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上半年一度出现状态起伏,虽然没能击败更年轻的可可·高芙以一座冠军奖杯结束全年,但郑钦文的2024之旅值得给出高评价。
从年初夺得澳网女单亚军,到年中摘得奥运女单金牌,直至年末首次参加WTA总决赛就杀入决赛,“火箭少女”人如其外号,一直在不断地突破个人甚至中国网球的历史纪录。
一如郑钦文在赛场上的高光表现,她背后的中国网球产业也迎来了繁花似锦的丰收一季。
刚刚过去的这个秋天,中国已经举办了4站ATP和6站WTA比赛。其中,在商业运营方面,作为积分最高的三项本土赛事,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大师赛、武汉网球公开赛无一例外都在观众数量和票房收入甚至商业运营的更多方面创造了新纪录。成都赛、宁波赛、江西赛、广州赛,以及首次举办的杭州赛等也都反响不俗。而在竞赛层面,郑钦文打入中网四强和武网决赛,布云朝克特杀入中网四强,商竣程问鼎成都赛冠军,张之臻进入杭州赛决赛。
历经十年波折,度过李娜因伤退役被迫遭遇的“出师不利”及其后多年的平淡期,还有疫情造成的办赛中断期后,中国网球产业终于在中国赛季第二个十年的开端进入收获期——不仅受众规模扩大、消费需求爆发,而且赛事产品供给齐全、头部赛事商业运营成熟,更重要的是本土选手竞技实力也达到较高水平,使得整个产业保持在相对高水平供需平衡的发展状态,进而能够有效承接住“郑钦文热”“网球热”所带来的泼天富贵。
5年,是中国记录社会发展节点,确定下一步发展方向的惯用时间长度,而将此时间周期对应到中国网球的整体发展路径当中,人们也能够以5年为一个单位,深切地感知到中国网球赛季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循序渐进。
2004年是中国职业网球运动发展第一个分水岭式的年份。这一年,大事、要事不断。
先是雅典奥运会,李婷和孙甜甜在网球女双上为中国奥运代表队首次拿下了网球项目的金牌。这个金牌不仅为中国体育的荣誉库里增添了重要的一环,也直接带动了球迷的增加,并帮助彼时即将落地中国的职业网球赛事做了最好铺垫。
接着是9月的北京光彩网球中心,第一届中国网球公开赛(以下简称“中网”)在经历数月准备工作后如期而至。
紧随其后,广州网球公开赛(以下简称“广网”)也正式打开大门迎宾纳客。在阔别赛场两年之后首次回归的李娜,在首届广网中夺冠,成为首位夺得WTA单打冠军的中国选手,并在当年凭借强势战绩连续提高世界单打排名。此外郑洁拿到了两座大满贯女双的冠军奖杯,李娜本人也在北京奥运会上斩获女第四,受此鼓舞,国内兴起了第一波大范围的网球热潮。
中国金花们在一个五年里的出色表现,直接促成了第二个五年里一些重要变化的发生,使得2009年成为中国职业网球运动发展第二个分水岭式的年份。
这一年,首屈一指的变革来自政策层面,即前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放出四个名额,允许部分网球选手“单飞”。在此之前,中国网球运动员的管理模式和其他大多数运动项目一样,采用举国体制、统一大家长制——单项运动管理中心或国家队统一管理全队,负责运动员训练、参赛、经费使用和奖金分配,运动员本人大概能拿到职业赛事奖金的25%。但允许“单飞”后,运动员只需将比赛奖金的8%和商业收益的12%上缴单项运动管理中心,在团队和参赛的选择上有较大自主权,同时也能拿到一定的资助和保障。中国有了史无前例的第一批单飞的国家队运动员。
这场制度设计上的变革,激发了优秀网球运动员的潜力和主动性,最终彻底改变了中国网球运动。“单飞”后,中国金花们成绩突飞猛进,推动受众基础的扩大。尤其是李娜,次年就杀入澳网四强,2011年更是问鼎法网女单冠军,2013年杀入WTA年终总决赛、个人排名升至世界第三,2014年夺得澳网女单冠军、世界排名来到第二。
市场端,北京和上海这两站中国最高水平的网球比赛也在同步配合着政策改革所推动的市场发展。其中,中网正式迁至国家网球中心,赛事迎来了大幅的升级,变成了总奖金660万的男女合赛的比赛,成为亚洲网球最高级别、最高积分、最高奖金的综合赛事;而此前已经经营十余年的上海网球大师杯(前身为1998年创办的喜力网球公开赛)取代了汉堡大师赛,升级为全球9项ATP世界巡回赛1000大师赛之一,如今的名称为上海大师赛。
