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科幻电影的日常美学

作者:中国青年网发布时间:2024-09-20

作者:周韵淞

无论是《星际穿越》中的宇宙飞船,还是《流浪地球2》中的各式机器人,关于技术的想象一直以来都是科幻电影的核心所在。然而,电影终归是一个故事、一次叙述,其真正的核心是人类,更具体地说,是处于日常生活中的独特个体。在这一视域下,科幻电影中被忽略的日常性就被激活了,观众的兴趣不仅是从电影中看见先进技术,更在意的是这些技术物如何融入生活,成为日常物,进而影响人类存在的整体状态。从符号学角度而言,意义不在的场合才需要符号,银幕上的科幻符号反映出的是现实空缺,其中包含着“我需要……”或“我缺少……”的内在话语,这种内在话语源自人类多样化的生活需求。追根溯源,人类日常性的需求空缺才应是科学幻想的最初源点。

在科幻电影中,有一类作品不在意对技术奇观的想象与塑造,而是以日常性为核心,聚焦于科技时代人类的生存状态。诸如《她》(2013),《被光捉走的人》(2019),《疯狂的外星人》(2019),《外太空的莫扎特》(2022),《小行星城》(2023)等科幻电影,更多偏向人性和社会性议题的表达,探讨的是科幻如何“显现”于日常生活之中,这里的显现不单是物理意义上,还包括心灵与精神层面的促进。

以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和科幻动画电影《机器人之梦》为例,两部电影都属于小成本电影,没有令观众眼花缭乱的特效堆砌,也没有采取一波三折式的好莱坞大片叙述模式,而是以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为观众展开故事世界;而且两部电影没有普及科学知识,也没用涉及和展开严密的科学推论。然而,这并不妨碍观众对它们的喜爱,因为其中关于生活的、个体的、心灵的想象尤为深刻动人,日常性的艺术魅力正显现于此处。

这类影视作品中,日常性对技术奇观进行了有效的消解。在《宇宙探索编辑部》主人公杨志军眼中,目光所及的生活物件都能成为与外星人联系的媒介:老旧的盖革计数器、“雪花”屏的电视机、头部按摩仪,乃至一个普通的铁锅,都被他的想象力所阐发,成为具有科学可能性的幻想物。于他而言,科学不存在于实验室之内,而是弥漫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机器人之梦》驭繁为简,并未在机器人的设计上耗费过多心思,而是采用传统动画形式,讲述了小狗与机器人遇见、陪伴、分别、思念、再见的过程,寓言的是当代都市人的整体精神和情感状态,“科学技术何以缓解个人孤独”成了电影探讨的思想核心所在。

对“硬科幻”电影而言,科幻的惊异感始于对科学技术的超越性幻想,如《星球大战》系列中的各式宇宙飞船、《头号玩家》中先进的VR游戏设备等。而在“软科幻”电影中,日常性的介入使得电影必须探寻新的惊异感生成方式。更确切地说,日常性和科学技术巧妙地融为一体,日常生活就是融合了许多技术元素的生活场景,惊异感依附于这种日常性。在《宇宙探索编辑部》中,观众可以发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存在如此众多的科技产品,它们深深地嵌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却又很快地被新的技术产品取代。在媒介考古学的视域下,这些被技术更迭所淘汰遗忘的产物,反映出的是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正如唐志军的航天服,它显然已经没有再回宇宙的可能性,但是却承载了他的科幻之梦。

科幻电影的惊异感也源自对文化社会的重新发掘。通常而言,科幻电影中的文化景观是指科学话语下的科技景观。然而科幻电影中被激活的日常性,则提示观众注意被科技景观所遮蔽的社会文化景观。《宇宙探索编辑部》展现的“民科”文化,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机器人之梦》整部电影没有一句台词,观众能看见的是各种都市中的人际关系,如与好朋友的初识到别离,与偶然知己的遇见与错过,还有各种形形色色的陌路人。在科幻电影《她》中,人工智能与用户间的爱情成为着重刻画的对象,人工智能如何看待恋爱关系,成为该电影的主题之一。这类科幻电影中,失落的技术景观、忽视的文化景观、真实的人际关系,都让日常性呈现出戏谑式的一面,这与科学技术所追求的公式化、稳定化、理性化截然相反。日常性对应纷繁复杂的文化社会,它不会轻易地被科学技术定型。但是,电影中的日常性聚焦并不是否定科学,而是沿着独特的人文脉络,深入真实生活之中,以陌生化方式展现人类精神的困顿状态。

当下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正在蓬勃发展。科幻电影将日常性作为思想实验的阐发媒介,可以被看作是科幻美学的建构路径之一。思想实验,是指基于科学理论,排除现实干扰的理想化实验,如薛定谔的猫、缸中之脑等都是著名的思想实验命题。思想实验的特殊性在于它以理论为基底,通过逻辑推论得出结果。但对电影来说,无论是当下故事,还是未来故事,都并不存在纯粹逻辑化的实验场域,日常性或多或少地都会介入到实验之中,进而引发各种各样的故事。所以,当思想实验碰上日常生活时,科学的偶然性、不可控性就被激活,形成了科幻电影的艺术张力。

日常性介入促使科幻电影从奇观化转向日常化,从而涉及对日常细节的刻画。科幻电影的日常性,在于生动地塑造生活景观、文化景观与人际关系,到更为具体和丰富的生活中把握真实的细节。而且当下的类型融合趋势,让大多为小成本电影的科幻作品有更多类型融合的空间,创作人员在电影叙述、风格、技法层面都能够大胆创新,诞生了各种充满锐气的叙述风格。

最后,科幻电影中的日常性,并非通过传统科幻电影的“神话”叙述模式对人物和情节进行安排,而是将生活这一世俗神话直接呈现,如《疯狂的外星人》中的“土味”文化,《她》中人与机器的恋爱故事,《机器人之梦》中的都市孤独命题,《外太空的莫扎特》中的升学压力等,这些都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聚焦。未来向度下的个人生活不单是被机器包裹的技术日常,还包含着个体的情感日常。以日常性作为科幻电影的主轴时,各种具有标志性的生活之人、事、物,都被放置在了科幻电影这一原本应展望未来的经典框架之中,最终结果是解构了传统框架,形成了新的科幻电影亚类。

当生活的日常性与科幻电影的虚构性并置于同一文本时,两者间的对比就形成了独特的美学张力。这种审美体验形成于科幻修辞下对个体存在的重新发掘,由此让这类科幻电影成为偏重日常体验、文化表达的题材类型。不同类型科幻电影的共同发展,有助于打破定势思维,解放科幻之魅力,进而为科学技术的美好发展做出积极预言。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