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古代有了它,老人可享优待

作者:汉唐卜丁发布时间:2024-10-11


作者:卜丁



在古代,为了表达国家对老人的尊崇,会赠予鸠杖。这种尊老的风尚在汉代就已经流传,更被载入法律,受杖者可享特权。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和西安博物院藏的“鸠杖首”便是见证,它们让观众在重阳节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


“鸠杖”有特权


所谓“鸠杖”,就是在手杖的顶端做成斑鸠鸟的形状。


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展厅内,“鎏金金鸠杖首”以其精湛的工艺和鎏金的光泽,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鸠鸟的姿态优雅而宁静,它静卧回首,勾喙精致,目光深邃,让人不禁赞叹汉代工匠的巧夺天工。鱼尾形的长尾上下中分,下卷上翘,展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鎏金铜鸠杖首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考古与藏品管理部主任陈波介绍,汉代尊老敬老不仅是社会风尚,更有法律保护。特别是在文帝、景帝在位期间,推行系列以孝治国的政策,他们减轻赋税,推崇儒学,恢复农业生产,稳定了国家财政,其中,向老年人授手杖,使得尊老敬老的传统得以在社会中深入人心。


“它不仅是一根手杖的装饰,更是古代敬老传统的生动见证。”西安博物院藏品部副研究员杨宏毅介绍,该院保存有鸠类主题杖首3件,均为汉代,其中“错金银鸠杖首”尤为精美,该器物长7.8厘米、高3厘米,1983年由西安市文物商店移交而来,为国家一级文物。


错金银鸠杖首 一级文物 西安博物院藏 


这件“错金银鸠杖首”可以看到回首的鸠鸟,仿佛在岁月的长河中凝望;圆目炯炯,似乎能洞察世间的沧桑;长尾下垂,如同一位智者的沉思,沉稳而深邃。


杨宏毅介绍,在这只鸠鸟的下部,椭圆形的銎嵌入杖身,两旁的钉孔说明它曾经与手杖紧密结合。尾部的羽毛状装饰细腻而生动,头顶的错金纹饰更是匠心独运,纵然时光过去千年,依旧从它斑驳的错金银装饰中窥见当年的夺目。


为何是鸠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出自《诗经》中的诗句即以鸠鸟起兴,展现了鸠鸟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鸠鸟的形象更是出现在全国多个博物馆的文物中,足见其深入到文化的各个层面。


远古时期,羌人、越人均把鸠鸟作为部落的图腾,鸠鸟的艺术形象最早出现在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遗址中。汉代以后,鸠鸟崇拜遗俗延续了较长时间,后被凤凰取代。但在民间,鸠鸟仍有较大的影响。


古人认为鸠鸟抚育子孙尽心尽力,一视同仁,平等对待,鸠鸟对待父母亦有孝敬之心。这种鸟类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舐犊之情与孝顺情怀,正是人类维持和谐稳定家庭生活所需要的,与儒家倡导的父慈子孝伦理观相一致。


鸠鸟是不噎的鸟,以鸠鸟饰杖首意为祝老人饮食顺畅,不受噎呃,保证健康长寿。此外,因“鸠”与“九”同音,九作为个位数中最大的数,象征极高、极长、极大之意,自古为人们所喜爱。


几何菱信纹错银鸠杖首 西安博物院藏 


相传汉高祖刘邦与项羽相争时,鸠鸟的叫声帮助刘邦躲过一劫,因此鸠鸟被视为“福气之鸟”,其装饰杖首,提升了鸠鸟的地位。汉代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理念,以及不遗余力地贯彻执行这一政策,使得鸠鸟成为敬老、养老、护老的文化象征。


在古代持有鸠杖的老人可以享受到当时社会的各种待遇和尊重,不仅为70岁以上的长者提供法律保障,也惠及60岁以上的孤寡及残疾老人,以及那些手持鸠杖的长者。这些法令明确老年人享有的特权,包括但不限于官员不得随意征召他们、商业活动免税、享有相当于六百石官员的待遇、在官府中不必趋步以示恭敬、违法行为可从宽处理、禁止他人对他们进行辱骂和殴打。


历史上,白水亭长张熬、汝南王世安、长安东乡啬夫田宣、陇西张汤等因殴打持鸠杖老人,南郡亭长司马护擅自征召并扣留持鸠杖老人,均遭到严厉惩罚,被处以极刑。这些案例被载入诏书,意在警示世人,尊老爱老不仅是美德,更是法律的要求。


汉以孝为荣


汉朝十分重视以孝为核心的纲常伦理建设,多任帝王的谥号冠以“孝”字,如文帝、景帝、武帝等,均以“孝”为荣。这种尊老敬老的传统,不仅是社会美德的体现,更是维系封建秩序的基石。汉代官员在父母亡故时必须返乡守孝,这一规定被纳入法律政策之中,违反者将面临牢狱之灾,无人能够例外,除非在特殊情况下得到皇帝的特许。


汉代的养老制度随着国力的强盛,到汉文帝日渐成熟,当时贾山提出“90以上的老人,可以免除一个儿子的赋役;80以上的老人可以免除两个儿子的算赋”。


铜鸠杖首  西安博物院藏 


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每年农历8月,地方官员会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对老年人的统计,以便朝廷能够准确地向年满70的老人授予王杖(即“鸠杖”)。持有王杖的老人,可以免除徭役,减免赋税,甚至在犯罪时也能获得从轻处理。


不止如此,汉文帝还下达“养老令”,不但提出了养老保障的具体标准,还明确了不同级别的官员应尽的职责,并让各级官吏层层传达,两千石官员要派人监督检查。这一法律制度的实施,为后世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成为中国法律史上的一段佳话。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