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从“疯狂点赞”到“集体唱衰”:美西方“战略抛弃”乌克兰前奏?

作者:俞洁讲武堂发布时间:2024-09-05

如果你对什么是“薄情寡义”、什么是“始乱终弃”缺乏深刻认识的话,那么只要打开近期英国媒体俄乌冲突的报道,就一定会有所领悟。英国,作为全球“黑老大”美国的“马前卒”,从一开始就对拱火俄乌战争表现得比美国还积极,英国媒体更是对支持乌克兰、羞辱俄罗斯和树立泽连斯基的英雄形象,极尽所能,不遗余力。然而,就在最近,当乌克兰突袭库尔斯克“围魏救赵”的战略失败,乌东“红军城”即将沦陷之际,英国媒体忽然转向,对乌克兰从“疯狂点赞”到“集体唱衰”,甚至对泽连斯基也是毫不客气地一顿猛批。这是什么情况?是“爱有多深、恨有多切”,还是“哀其不幸,怒其不‘行’”,抑或是要提前预热、行将战略抛弃的前奏呢?

这些英国大报,一个个都挂着“新闻真实”的招牌,用现场采访的把戏来增强报道的可信度。比如,《每日电讯报》找来乌军空中侦察部队指挥官,描绘俄军的攻势如同夏日风暴,快得让乌军都来不及眨眼睛。他们的防线,脆弱得像老掉牙的电脑,弹药、火炮、无人机这些现代战争的“网红”装备,他们每样都缺。《泰晤士报》则专门采访了一些从库尔斯克逃回来的乌军伤兵,他们除了抱怨缺弹少粮,就是伤亡惨重,不少人死亡或失踪,很多人再也回不来了。当然,这些悲情戏码,似乎跟美英等国和北约“雷声大、雨点小”拖拖拉拉的军事援助毫无关系。
更狠的是,《金融时报》8月30日的长篇社论,直接开撕泽连斯基,以犀利的笔锋嘲讽他的战略选择,去攻打库尔斯克而不是固守顿巴斯,导致战场态势陷入不可逆转的颓势,而且泽连斯基本人也被士兵、议员和军事分析家们“万夫所指”。这报纸还煞有介事地采访了乌军第93机械化步兵旅官兵,怼脸批评乌军“指挥笨拙”、“反应缓慢”,并断言:红军城将会比巴赫穆特更快被俄军攻下,甚至认为整个顿巴斯南部都会很快丢掉。那副深谋远虑的姿态,几乎能让人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由“键盘”指挥战斗的荒诞画面。

长久以来,英国以其在欧洲的战略位置和亲美立场,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积极推动者,尤其在处理俄美关系以及对乌克兰援助方面。美国的对外政策经常会通过英国这个盟友来进行宣传和实施。因此,英国媒体的集体转向,很可能会被外界看作是来自“黑老大”美国立场的一种侧面反映。乌克兰被看作是遏制俄罗斯的关键阵地,这种政策驱使英国等西方国家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给予乌克兰大量支持。然而,当乌克兰试图在战术上做出一些主动时,英国媒体却选择了罕见的严厉批评,这确实会让人感受到来自背后支持力量的不满。
英国媒体的这种态度转变,一方面可能是战场上实况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向国际社会,包括乌克兰自己,发出政治信号:英国和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支持,并非无条件的。这可能是给乌克兰军政领导人的压力测试,逼他们调整策略,更符合西方的利益。同时,或许还反映出一个更深的问题——西方世界内部在如何处理乌克兰问题上的分歧正在扩大。随着战争的持续和乌克兰战线的艰难,西方民意可能正在发生变化。对那些可能已经对于长期支持乌克兰战争感到疲惫的人来说,英国媒体所传递的消极情绪,恰恰反应出了民众及政策制定者之间微妙的意识转变。这是否意味着美西方终于决定要对乌克兰采取“放手”政策,或者曾经的“盎格鲁-撒克逊亲兄弟”正盘算着如何在国际舞台是合唱一曲《再见吧乌克兰》呢?

不过,无论是何种情形,我们或许都能感觉到,乌克兰对于美英以及西方其他国家来说,已经从情感深沉的“白月光”转为战略棋盘上随时可弃的“棋子”。说到底,国际政治这个牌局里,除了“利益”这个永远的主角之外,那些曾经挂在嘴边的“友情”、“支援”与“道义”不过是打牌时用以迷惑对手的烟雾弹。乌克兰是应该紧抱自己的“傀儡老大”,还是在变幻的棋局中寻找自主求存之道?这或许是泽连斯基当局和那些仍旧高举战旗的乌克兰人民,正面临的最重要选择。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