今年上海大师赛德约科维奇获得亚军。
中国金花成绩节节攀升,尤其是李娜历史性地问鼎网球大满贯冠军在大江南北掀起网球热,而彼时仅有的以北上广为主的职业网球赛事,显然已经难以覆盖全幅员辽阔的中国市场。
在此背景下,2014年成为中国职业网球运动发展第三个关键的年份:李娜于年初在墨尔本加冕澳网女单冠军,武汉、天津和香港等地则于秋天首次举办高水平职业网球赛事,再加上此前已连续办赛多年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中国赛季正式启航。
此后,国际网球组织尤其是WTA“乘胜追击”,持续加码中国市场。到了5年后的2019年,中国拥有了9站WTA巡回赛,并举办了WTA年终总决赛。其中,大湾区在这一年同时拥有了WTA超级精英赛和WTA年终总决赛两项超大型赛事,中国网球赛季的赛事矩阵愈发强大。
尽管在2020年开始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赛事停摆,但由于之前的积淀和2023年的过渡,中国网球赛事在2024年,第5个五年的开端迎来大范围重启。加之巴黎奥运中国网球拿到一金一银实现突破,特别是郑钦文在国际赛场上的优异表现,2024年的中国网球赛季进入了更高维度的参与和讨论。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是,上海大师赛承办方久事体育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亦斌告诉懒熊体育:“赛事期间总入场观赛球迷超 22 万人,总票房收入方面也较去年增长 15%”。同时,“客流的涌入也让赛事周边商品销售得到大幅提高,官方纪念品商店的销售额也日均超百万”。
在网球行业内发展多年的从业者舒展参加了今年上海大师赛售票工作,他提到:观赛的新球迷比例增加了不少,并且提前购票的人变少,“都是等到赛季临近了才开始准备去现场”。
目前来看,国内的网球赛事及其它一系列网球的延伸行业都看上去有了现象级的爆火趋势,只不过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样的火爆是行业内努力的结果,也是发展中的必然规律。
尽管体育精神强调重在参与、人人平等,但没有人会否认体育明星的影响力——在普及推广一项运动上,运动明星所取得的成绩和在场内外所展现出的个人魅力,对于吸引受众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而过去20年,中国网球运动市场的几次大爆发都与运动明星密不可分。
首先当然是李娜。
如前文所述,中国网球赛季的启航与李娜密不可分。尤其是武网,与WTA的赛事合作一签就是十五年,当时打着的宣传卖点之一,就是“李娜家乡的比赛”。
还有更直接的。北京青年报在2013年1月6日的报道写道,“李娜对首次办赛的深圳有多重要,看看组委会提供的数据就知道。比赛去年12月29日开幕,上座率惨淡。随着李娜在元旦首次登场,中央球场就吸引到九成观众,此后直到决赛,组委会再未操心过票房。场外,赛事除了冠名赞助商和李娜没关系,其他从奔驰到伊利,从皇冠酒店到昆仑山水,李娜给赛事带来了4家赞助商。”
2014年秋天,领军人物李娜因伤被迫退役。哪怕在那之后,中国市场的赛事产品供给不增反降,其他中国金花时有出彩表现,以费德勒、纳达尔、德约科维奇为代表的男网明星们也长期光顾中国赛事,但中国网球赛季还是进入到了平淡期。
李娜以嘉宾身份亮相今年上海大师赛超级挚友之夜。
而持续三年的疫情更是给中国赛季一记重创——WTA年终总决赛离开深圳后,2021到2023年间分别于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沃斯堡以及墨西哥的坎昆举办;而武网也在2023年无缘办赛。
不过即便如此,李娜为中国网球市场所播下的种子,却还在产生影响。让体育行业从业者有目共睹的是,过去十年,温网、澳网、法网、ATP巡回赛等顶级网球赛事场边的中国赞助商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OPPO曾连续赞助了多届法网、温网;泸州老窖、百岁山持续赞助澳网多年;海尔赞助了法网、ATP巡回赛、汉堡公开赛等国外网球赛事。而在此之前,仅有海信冠名澳网球馆等少数赞助网球赛事的中国品牌。这些体育营销行为固然是品牌与体育IP多方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恐怕也很难否认与李娜掀起的网球热无关。
