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战争雷霆的天城号建模有哪些问题?——详解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构造

作者:霧島代艦_krsmDaikan发布时间:2024-09-04

前言

      因为缺少各种照片和影像资料,所以对很多人来说,未成舰都是陌生的,细节相当模糊。

      在未成舰中,八八舰队又是一个比较热门的题材,有相当多的版本。且不说线图,模型和游戏建模就数不胜数。在这之中,有参考日本海军绘制图纸的,但更多的是直接照搬长门级的构造。事实上,从加贺级开始的八八舰队主力舰上层构造已和长门有着不小的差异了。

      在本文中,将参考几套日本海军的图纸,重现天城级的构造,并且希望能给模型制作等提供参考。

省流:战雷建模的问题

此段参考资料:

デアゴスティーニ・ジャパン-週刊「栄光の日本海軍パーフェクトファイル」2018/6/12 No.11 未完の“世界最强”戦艦・巡洋戦艦——八八艦隊戦艦

光人社-図解・八八艦隊の主力艦

平贺让纪念站-軍艦天城、赤城 一般艤装図 船内側面及諸艦橋平面 (ID: 20550301)


      先来点大家想看的纠错。第一篇仅仅是纠错,所以多采用手绘标注,且没有严格的叠图操作,详细介绍请待后续更新。由于本文写得比较仓促,可能有一些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欢迎读者补充。

      从战雷的建模来看,应该是试图复原新造完成的天城号。所以,本文参考时间最晚的、由横须贺海军工厂绘制的图纸,分析出违背新造天城的地方。为了方便演示,也会采用奥本刚绘制的天城舰桥图(当然该图也并非完全准确,本文只会参考其正确的地方)。

      分析的内容比较长,笔者已用其他颜色标出省流的结论,方便阅读。

   1.炮塔

      想必大家早已发现炮塔的问题了。

      (1)炮塔实为长门完成改造后的状态,而非总体风格设定的新造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长门级改造前后的炮塔是不一样的。改造前的炮塔接近圆形,空间较为狭小,改造时则采用的是加贺级的旧炮塔,并对其进行改造。

      在八八舰队时期,从陆奥号开始采用8米测距仪。当时没有发现上浪等影响,较低的炮塔(以陆奥号为例就是一号、四号炮塔)也装备了测距仪,天城号也是如此,每座炮塔都应有测距仪。长门级在改造之后,取消背负低处的炮塔测距仪,而高处的炮塔装备10米测距仪。

土佐号(上)和大改之后的陆奥号(下)的炮塔比较。其中,红框为大改后的侧面潜望镜式瞄准镜的位置,蓝框为最初的侧面瞄准镜。

      除了测距仪,新旧炮塔的其他观瞄设备也有区别。在八八舰队时期,最初的侧面瞄准镜被设置在炮塔顶部前侧面,紧贴炮塔正面和侧面交界处(注意蓝框)。改造时为了加强炮塔顶部防御,将瞄准镜改到侧面,采用潜望镜式(红框)。

      炮塔的改造伴随防御的强化。在改造前,土佐号的正面装甲为305mm/40°,改造后为457mm/45°,大幅强化了防御。

      另外关于炮塔外形,我觉得也有必要说一下。

      对比上面的图片可以发现,加贺级和天城级的图纸上所画的炮塔外形与长门级一致,有些模型也便沿用了图纸中的外形。但实际上,加贺级完成的炮塔并非长门式的圆弧形,而是前窄后宽的新构造,这种构造能增加炮塔后部空间。

      天城级也有完成的炮塔实物,并作为要塞炮转交给陆军。可惜的是,这些炮塔没有留下照片。虽然无法实锤天城级炮塔外形,但作为加贺级之后的主力舰,大概率也会采用新的构造。

      (2)炮塔上设置弹射器

      炮塔上设置弹射器的方式实际运用于扶桑号,因为不实用而被放弃。在建造天城级的八八舰队时期,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设计。

      参考下面的图纸,当时是在四号炮塔(注意,并非三号)上设置了一块平板,以供战斗机短距离起飞。在熟知二战海军的人看来,这种方式毫无可行性,但对于起飞距离短的早期飞机来说,是可行的。比如下面这张山城号战列舰二号炮塔起飞飞机的照片:

1922年,陆用飞机从山城号二号炮塔上起飞的瞬间

      也正因为如此,赤城号和加贺号航母才会在中部设置如此短的起飞甲板,希望利用起重机将飞机吊到中段甲板,然后自行短距离起飞(没错,广为流传的设置200mm炮塔、设置罗经舰桥阻止飞机起飞的说法都是错误的,事实是这些构造的出现时间都早于上层机库,也就谈不上挤占了)。只不过,到两舰完成的1927年后,飞机的起飞距离越来越长,原本计划的三段式飞行甲板也成了鸡肋。


   2.舰桥

      天城级有两张舾装图,一张是1919年9月1日左右由技本四部绘制的第一套舾装图,第二张是1921年9月19日由横须贺海军工厂绘制的火炮武备图。需要注意的是,两张图的舰桥构造存在不小的出入。从时间上来说,后者显然更接近完成状态。战雷的舰桥建模有混淆两张图纸的问题。

      需要强调一下,天城级的舰桥与长门级有不小差别,不过战雷没有犯这个错误。

      (1)舰桥甲板后部构造错误

      观察可以发现,战雷天城的舰桥甲板后部(也就是无线电信室的外侧)为矩形,但观察下面的天城图纸:

1919年图纸(左)与1921年图纸(右)的区别

      1919年的初期图纸为圆角过渡,1921年则整体改为斜面,都与战雷的建模不同。相对而言,更加接近1919年的图纸,但这也并非完成状态。

      (2)海图室位置错误?

