起点。

一级市场的投资者李丰给出了一个相当直接的结论,高端制造不可能脱离于规模化制造基础而存在,他讲到了波音公司的故事。这个讨论显然需要另文进行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物科技评论”(ID:IntellegentThings),作者:智物,36氪经授权发布。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