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辟谣】上世纪的美国人不愁吃饭问题?

作者:Cpt_Speirs发布时间:2024-09-14

1951年 国内出版了某关于美国的刊物:

评论区下,有许多人就其中“美国人吃不饱饭”的说法提出质疑

许多人认为,当时美国人的生活水平是世界第一,且美国是老牌农业大国,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甚至有部分人表示,哪怕是在19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人也完全不愁吃饭问题,做得到顿顿有肉,吃得饱饱的,所谓“生活水平下降”只是食物口味问题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美国人的吃饭问题不同于传统的饥荒,其起因并非是粮食产量不足。

恰恰相反,美国的粮食产量一直以来都非常高,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农业出口大国,但正是因为产量过高,造成了生产过剩,反而导致了经济问题,而经济问题才是当时美国人吃饭问题的根源。

大萧条的原理:一战之后,美国产能一路高飞,但民众的消费能力却未能实现同步增长,从而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上层社会纸醉金迷,而底层人民却艰难度日。城市与农村原本相互依赖。农业产量年年创新高,但是由于消费能力不足,多余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农民只能被迫下调农产品的价格,结果就是农产品的利润低得可怜,而这种情况又进一步导致农民的消费能力下降。农民没有钱购买来自城市的工业品,工业品也只能下调价格,利润降低,企业为了维持收入就只能裁员,裁员又进而导致了消费能力下降,这种情况又进一步导致农产品更难在城市出售,如此一来,导致了恶性循环。最终随着1929年股市的崩盘和银行危机的爆发,无数企业银行倒闭,恐惧裹挟了信心,整个美国社会和经济迅速崩盘,陷入了大萧条。

这种情况下,美国确实拥有海量的粮食,但问题在于,大量美国人此时已经完全失去了收入,根本就买不起任何食物,只能像大家在历史教科书中看到的那样,排着队去领取政府发放的救济粮。得益于美国强大的生产力,大萧条时期确实没有出现民众大规模因饥饿死亡的情况,甚至一些尚有收入的人,还能吃到一些新推出的廉价食品,其中就有著名的SPAM午餐肉,至于其味道如何,笔者并没有尝过,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评价。

但这并不是所有美国人都能体验到的生活。

美国在大萧条时期,失业率超过了25%,平均每4个人里就会有1个人失业,而失业就意味着没有任何收入。许多人看待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历史时,只看到了那大约70%仍有工作的人,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或许大萧条真的只是影响了食物口味而已,而看不到那25%以上的失业群体,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想要吃饱饭、保持营养均衡,真的是一个问题。

以下文字出自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1937年的就职演说,可以看到,罗斯福总统指出,美国有成百上千万人因为贫穷买不起农产品和工业品,然后他给出了一个大致数字:三分之一

30年代,美国大约有1.2亿人,三分之一也就是约4000万人,这一数字是住房问题、穿衣问题和吃饭问题群体的总和,我们尚且无法从中得知,到底有多少人吃不饱饭,但根据上文的失业率,我们也不难看出,依靠救济粮度日的美国人起码是以千万计算的,吃饭问题确实是当时美国底层面临的一大难题,罗斯福总统所用的词,英文原文ill-nourished意为“营养不良”,这说明当时政府的救济粮仅仅足以维持生存需求,要么其份量不够,只能保证饿不死,但无法保证吃得饱,要么其食品种类单调,很可能是缺乏肉类,而根本不足以保证身体健康,无论如何,都可以看出大萧条时期,美国底层人民需要为吃饭问题而发愁。另外,罗斯福总统在形容这一群体的生活境遇时,使用的话语是“犹如牲畜一般”,这也证明了当时美国底层人民的生活水平之低下。

那么这种现象是否只在大萧条时期存在呢?