      参考左侧奥本刚绘图,天城舰桥后部有着尺寸不小的海图室,有不小的部分暴露在桅杆外。而在战雷的建模中,图片比较模糊,似乎可以看到海图室完全藏在桅杆内,这是有问题的。

      (3)司令塔观测孔有明显问题

      这个就非常难绷了。建模的司令塔位置应该没有问题,只是观测孔明显过大,更像是某种支撑结构。

      (4)3.5米副炮测距仪位置过高

      天城级的3.5米测距仪被设置在罗经舰桥两侧方向,而非像长门级那样设置在罗经舰桥顶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天城级的罗经舰桥尺寸明显小于长门级,无法并排设置两具测距仪。

      观察图纸可以发现,天城级在司令塔和罗经舰桥中间专门设置了一层高度的构造。这层构造应该是为测距仪准备的,通过降低测距仪高度,来减小其对罗经舰桥视野的阻碍。

      建模的罗经舰桥明显过高,导致测距仪位置也上移了。

      (5)罗经舰桥构造错误

      上面已经提到,因为罗经舰桥建模过高,导致3.5米测距仪也随之上移了。问题远不止于此,建模的罗经舰桥完全偏离了1921年的图纸,反而有点接近1919年的图纸:

红线:罗经舰桥外廓;蓝线:支柱位置

      可以看到,1919年图纸中的罗经舰桥尺寸非常大,将几根支柱一并包裹在了内部,而且有覆盖全部部分的顶盖。

      而在1921年的图纸中,完成状态的天城级的罗经舰桥尺寸明显缩水。俯视来看,该层舰桥平面通过支柱的中心线,将支柱暴露在罗经舰桥外面。并且从上方的副炮射击所平面来看,后面有些外侧部分并没有顶盖

      副炮射击所建模没有明显问题,这里忽略介绍。

      (6)探照所错误

      建模中的下部探照所有4台探照灯,设置在和上层差不多的位置。但实际上,天城级的下部探照所只有2台探照灯,且被设置在最前端的位置。而且,下部探照所平面前端的突出不够明显。

      另外在该层还有一具见缝插针的、设置在滑轨上的2.5米(?)测距仪,可通过支柱中部空间滑动,也被很多人忽略了。

测距仪滑轨示意图。因为清晰度的问题,所以不能准确识别测距仪基线长。

       (7)测距所底部外形怪异,缺失3.5米测距仪,信号桅方向错误

      测距所底部与下面的司令塔观测孔一样,有一圈尺寸大、非常怪异的大孔,怀疑这是对长门级大改之后增设的遮风结构的拙劣模仿,没有搞清楚其作用。

      天城级有一个不那么引人注意的细节,就是测距所不光是长门级那样前方的10米主测距仪,后方还有一具3.5米的小测距仪

测距所的3.5米副炮测距仪

      八八舰队时期的信号桅与后来改造时不一样,是向着正侧面延伸的

图中的右方是正前方,本图演示的是主测距仪转到右舷时的状态。

      可以参考1925年时长门号的照片:

        (8)主炮指挥所应有顶盖

      根据1921年图纸,天城级的主炮指挥仪周围有一圈顶盖,盖住了下方的主炮指挥所,这在建模时被忽视了。

   3.烟囱

      天城级烟囱演化如上图。实际上,倾斜双烟囱的构造仅存在于设计刚决定后不久,绘制防御配置图时,随后四部绘制的舾装图就已经是合并烟囱了,更不用说1921年横须贺海军工厂绘制的图纸。

      此前曾见到有人一本正经地拿着这张经典的防御配置图,论证天城从来没有过合并烟囱,说这是战舰世界虚构的。希望以后不会在出现这个论调吧。

      言归正传,虽然这不算错误,建模时应该还是采用合并烟囱比较合适,毕竟是要再现完成状态,应当完成了修改。

   3.高炮

      与一些第八号舰(13号舰)的想象图一样,战雷建模的天城号高炮也是带有半封闭护罩的十年式120mm高炮,跟后来的重巡一样。但实际上,八八舰队时期的120mm高炮是没有护罩的。

      上图是奥本刚绘制的十年式120mm单装高炮,与早期使用的三年式76mm单装高炮一样,是完全裸露的炮位。

      这款120mm高炮最先出现于天城级的图纸,有资料认为加贺级后来也会改用该型高炮。当然因为条约问题,实际最早采用的还是重巡。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