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ETF基金这么“好”,为什么你却总是拿不住?

作者:家办新智点发布时间:2024-10-21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青睐ETF(Exchange Traded Fund,交易所交易基金)。在美国,约有1610万名投资者买入了ETF,虽然英国的数量要低得多(22%),但其他国家正快速增长。

在澳大利亚,仅三年时间,使用ETF投资者数量就从15%上升到20%。它特别受新投资者的欢迎,因为易于获取,可实现即时多元化,还可接触难以直接获得的资产类别。

但是,ETF也有许多潜在风险。

日前,家办新智点创始人王根旺就上述话题访谈了Harview创始人兼首席投资官刘敏(Harvey),试图挖掘他们在投资中使用ETF的经历。Harvey在对冲基金FOF领域拥有十几年的经验,曾在香港某联合家办任对冲基金组合负责人,使用对冲基金、ETF进行全球资产配置。2024年8月,Harvey创立了自己的机构Harview Partners,专注于为客户配置全球对冲基金。

ETF的“美丽谎言”

经常关注投资,距离市场比较近的朋友可能会有一个想法,如果长期一直拿住某个ETF(例如标普500),就会“躺赢”多数基金。

努力一些的同学们还找到很多数据支持,譬如,有研究数据指出过去10年,98%的美国主动管理基金跑输标普500。资产配置决定大部分收益来源,所以为什么不直接用ETF进行全球资产配置呢?

事实上大多数人做不到“一直拿住”,而是忍不住try to be cute(试图减持),在熊市、牛市横跳。

譬如,2022年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标普跌了大约20%,纳斯达克100跌了大约30%。这个过程中,美联储一直在加息,股票市场一直在跌,此时很多人的想法是,反正加息没结束,不如先把ETF卖掉,等加息结束,市场跌一跌,再买回来,这样至少亏损少一点。

但实际情况却是,一旦卖掉,就买不回来了。2023年初股市仍旧悲观直至人工智能的出现,Point72创始人Steven A. Cohen曾说过,人工智能对美国是个转折点,它救了美国股市。也正是得益于人工智能,美国股市才逐渐稳定下来。

许多投资者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对人工智能半信半疑,保持观望,错过了反弹;后来股市涨到甚至比之前卖的时候点位更高,更不想买入,想等它跌一跌的时候再买;到后来越涨越不敢买,进入牛市了,又开始担心现在买入以后,市场开始下跌。

另一方面,在股市上涨时,许多投资者又觉得有比标普更好的标的,如软件、生物医药、能源ETF。如此下去,最后你买入的ETF越来越多,偏离了最开始“拿住”标普的初衷。

但是很多买入的决定是因为价格上涨或者市场气氛,底层的逻辑根本没有仔细推敲过,如忽略能源行业的强周期,软件估值的区间巨大,生物医药可以经历三年熊市等。结果因为气氛烘托,买在高点,行业反转时又没有扎实的研究支持,最后导致高买低卖。

在我看来,即使你做了投资研究,相信所投资ETF代表的行业或者市场的长期趋势,在实操中也难以一直“拿住”。

因为我们分析的所谓长期趋势都是宏观慢变量,而影响ETF价格的往往是快变量或者中期变量,慢变量解释不了为什么今年股市下跌。

譬如,生物科技ETF,大家可以讲美国的环境支持了全球的生物科技创新,基因编辑技术成本的下降带来很多潜在科技突破。基于此宏观判断,投资者可能会买入美国生物科技ETF。

但是当面临2021-2023年接近三年的美国生物医药熊市,该如何操作呢?这些当初看好的理由仍然存在,但是指数仍然下跌,更不知道还会跌多久。

当人们看到历史业绩,就线性去推未来;看到历史只有一个结果,就认为未来的确定性极高。但实际上,未来是不确定的,各种可能性都会发生,而且发生的概率很可能是由偶然事件造成的。

就像很多老一辈香港人坚定的信仰汇丰的股票只有买贵没有买错,终归会上涨。这个信仰基于曾经香港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金融危机以后,2010年持有汇丰股票至今,算上派息在内都是亏钱的。

这样的故事一直都在发生,只不过名字换成了茅台、腾讯、Meta、英伟达、比特币,本质上ETF是这些名字当中的一个而已。因此,无论是个股还是ETF,都没有什么是躺赢的,都要不停地分析,并根据新的信息及时做调整。

ETF是否值得配置?

那么ETF是否值得配置,又该如何配置?

持有ETF是有意义的。抛开短期用ETF做proxy(代理)或者短炒的情况,我们长期投ETF的本质上是相信一个行业、区域或者资产类别,拥有长期上涨的动力,形成上涨的趋势,我们可以通过ETF参与整个上涨的趋势。

因此,我们首先要做投研功课确认ETF代表的行业、市场或者主题有增长的长期驱动力、持续财富创造的来源、股价向上的支持。

通常,大家在分析股票时,会设置一个锚定,会有一个估值,比如股票跌到市盈率多少,或者现金流比率或派息率多高,什么点是历史低位,在这个历史低位,如果长期拿住自己一定是赚钱的。

个股可以这样分析,但ETF指数却很难做到。投资者看好ETF的多数原因是,比较宏观的慢变量,要有心理准备,当慢变量不改变时,仓位也不应改变,或者应该在组合层面采用再平衡的被动调整方式,即下跌低于目标配置范围时加仓,高于目标配置范围时减仓。

另外,要分析ETF构建的方式符合所代表的行业形态。

举个例子,QQQ是一只追踪美国科技公司的指数型基金。科技公司属于赢者通吃的行业,QQQ就是按照公司市值作为比例权重的。

而生物医药ETF不是按照市值,而是使用算数平均分配个股比例。ETF里110多个公司绝大多都不赚钱,你相当于投了一篮子VC种子项目,很难说谁能跑出来,平均分配是合理的做法。另一方面,跑出来的公司却能支持整个指数上涨。

在这确认了前两点之后,就是更多技术细节,如总体成本比例、流动性、bid/ask spread、溢价/折价、对手方风险、tracking error等等,这些小的细节都会吃掉理论收益,或者带来运营风险。

因此,投资ETF没有躺赢一说;而且在做完上述研究以后,你会发现实际上没有那么多的ETF可以长期“拿着”。

(《家办新智点》提醒: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办新智点”(ID:foinsight),作者:foinsight,36氪经授权发布。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