李娜播下了另外一颗更重要的种子,就是郑钦文的网球梦。当时,正是因为在电视机前观看了李娜比赛直播,受到鼓舞,郑钦文才下定决心要在网球赛场打出一片天。十年后的2024年,那个在电视机前看着偶像捧起澳网女单冠军奖杯的少女,也和当初的偶像一样,站在了大满贯女单决赛的赛场,还取得了偶像不曾触及的荣誉——奥运会网球女单金牌。
郑钦文的出现无疑是对国内网球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硬是弥补了之前的困局,在2023年摇摆不定的赛事也于2024年正式回归,而将郑钦文归结为这个秋天网球爆火的原因,已经成为网球行业内,甚至是全国人民的共识。
随着郑钦文的崛起,中国网球市场再次沸腾。比如郑钦文参加的中网和武网双双创造观众数量、票房的历史新高。中网的相关数据,懒熊体育已经在《现象级中网的背后 》 一文中提过,不再赘述,而2024武网的单日销售量和累计销售量也均创历史新高,累计票务销售2500余万元。
再比如,近些年在国内明显缩减体育营销投放的本土手机品牌,大手笔成为郑钦文的主要赞助商之一,与耐克、蚂蚁集团一样,也将品牌logo印上其比赛战袍。
球星的火爆带动赞助商加码,而赛事的火爆也给了想要参与网球营销的赞助商提供了更多和赛事以及消费者玩在一起的维度。
在中国网球赛季当中,积分与等级较低的赛事赞助往往由地方牵头,而网球媒体人刘星宇在其个人账号“十八般网球”中曾表示,根据主办方工作人员的透露,今年广网与汽车品牌阿维塔的合作完全是市场化行为。尽管广网已经存在20年,但赛事等级依旧是WTA250。
此赞助行为也足以说明一些问题,网球赛事的落地诚然是国内网球行业以及网球环境向好的标志,但刘星宇表示,并非每个地方都需要高级别赛事,能把低级别赛事做好、做精细,使其有更健康的发展方向,带来更多想要走进网球营销领域的赞助商,是能够实现网球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
“在国内,一些(网球)赛事往往因为某些因素而停办,小型赛事在当下也要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一位网球赛事多年从业者告诉懒熊体育。赛事满足了球星带动民众参与的需求,但从城市端的角度来看,这些需要地方主导办起职业网球赛事的城市,恰恰是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最需要赛事的。
相比于以所在城市尤其是其社区为主要辐射对象的职业足球、篮球,网球运动是一项天然的全球化运动——它的规则全球统一,面向世界各国运动员开放,以世界巡回赛的方式进行跨国性组织。正因为如此,主办网球赛事有利于城市打造名片、塑造国际影响力。放眼国外,温布尔登、印第安维尔斯等地均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2014年前后,不仅仅是李娜夺得大满贯冠军的时候,也恰逢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与城市转型的窗口期——在历经几十年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等约束日益凸显,而以网球为代表的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不仅是城市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还有助于城市塑造国际形象。这正是过去十多年里,网球赛事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二三线城市出现的一个重要背景。
哪怕时至今日,以上道理也同样适用。WTA江西网球公开赛(以下简称“江网”)执行副秘书长陈祎炜告诉懒熊体育:今年江网放到九江“也是助力九江打造为网球名城的发展方向”,而九江下设武宁县也是全国网球示范城市。