答案是否定的,这种现象并非大萧条独有,我在上文已经讲过,美国人的吃饭问题,不是因为产粮不够,而是因为产能严重过剩而导致的失业,其中农业尤为严重,这才是根本原因。

我手头上并没有1951年的资料,但是我有60年代初的史料,这些60年代初的史料,往往能反映整个50年代美国的情况,那么我们直接通过美国人的口吻看看当时的情况:

这一份是1960年9月,时任参议员肯尼迪与时任副总统尼克松的总统辩论上的发言记录

肯尼迪参议员指出,整个50年代,农产品过剩问题依然存在,且愈加严重,这就意味着美国当时不可避免地出现失业问题。

这一份是1960年10月,肯尼迪和尼克松在另一场辩论上的讲话记录:

尼克松副总统在总统辩论上提到失业问题,说明这仍是美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且在少数族裔中尤为严重,这也反驳了上面的截图中,某位用户声称当时美国没有“少数族裔”概念的言论。

既然有失业,那么有多少人呢?这一份是1962年1月份,肯尼迪总统递交的国情咨文。肯尼迪总统指出,往年11月份,美国会增加50万失业者,而失业率会上升到7%。我们可以上面那个6700万的数字反推出,美国失业人数超过500万人,这些人依旧需要靠救济度日。

回到10月份的辩论记录,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失业群体如何度日:

肯尼迪参议员指出,当时失业群体一天只能领到5美分的救济粮(图中的“量”为错别字)。

一天5美分的救济粮是个什么概念呢?许多人喜欢拿SPAM午餐肉来论证30年代时,所有美国人顿顿有肉吃,而30年代,一罐SPAM午餐肉的售价是40美分,哪怕完全不考虑通货膨胀,也能看出这种价格的救济粮,无法满足一个成年人每天对肉类的需求。

随后尼克松副总统也就吃饭问题进行讨论,他指责肯尼迪夸大其词,美国人的果腹问题完全没有他所说的那么严重,但他只说“少”,而不是没有,实际上也承认了美国仍存在果腹问题。而且他没有谈及救济粮的营养问题,可以理解为默认。顺带一提,这里的“食不果腹”英文原文是hungry,这里说的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吃不饱饭了。

之后,肯尼迪以共和党参议员、参议院农业委员会主席乔治·艾肯的证词证明,美国实际上有约2500万人都面临着食不果腹的问题,这些人根本就吃不起肉,而且肯尼迪还亲眼见过这些人。要知道,当时美国总人口为1.8亿,按照这个数据算下来,约有14%的美国人都吃不饱饭。而且后文,肯尼迪还就5美分救济粮提出质疑,可以推断出,这5美分的救济粮内理论上应该包含了肉类,但实际发到失业者手中,却根本没有肉类,哪怕是只有5美分的救济粮,还得缩水一番,美国底层民众的实际生活要比美国官方记录的更加悲惨。

且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另一个问题,上文我们算出,美国失业群体约有500万人,而这里却有2500万人都吃不饱饭。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美国,由于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哪怕是有工作的人,其收入可能也仅够维持家庭生存,而达不到体面的生活标准。

在60年代,肯尼迪总统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也曾提到,美国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处于“令人发指”的程度,而肯尼迪总统之后的林登·约翰逊总统也提出了“伟大社会”,“对贫困开战”等计划,皆足以证明当时美国底层民众的生存是备受关注的问题。要知道,这还是60年代美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后的情况,经济相对更加落后的50年代和经济崩盘的30年代初,美国底层民众的生活多么悲惨,可想而知。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人的果腹问题才有了明显改善。

贫富差距可以说困扰美国百年的问题,时至今日,美国坐拥超过8万美元的人均GDP,几乎两倍于西欧的英法德等国,但底层民众生活水平、福利制度却远逊色于西欧国家,皆是由此导致。


我希望各位明白,美国就是一个国家,就是那么简单。美国人不比其他国家的人多长一个脑袋,也不比其他国家的人少一个脑袋。既不必神化吹捧它,也不必造谣污蔑它,毕竟无论你怎么说,真正的它就在那里。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