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中美AI差距多大?别只盯着大模型,AI+才是中国的主场!

作者:锦李先生呀发布时间:2024-10-27

近年来,关于中美人工智能差距的讨论越来越多,特别是在ChatGPT、Sora等AI产品火爆全球之后,国内科技公司开始感到压力倍增。金沙江创投的朱孝虎曾直言:“中国的大模型一看就知道肯定没戏。”这种言论加剧了大家的焦虑感。那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中美在AI,特别是大模型领域的差距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冷静理性地看待中美在数据算力算法这三大AI要素上的差距。

数据方面,美国的优势毋庸置疑,特别是在获取全球互联网数据的能力上,尤其是英文数据的规模远远大于中文数据。此外,像维基百科、最前沿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数据资源也是美国的强项。但中国并非毫无机会。我们有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大数据生态,且实体经济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比如,中国有完整的通信基建、轻工业、重工业等各行业的数据资源。虽然这些私有数据无法像互联网公开数据那样轻松用于GPT等通用大模型的训练,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发自己的私有大模型,这些数据将成为中国AI领域的巨大优势。

与美国不同,中国的实体经济体量庞大,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据量和质量极为丰富,而这些数据是美国难以企及的。未来,当AI深度融入制造、物流等各大实体产业时,中国将凭借这些行业数据和应用场景形成极大的反向推动力。

再来看算力问题,美国对中国的GPU芯片销售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无疑是中国发展AI的重要瓶颈。黄仁勋想卖芯片给中国,只能卖性能是美国版本百分之二十的特供版,直接影响了中国大模型的训练速度。但事情也并非全是坏消息。美国的“卡脖子”策略,反而加速了中国芯片国产替代的进程。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芯片产量激增了59%,进口芯片的增长率仅为16.8%。这表明中国正在快速提高国产芯片的替代率。

比如,科大讯飞的星火大模型已经开始采用华为的芯片,性能上可以与英伟达的A100芯片相媲美。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智能算力分布上,中国占据了45%的份额,而美国只有28%。这意味着,在规模上,我们已经在某些领域领先。同时,国家正在大力推动“东数西算”工程,将资源合理配置,集中火力发展AI计算中心。这些布局都表明,中国在算力上的“短板”正逐渐被补齐。

第三点是算法,这里不得不承认,许多AI的核心算法创新确实是美国主导的,比如卷积神经网络、大模型等领域的创新。不过,在这其中,至少三分之一的贡献是由华人科学家带来的。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对AI人才的“虹吸效应”依然强劲,但中国的差距并不是无法弥补。

目前,中国AI领域的创新步伐紧跟美国。国内开源团队Close AI已经根据公开资料复现了Sora的大模型,并且成功将成本降低了46%。再比如,国内的Kimi大模型能支持200万字的超长输入,这也是全球领先的水平。而且中国非常擅长利用实际应用场景推动算法的快速迭代,比如自动驾驶、工业制造、智慧医疗等领域,我们的创新速度已经让全球瞩目。

从整体来看,不要总是盯着ChatGPT等通用大模型。这只是中美AI竞争中的一个小角落。真正的较量场,早已转移到AI+的广阔应用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国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丰富的行业数据,这将成为推动AI技术发展的强大助力。

例如,传统制造业中的AI应用已经让中国制造在效率、品质上大幅提升。AI不仅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效率,还帮助决策层优化流程,从生产到供应链各环节,都有AI的身影。而且,中国AI与通信基建的结合也处于领先水平。5G技术的普及为AI在各个场景下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推动了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建设。在这些实体经济中,中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可以说,AI+才是中国真正的主场。通过将AI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中国正在实现“弯道超车”。与其焦虑大模型领域的落后,不如将目光放在更广阔的领域——那些将AI与各行各业紧密结合的“智能革命”才是未来的核心战场。

总结一下,中美AI领域的差距确实存在,但并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无法逾越。中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AI+应用场景中的表现,已经逐渐显现。伟大的技术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永远与实际应用紧密相连。当我们把AI融入到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时,真正的AI革命才会开始。而这场革命,中国正在迎头赶上,甚至有机会实现超越。

未来,AI不再是孤立的技术,而是一种赋能生产、提升效率、改善生活的重要工具。而中国,正站在这一场革命的前沿。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