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高旭东:坚定不移打造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

作者:企业思想家发布时间:2024-09-21

只有实现“自主可控”才能掌握主动权

为了实现自主可控,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自主可控。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存在很多不清楚的地方。比如,自主可控与对外开放、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什么关系?与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科技合作是什么关系?实际上,几十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单纯的对外开放,即使是深度对外开放,也解决不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问题;国际合作,包括国际科技合作,可能有助于实现自主可控,但是作用有限。

又比如,自主可控与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是什么关系?与加强基础研究是什么关系?与增加研发投入是什么关系?与技术攻关、产学研结合、成果转化是什么关系?与科技体制改革、让民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什么关系?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利于提升创新能力,但是都远远不够,因为没有从系统的角度、从产业链供应链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了实现自主可控,唯一的出路是独立自主,真正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依赖外力。也就是说,实现自主可控,必须建立以本土企业、本土力量为主导的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本土企业在全产业链拥有强大的控制力,因而迅速崛起,引领世界。相反,传统燃油车领域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合资,本土企业的制造能力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从整个产业链看,本土企业并不掌握主动权。

当然,建立以本土企业、本土力量为主导的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必须是先进的体系,落后的体系解决不了卡脖子问题,解决不了科技自立自强问题,无法真正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因此,在建立以本土企业、本土力量为主导的体系的过程中,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高校,都需要加速走向世界一流、世界第一。

市场保障是最主要条件

建立以本土企业、本土力量为主导的体系,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必须以市场保障为基础。没有这一前提条件,无论投入多少科研资金,无论承担多少科研项目,无论享有多大自主权,自主可控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以高端芯片的制造为例,2018年以前,各方面的投入并不少,有国家的,有企业的,但是效果有限,根本原因是在别人主导的体系中进行创新,作为后来者,难以实现对现有行业领先者(国外企业)的技术超越,即使有些点上的超越,也会因为国内用户优先购买跨国公司的产品而发展不起来。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的军工产业、航天产业、特高压产业等迅猛发展,跻身世界一流,甚至是世界第一,除了大量投入以外,最为根本的是存在足够的市场保障。各类东风导弹,歼20、运20飞机,055驱逐舰,辽宁号、山东号、福建号航母,只要造出来了,就有单位购买;先进的月球、火星探测器,先进的空间站,技术突飞猛进,也是得益于有保障的市场的支持;特高压在世界领先,国家电网作为用户是坚强的后盾。即使是高铁,虽然开始的时候技术主要是引进的,但是后续的国产化和升级换代,也是因为原铁道部以及后来的国家铁路局、国家铁路总公司作为用户的大力支持。

这也告诉我们,市场是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需要运用好。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是单纯地把市场开放给跨国公司。在国际上,需要对等开放,单方面开放既不公正也不合理。在国内,要以巨大的市场为基础,大力支持本土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大力支持以本土企业、本土力量为主导的体系的建立。

为实现自主可控提供市场保障,一方面需要国家出面,在国防军工、重大工程(如高端光刻机、基础软件)等领域承担起主要责任。这时候,单靠企业、市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些关键领域,市场是失灵的,起不到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广大企业特别是行业的龙头企业,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把自己掌握的市场(购买力)拿出相当大的份额,支持其他本土企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指责本土企业的技术不够先进、产品不够可靠。这是正常的,否则就不存在实现自主可控的问题。真正需要做的是负起责任,在积极使用不够先进的技术、不够成熟的产品的过程中,帮助这些技术、产品不断迭代,把这些技术、产品不断推向先进、成熟。这需要吃亏。该吃的亏就要吃,不吃就只能等死。

应以现有力量为基础

实现自主可控,建立以本土企业、本土力量为主导的体系,不能完全从零开始,而可以从基础研究开始,或者布局全新的未来产业。真正现实的选择,是以现有力量为基础,迅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华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应该大力支持以鸿蒙系统为核心的软件体系,并迅速走向世界一流、世界第一,改变世界软件产业格局。

实际上,在芯片制造领域(包括光刻机),我国也不是从零起步,关键是要加速迭代,加速技术和产品升级。在电脑处理器领域,龙芯已经有了多年的技术积累,并在培育产业链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华大基因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企业,从科学到设备制造再到医疗服务,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这些都是坚实的基础。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中生存和发展。没有困难、没有挑战,就不需要企业家。从这个意义上讲,体制的不完善、机制的不健全,都不是不在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中大有作为的理由;对实现自主可控缺乏信心,对国际关系的改善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希望搭别人的便车,都不是企业家应有的行为。

每个企业都有主要负责人,但是真正能够称得上企业家的只是其中能够积极开拓进取的很少一部分。华为的任正非、比亚迪的王传福、宁德时代的曾毓群、山东重工的谭旭光、万华化学的廖增太、徐工集团的王民等,是企业家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很多人认为创新挑战巨大甚至不可能的时候,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把创新推向新的阶段。

总之,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意义重大,是掌握创新、生存、发展主动权的必要条件。实现自主可控,需要建立以本土企业、本土力量为主导的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需要国家和企业以市场保障为基础进行有力支持,需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只要认识到位、行动到位,实现自主可控是可以做到的。

作者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骨干研究员,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来源:《人民邮电报》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