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起飞了,这历史

作者:历史其实挺有趣发布时间:2024-10-23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晋景公)

春秋时期的晋国,有一位国君,名字是晋景公姬獳。

晋景公晚年的时候,身体状况不太好,就是说生病了,而且病得好像还挺厉害,已经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和工作,于是他就叫来晋国的一个医生,让这个医生来给他诊治。

这医生呢,也比较实诚,给晋景公检查完身体之后,他感觉国君这身体是悬了,晋景公当时那是病骨支离,处于危惙之际了,于是这医生就直接告诉晋景公,说国君啊,我看你这够呛啊,我估计你是吃不到明年的新麦了。

夏天麦子成熟,那么这医生的意思就是,恐怕你晋景公是活不到来年夏天了。

得到医生的诊断,或者说病危通知书下达之后,晋景公很不服气,他认为是国内的医生水平不好,给他误诊了,于是他干脆向医疗水平比较发达的秦国求助,另请秦国派出名医来给他治病。

秦国当时的国君,是秦桓公赢荣,这秦桓公也挺讲究,一听说晋景公病危了,立刻派出秦国的名医医缓到晋国为晋景公看病。

秦国到晋国,那是有段距离的,古代交通不方便,所以医缓从秦国出发到晋国,那还得一些时日。

那么就在医缓还没来到的这个时间段,晋景公有天夜里,做了一个十分奇怪的梦。

在梦里,晋景公梦到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坐在地上议论,一个小孩说,这医缓可是个名医啊,他要是来了,难保不会伤害到我们,我们得想个办法保全自己才行啊。

另外一个小孩则不以为然,笑笑道:

没事的,医缓来的时候,你躲到“肓”的上面,我躲在“膏”的下面,医缓找不到我们,他就不能拿我们怎么样。

古代医学的范畴中,把心脏和膈膜之间叫做“肓”,而把心尖脂肪叫做“膏”,认为这两个地方是药物所不能抵达的地方,所以才会有“病入膏肓”这个成语来形容人病得很重,很难医治。

梦醒之后没两天,医缓就到了。

(医缓)

医缓抵达晋国之后,立刻为晋景公进行检查和治疗,但是几天之后,医缓也表示无能为力,他甚至说出了和晋景公梦中那两个小孩一样的话,医缓说,国君发病的地方,在肓的上边,在膏的下边,这个地方药物是不能抵达的,所以实在是治不了。

送走医缓之后,晋景公感受到了深深的绝望,因为医缓是众所周知的名医,这医缓都治不好的病,再找别人也没戏了,所以这次诊断之后,就等于是给晋景公下了死刑。

可是,晋景公还是不甘心。

春秋战国时期国君很多,有些在位的时候没有什么作为,有些籍籍无名,有些则纯粹就是出来打酱油的,但是晋景公却很不一般。

景公善战,可以说是一生戎马,早年曾经两次击败楚国军队,一次击败齐国军队,甚至还一度结束了楚国的霸主地位,他志在天下,理想和抱负很多,他还真不想要就这么病死了。

一个人对于生命的执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但是奇怪的是,生命这东西总是会给你一种奇妙的反差。

最初晋景公来到这个世界,是他不得不来,他是父母诞生的,他没有选择来或者不来的权利,可如今他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他不得不走,因为生命就是如此,在结束时你仍旧没有选择的权利。

晋景公偏偏不信这个邪,送走医缓之后,他立刻下令,让晋国的农民们提前播种,提前收获,让整个晋国的农业发展提速一个时间段,因此晋国的麦子,到来年春天的时候就成熟了。

春日,麦子成熟,晋景公立刻让人到田里收割新麦,然后放到他的桌子上。

然后,他又叫来了最开始为他诊治病情的医生,对这个医生说,你不是说我吃不上来年的新麦么?你看我这不就要吃上了?

说白了,晋景公这是在和上天较劲,他越较劲越起劲,还以这个医生的诊断不准确为由头,把人家给杀掉了。

杀掉医生之后,他又命令下人把新麦拿下去,给他煮成米饭,他这就要吃饭了。

可是在吃饭之前,晋景公突然没来由的感觉到一阵腹痛,肚子那是相当难受,他受不了了,赶紧跑到厕所去如厕,结果一不小心脚一滑,竟然掉到了茅坑里,他来不及呼救就被粪水淹没,几分钟时间就死了。

这来年的新麦,晋景公终究还是没有吃上。

(楚庄王)

