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中国有哲学吗?

作者:36氪领读发布时间:2024-10-21

不少学者编写中国哲学史,常以道家创始人老子和儒家创始人孔子作为中国哲学的起源。然而,老子和孔子生活在距今约 2500 年前的东周春秋末期,在此之前中国有资料可查的历史尚有两三千年之久,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的?是否也具有一套特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此首先要界定“哲学”一词的含义。“哲学”(Philosophy)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源于希腊文,由 Philia 和 Sophia 两词合成,意为“爱好智慧”。将哲学定义为“爱好智慧”,体现了人的生命要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对古希腊人来说,智慧是属灵的(spiritual),人不可能完全拥有智慧,只能爱好智慧,不断追求真理。

我们可以给哲学下个新的定义,即哲学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进而归纳总结出人生的指导原则。这样的定义更符合“哲学”一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虽说人有理性可以思考,但对于远古时代的先民来说,当时的科学不够昌明,为了使人生得到安顿,人们不约而同地诉诸信仰,描绘人生有何意义;并对人生做出各种规定,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能做,据此区分好人、坏人。这些区分和判断的背后,一定隐含着某些原则作为评价的标准。哲学的作用就是“化隐为显”,把隐藏在生活秩序中的信念以清晰的概念表达出来。

中国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其中也蕴含了一套基本观念,使中华民族得以长期存续发展,并启发老子、孔子的思想,发展至战国时代(前 475—前 221)出现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国哲学的起源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寻。

西方哲学系统完整,条分缕析。在国外大学的哲学系中,有人专门研究逻辑和知识论,逻辑是思维的方法,知识论探讨认识的范围和知识的有效性,即我们到底能够认识什么;有人专门研究形而上学,探讨宇宙万物背后是否有所谓的“本体”,宇宙的真相和人性的奥秘究竟是什么;也有人专门研究伦理学、美学这类将哲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学问。

真正的大哲学家,必须将上述各部分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系统。中国古代哲学没有类似的完整系统,不像现代人做学问这样条分缕析,通过撰写专门的论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西方文化从古希腊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伦理学一路发展到现代存在主义,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人生的看法各不相同,其鲜明的特色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加以探讨。

古希腊从研究自然界着手,以万物为本,称为“物本”;1300 多年的中世纪以基督宗教中的“神”为一切的基础,称为“神本”;文艺复兴之后,要回溯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初期的人文精神,称为“人本”。对于不同的阶段,人的生命价值的界定各有不同的标准。

中国人谈哲学最关心“如何安身立命”。“安身”就是活下去,“立命”就是肯定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面对“宇宙”和“人生”两大范畴,中国人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解。

譬如,关于宇宙,中国人也要探寻宇宙的起源,并且参考神话资料来做进一步的解释。关于人生,中国人要问:人生是怎么一回事?人性究竟是善是恶?抑或需要不断修养?修养可以达到何种境界?哪些人堪称典范,值得后人效法和怀念?这些背后都蕴含了一套完整的思想。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古代原本只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层,统治者以天子为主,辅以各级官员。古代“学在官府”,知识文化只在统治阶层传播,国家负责培养行政官员和各类专业人才。到了东周时期,天子势力衰微,诸侯群雄并起。“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各类人才流散到民间,教育随之广为传播,优秀人才陆续从民间涌现。这些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重新找到安身立命的基础。

因此,探寻中国哲学的起源首先要肯定:任何一种文化演进到一定历史阶段,都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一套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其中一定蕴含了一套完整的价值观,作为真假、善恶、是非、美丑的判断标准,可称之为完整哲学的雏形。

西方哲学的发展,几乎每个世纪都可选出几位有代表性的哲学家。而中国自汉代以来,谈哲学主要就是儒家和道家,或是先秦时期的法家、名家、阴阳家。

科学研究领域总在推陈出新,日新月异,我们要不断关注最新的科研进展。人文领域则不然,西方国家至今仍要求学生阅读古希腊《荷马史诗》,以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康德等人的经典作品,因此人文领域不以年代为衡量价值的标准。

中国古代属于“早熟的文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基本掌握了人生全盘的智慧,后人只需在此基础上加以应用和发展。从西方哲学来看,从柏拉图《对话录》开始,大家各抒己见,不同立场相互沟通,并不急于下结论,探索的过程配合哲学家个人生命的成长而不断发展。

书名:哲学与人生

作者:傅佩荣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内容简介:

20周年纪念版,是台大近30年来最受欢迎的国学通识课程整理,周国平老师也作序推荐,包括西方哲学、东方哲学思想都有涉及,是公认的哲学入门通俗读物。

周国平先生在推荐语里说,此书做到了两个打通: 一是打通各个精神领域,把人生问题置于文化的大视野中来考察讲哲学而不局限于哲学学科;二是打通中西哲学,博采众家之长,在建构现代人生哲学时对一切思想资源保持开放的心态。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