从实践看,网球赛事的确可以让城市获得远超其他很多赛事的辐射力。比如根据中网官方数据,截至10月5日,约有14万外地球迷和超1.3万境外观众来京观赛。而根据澎湃新闻从久事体育和上海市闵行区委宣传部获悉,2024年上海大师赛第一次完整覆盖国庆黄金周,全程超22万人次观众至现场观赛,其中近七成观众来自上海以外地区。
不仅如此,网球赛事也能进一步扩展城市的视野。陈祎炜说,(职业网球赛事的落地)让各地对国际赛事和网球运动有更深的理解,甚至于其清醒的认识到传统的国际马拉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赛事和IP。
当然,对城市而言,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赛事落地后,如何将赛事IP长久地运营下去。目前来看,头部赛事给出的解法是:根据城市发展的特点,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运动项目本身的发展逻辑来优化赛事。
在迎来“首创时代”后,中网不断借鉴园区化的运营模式,优化赛事。而杨亦斌也向懒熊体育表达了上海大师赛今年二期改造的工作内容:“重点就媒体所在的新闻中心,以及观众就餐的美食天地等进行了升级,还有包括室外球场的灯光以及大屏等。”同时扩大了纪念品商店的面积和规格,而“多样的票务产品、多款‘赛事+’文体旅交组合产品服务”也是在配套设施层面的改造重点。
“作为亚太地区唯一的ATP1000赛事,上海大师赛拥有顶级的球员阵容与竞技内容,(首先)需要通过专业化的赛事组织,为参与赛事的方方面面提供高水准的保障,确保竞赛的质量,”杨亦斌也给出了当下职业网球赛事应该做到的三个具体的方面,“二是服务好球迷,给观众带来最优质的观赛体验,真正把赛事打造成球迷们的节日,三是通过良性的商业模式,让赛事在 B 端与 C 端都能发挥其最大的商业价值,确保赛事的可持续发展。”
“杭州今年第一次把ATP赛事迁过来,这里消费力强,城市活力足够,再加上有去年亚运会的铺垫,就成为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对于城市的影响还得看,不能通过这一届赛事来判断,”舒展表示,网球对于一座城市的作用是要“养”的,“一个赛事IP的打造,没有个5年、10年的积淀是很难盈利的。”
网球本身就不是单纯的体育项目,它的特性、国际地位、办赛逻辑都决定了它是一个很好构建文化、体育、旅游、消费多个方面合一的运动。
类比足篮等采取完善联赛体系的项目,升降级制度和联赛的公司制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和体育的绑定,这一点从国内足篮顶级职业联赛队伍的地域分布就能窥探到。而网球的高职业化、市场化和分站赛事的体系,也得到了羽毛球、乒乓球以及其他新兴挥拍运动的学习与借鉴。
无论是城市端还是用户端的需求,网球最终会在供需关系中成为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也将在未来帮助网球赛事、甚至是整个项目在国内更好的发展。
一个健康的体育利基市场,终究应该是供需平衡的。不顾市场需求,剃头挑子一头热般大干快上赛事肯定是不行,但等到市场爆发再来布局赛事产品也难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供需两端的发展,应该是动态平衡的。
网球的兼容性很强,能够适配不同时代的不同要求。刘星宇曾经撰文写道:最开始的十年,中网是为了地方办,让网球成为名片;第二个十年是在给球员办赛,努力提升赛事专业度,最新的十年应该是为了观众办,专注于网球比赛,这才是一项赛事真正具有商业价值的开始。
所以我们不难看到,市场需要什么,具备多元角色的网球就能恰好与之匹配,但最终都是为了促进网球的供需平衡。
在如今的中国体育产业当中,中国网球应该说是为数不多达到相对高水平供需平衡状态的利基市场之一:在供给端,以郑钦文为代表的中国网球军团竞技实力不俗、潜力看好,甚至有机会竞争大满贯单打冠军,赛事产品丰富齐全,头部赛事商业运营成熟;在需求端,幅员辽阔、城市众多,泛网球受众规模庞大、消费需求旺盛,地方城市对网球办赛热情高涨。