说完了晋国,我们再来聊一下楚国。

聊楚国的谁呢,楚庄王熊吕。

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可以说是楚国发展壮大,稳定中原,实现称霸的关键人物。

他要称霸,那就免不了要发动战争,所以楚庄王和晋景公一样,都是一个战争狂人。

有一次楚庄王率军攻打宋国,攻打了挺老长时间,没什么进展,城池久攻不下,楚庄王非常的苦恼。

他苦恼什么呢?因为他这趟攻宋,带的粮草不多,眼下只够吃一个星期的了,一个星期后再拿不下宋国,楚军就只能是退兵,只能无功而返。

楚国有个大臣叫做公子侧,是楚庄王的弟弟,当时跟随楚庄王一起出征。

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楚庄王就派出了公子侧,让他伺机接近一下宋国,看一看宋国那边是什么情况,让他打探一下敌情。

工作很危险,但是既然国君有令,那不得不去,因此公子侧轻装简行奔着宋国就出发了。

巧的是,宋国这个时候也派出将领华元到楚军的营帐里来刺探军情,要摸一摸楚军的情况,也就是楚国和宋国的这两个探子,他俩在半路上竟然遇到了。

(华元)

敌人相见,本该分外眼红,但是我们知道春秋时期战场上的风气比较特殊,大家都很文明,很守礼,大家打仗的时候规矩很多,什么对方没准备好不能动手,对方太小不能杀,对方太老不能杀,对方是女性不能杀等等,有些像今天开运动会那种感觉,反正规矩是挺多的。

所以,这楚国的公子侧和宋国的华元遇到之后,俩人不仅没动手,反而还打了个招呼,而且公子侧一看这不就正是宋国的守将么?我要了解宋国现在的情况我还何必到宋国去打探呢?我直接问华元不就得了么?

巧了,对面的华元,他也是这么个想法,既然能在这儿就获取到情报,何必还要只身犯险,深入敌阵呢?

于是,俩人有了以下对话。

公子侧问:华元啊,你们宋国现在情况怎么样啊?

华元答:有点顶不住了。

公子侧问:具体说说什么情况。

华元说,城里没吃的没喝的,眼看就要人吃人了。

公子侧听完,他很疑惑,他又问:你我是对手,宋国和楚国是敌对势力,一般来说,你应该欺骗我,说宋国现在粮草充足,战力强悍,你应该给我虚假的情报才对啊,你怎么会把实情告诉我呢。

(公子侧)

华元说,君子见人受苦,就会心生悲悯之心,小人见人受苦,则会幸灾乐祸,我姑且认为您是一位君子,所以我愿意把真实的情况告诉您。

公子侧听完,很长时间没有说话,他沉思许久,最后还是留下了一句话:

楚军只剩下七天的粮食了,您只要能再坚守七天,楚军就会撤退。

说完,公子侧就掉头返回了楚军的营地。

公子侧这是带着任务去的,回来之后楚庄王就问他,你到宋国去打探的怎么样啊,公子侧则把自己一路上遇到华元的事情全都告诉了楚庄王。

楚庄王听完,他很郁闷,他还有点生气,他责怪公子侧不应该擅自把楚军的真实情况告诉宋国,而公子侧则反问楚庄王:

已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

就连小小的宋国,尚且还有诚实不欺骗他人的臣子,难道楚国这样的大国反而没有吗?

公子侧这么一说,楚庄王没词了,但是他还是不甘心,于是嘟囔着说,反正你已经把实情告诉了宋国,也无所谓了,可我还是想要趁着这个机会攻打宋国,争取一举拿下。

公子侧也无心阻止楚庄王,当然他也只是臣子,自然不能左右王的意见,但是他的确是不想再接着打了,于是他说,您要继续攻打,那您就打吧,反正我肯定是不打了,我要返回楚国了。

公子侧要走,楚庄王一看这也够呛了,就是自己强攻宋国,也未必能拿下了,所以他干脆也表示,你公子侧都要走了,那我还留在这里做什么啊,我也跟着你回去得了。

由是,楚军撤军。

(史书)

后边这个故事,被记载在《春秋公羊传》中,这本书的作者还在这个故事的开篇中特意写道“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

春秋时期有本书叫做《春秋》,这本书是一本专门记录春秋时期鲁国历史的史书。

而这个《春秋公羊传》则是一本衍生品,是对《春秋》的解读,而这场楚国和宋国的战争,最初就是被记载于《春秋》中,所以解读《春秋》的这个作者才说“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意思是,《春秋》中从来都不记载鲁国之外的战争,但是却把这场楚宋之战记录了下来,目的就是因为,写《春秋》的人欣赏他们主动达成和平的这种态度,因此才破例在《春秋》中记录下了鲁国之外的历史。

晨曦初破,广袤的平原上,两军对峙,战旗猎猎,随风飘扬,铁蹄轻踏,尘土飞奔...

千百年前的战争烽烟已经散尽,而今日在故纸堆上,我们仍然能读到他们最真实而鲜活的一面。

耳边传来大燾和战旗的响声,那是古人的语言和呼唤。

参考资料:

《春秋公羊传》

《汉书·艺文志》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