如果从2004年开始计算的话,中国网球走到这一步花了20年。20年里,网球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股力量都是从同一个点出发,但中间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节奏和轨迹。一开始赛事全面铺开,但中间几年缺少球星加持,赛事本身也在吸收和生长,观众需求似乎并不比当下。而赛事变得更成熟,中国又没能在短时间内涌现出可以接班李娜的网球运动员,这也就导致了供需两端甚至无法同频前进,整个市场进入平台期甚至一度遇到疫情给出的难题。郑钦文崛起后,中国网球市场重新带入繁荣期。
郑钦文在武网。
而中国网球之所以能够达到今天这种相对高水平供需平衡状态,绝不仅仅是因为出了李娜和郑钦文,而是网球这项运动的全球化特点、几代中国网球选手们及背后教练后勤团队共同努力、中国网球管理者制度创新、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各个城市支持及球迷支持等一系列原因造就的。
本土网球明星固然重要,他们对于吸引受众、扩大票房与赞助、助力赛事、普及运动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号召力,但对一个产业而言,比明星更重要的是能够持续诞生明星的土壤和环境。相信应该有越来越多人正在形成这样的共识:以网球为代表的个人运动更具备产出取得优异的运动员的土壤,而其他一些项目在这方面可能要逊色很多。
那么,为什么中国网球具备这样的土壤,能够在李娜之后又诞生一位有实力竞争大满贯冠军的选手?因为中国网球真正融入到了全球化体系当中,允许运动员充分开展市场化运作,进而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与特点自行组建/调整竞训与商务团队,并且根据能力与成绩自负盈亏。而现代职业体育正是这样一项全球化、市场化的产业:与国际接轨能够让选手更好地备战,市场化运作则充分顺应了运动员作为人获取优异成绩、荣誉与商业价值的心理需求,继而能够让运动员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实现自我价值。
所以,中国网球运动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也许是独一无二的,但它给中国体育带来的启示却是普适性的。
“中国网球产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赛事是其中重要一环,但不是孤立存在的。内部,赛事可以变得更好玩,外部,依托赛事的场馆运营、网球教学、民间网球赛事和俱乐部等更多维度都会从侧面加强网球在中国民众心中的定位。”在杨亦斌看来,现在无疑是网球运动与市场发展的绝佳窗口期。丰富的赛事,是推动中国网球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动能,政府部门乐于通过市场化的模式去更好地盘活这些优质的网球资源,而品牌赞助商也怀着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希望通过国际赛事的举办,拉动城市消费,促进产业发展。
而在疫情之后的特殊时期,网球或许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刘星宇告诉懒熊体育,在消费降级的趋势下,网球比赛的功能和演唱会很相似,“让人们以价格较低就能收获情绪价值的奢侈品”,人们看网球比赛的行为,加上网球本身的时尚、高奢调性,变成了一种彰显自身生活品质,摆脱社会给予的某种挫败感的工具。
所以,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网球对于每一个喜欢网球的人来说或许都有着不一样的内涵,他们都可以从网球中获得自己需要的情绪价值,而网球的历史使命在当下变得更重。然而,这对于网球本身的发展来说终归是好事,当大量的人口涌入这个领域,球迷们就能够期待更多的郑钦文,期待网球能以赛事的形式深入各地,期待这个跟着时代而走的体育项目在中国的良性且长期的发展。
(应受访者需求,舒展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懒熊体育”(ID:lanxiongsports),作者:叶京川,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